首頁

虎井漁港內,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的冼宜樂準備種下海草,身後的海草床就是由他的團隊所復育。(攝影/林宗儀) 海草珊瑚復育夢 北台灣淡水河左岸有片黑砂海岸,七千年前就有人來此面海而居。(十三行博物館模型) 十三行遺址 在濁水溪上游,海拔九百公尺泰雅族與布農族分界的河階地。(圖片/陳仲玉) 台灣玉之路 志工塞德里克在位於北部利夸拉省的巴卡部落,進行對孩童抗寄生蟲劑的投藥防治。(攝影/Nicolas Mathys/Zeppelin) 「生命之愛」在剛果 俯視田裡密密麻麻的翠綠方塊,乍看好像草皮,其實正是成長茁壯的秧苗。(攝影/林宗儀) 水稻育嬰房 在真實存在的世界裡,在摸得到、感受得到、能夠呼吸、能夠感受一波波浪拍打在身上的清醒,那是生而為人要找回的關係。(攝影/李後璁) 南島星空航行 在因瓦古城一處古寺內,一尊宏偉的佛陀倒臥於破碎的佛塔之中,佛像頭部脫落、面部朝下,整體結構嚴重毀損,現場一片狼藉,令人不勝唏噓。(圖片/達志影像) 緬甸地震 在三合院裡養牛的高一鑫,曾帶著牛隻四處遷徙,直到來到彰化溪州,願望才得以實現。(攝影/鄭映航) 農村生活美學再造 英國少年遇難流落至福爾摩沙南端,誤入原住民部落,目睹族人奇特外貌、文化習俗及部落間的紛爭。(圖片/藍柏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在南岬為奴

位在澎湖杭灣的珊瑚海洋花園,種植約四年的細枝軸孔珊瑚已經生長茁壯。這片「海底薰衣草森林」原本要到澎湖南方的東嶼坪才得以欣賞,如今在澎湖水產種苗繁殖場與在地社區和潛水業者的合作下,不只在澎湖本島就能看到,潛水客還可以體驗種植珊瑚,親身參與海洋復育。復育區旁魚群悠游,美好的景象宛若水下天堂。

一塊塊翠綠的秧片整齊排列於田間,既像磁磚,又像抹茶豆腐。工人捲起即將出售的秧片,準備放上輸送帶,直送在田邊等待的貨車。民國六○年代,政府開始推動機械化插秧,隨之孕育了許多水稻育苗場,專事生產插秧機所需的秧片。在稻米種植面積持續縮減的今日,位在台南下營的水稻育苗場,靠著技術與品質,規模逆勢持長。在稻米香甜美味的口感背後,究竟藏了多少令人驚奇的奧祕呢?

當期文章

【經典別冊】《經典》The One 


《經典》於一九九八年八月創刊,創刊時,證嚴法師期許《經典》能「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十週年,《經典》揭橥「發現、探索、人文、關懷」為四大報導主旨。至今屆滿二十五年,三百期的雜誌,累積逾二千五百萬文字、近四萬張攝影作品及無數的插畫、圖表和背後無數人的心血。在不同於坊間媒體講求短、快、輕、薄的內容報導,《經典》反而一貫堅持耗時、深入、長篇與分量。不譁眾取寵,只堅信社會裡始終存在愛知樂智的力量;《經典》二十五週年的歲月,證明一路走來的始終堅持是對的。

【探索系列】照見想想 


作者不僅是位攝影師、文字工作者,更是敏銳的觀察家。他透過書中文字和攝影作品,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段難忘的旅程。經由生態觀察、醫療志願服務和人文探索等諸多面向,向讀者展示了南極、緬甸、青康藏高原、長江、黃河及湄公河等地自然美景的獨特風貌和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這本融合生態、人文、地誌和攝影藝術的圖文書,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驚喜和啟發的旅程,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美麗而多樣的世界。

【人文系列】真心成藝 幸福加溫:

梁玉燕與樸實藝術


作者自喻所畫是「耕一畝親情良田,譜一曲手足之歌」。擅寫書法的友人鄭麗麗則從梁玉燕的畫作中,聯想到美國家傳戶曉的民俗畫家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對一般民眾所嚮往的平安溫馨日常生活的啟示。

【人文系列】源本愛利:

林本源與李阿利


一杯茶,飄香萬里;一念善,福及世間。 他們出身藥商與茶商世家,年少加入童軍,利己、利人、利社會,壯年加入慈濟,歡喜付出、愛利天下……。

最新消息

額爾濟斯河是中國境內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攝影/黃效文) 額爾濟斯河 額爾濟斯河是中國境內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攝影/黃效文) 近年國內民眾對食品安全愈發重視,有機商店林立,有機種植面積卻不見增長。台灣的有機農業,遇到了什麼難以突破的天花板?(攝影/劉子正) 台灣的有機農業 近年國內民眾對食品安全愈發重視,有機商店林立,有機種植面積卻不見增長。台灣的有機農業,遇到了什麼難以突破的天花板?(攝影/劉子正) 請神將 阿裕師對於神將工藝的專注與熱情 阿裕師對於神將工藝的專注與熱情,來自於從小學習「請神將」的過程中,處處「馬虎不得」的態度,讓神將在增添熱鬧的表演性質之外,更能具體展現人對於神的崇敬精神。(攝影/安培淂) 墾丁船帆石水下洞穴,魚苗點點,生機盎然。(攝影/李明忠) 墾丁船帆石水下洞穴 墾丁船帆石水下洞穴,魚苗點點,生機盎然。(攝影/李明忠) 授粉成功的茶樹上結出幼果,新品種打造出台茶的祕密武器。(攝影/顏松柏) 授粉成功的茶樹上結出幼果 授粉成功的茶樹上結出幼果,新品種打造出台茶的祕密武器。(攝影/顏松柏) 一九九八年完工的鯉魚潭拱橋,改善了舊山線的瓶頸,標示著鐵路新紀元。(攝影/劉子正) 鯉魚潭拱橋 一九九八年完工的鯉魚潭拱橋,改善了舊山線的瓶頸,標示著鐵路新紀元。(攝影/劉子正) 尋訪蘭花文化之旅 「蘭花熱」席捲全世界已兩百多年,台灣更素稱「蘭花王國」。從蘭花外銷的最大據點一路走進原始山澗中,探索台灣人對蘭花的觀感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