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鐵入蘭陽 尋找宜蘭的步調

經過數個月的爭論與周旋,宜蘭高鐵站址方案終有結果,承載著期待與疑問,這條新鐵勢必為宜蘭帶來改變和衝擊。

宜蘭高鐵勢必帶來改變和衝擊;在不斷加快的建設中,宜蘭人也嘗試尋找自己的步調。(攝影/安培淂)
宜蘭高鐵勢必帶來改變和衝擊;在不斷加快的建設中,宜蘭人也嘗試尋找自己的步調。(攝影/安培淂)

九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晴日,總督府鐵道部長新元鹿之助在宜蘭公園,發表他在台灣二十多年職業生涯裡最後一次重要的演說,「宜蘭線的全通是東西部鐵道連接的開端,也將蘭陽豐富的資源一路連接到台灣文化的中心」,他的聽眾有菅野尚一軍司令官與後藤文夫總務長官這兩個台灣總督的左右手,還有其他同坐第一班自台北出發的列車而來的政商名流,以及費了許多心思籌備這場歷史性儀式的宜蘭仕紳與民眾,「蘭陽人士能利用這條新鐵路開拓豐富資源,並繼續促進環島鐵路的完成,這是將台灣打造成日本帝國南洋發展前進基地的最後大計。」

百年後,另一條新的鐵路計畫又在蘭陽平原掀起軒然大波,未來將把宜蘭站與南港站間的交通時間縮短至二十分鐘內的高速鐵路延伸宜蘭計畫,歷經一番波折與爭議後,交通部終於選定「縣政中心」南邊的土地做為站址,而如同百年前的新元部長,現任交通部長王國材也曾表示期待宜蘭高鐵成為環島高鐵的開端。

從鐵路、公路到國道,百年來交通建設一向是中央政府對宜蘭發展的核心政策,但有了長久的經驗,對於這條新的高速鐵路將會帶宜蘭通往何方,宜蘭人除了期待以外,也多了許多疑問。站在歷史的經驗上,且讓我們從鳥瞰的視角落地,走入蘭陽平原各個角落,一探交通對宜蘭帶來的改變與衝擊,作為思考這條新鐵路的起點。

環山傍海的宜蘭,因地形隔絕形成獨特生態與文化,但歷史上各重大交通建設,逐漸改變了她的面貌。

古道上的四城農村

礁溪的四城地區,在被列為高鐵站址候選區域前,或許並沒有很多人聽說過這個地方,但其實這裡在蘭陽平原的開發史上,曾經有著重要的地位。一七九六年,吳沙率眾進入噶瑪蘭,是漢人首度成功開墾蘭陽平原,從三貂嶺一路向南推進,最終吳沙家族就是定居在此,而原居此地的噶瑪蘭族人則失去土地與根著其上的文化,僅留下地名供後人追憶。

以曾經的噶瑪蘭武暖社命名的武暖路附近,留有一座以石板鋪設的窄橋,這座「武暖石板橋」見證了宜蘭開發的早期交通建設。根據一八二一年赴宜蘭城擔任通判的姚瑩所著的〈台北道里記〉,當年從台北入蘭要翻山越嶺,耗費三天的時間,而進入平原後,也沒有今天的筆直大路,旅人需在依水勢而闢的蜿蜒小路上曲折前行,但即便是這樣的一條路,卻已經足以徹底改變蘭陽平原的歷史。

武暖石板橋頭的土地公廟,見證了四城農村兩百年的變化。

在石橋頭旁,座落著一座福德廟,依據廟史記載,其所祭祀的乃是當年與吳沙開墾群眾偕行進入宜蘭的福德正神,在此居住了八十年的謝高玉花說,她小時候這間土地公廟是一座僅有成人蹲下高度的小廟,位於田間,雖然狹小,但周邊村落的居民仍然虔誠祭祀,每年土地公生的祭典,人們總將線香插滿附近的土地。

為什麼有著「開蘭」這樣重要象徵意義的土地公,過去卻僅在田邊一隅受到周圍村落祭祀?其實這反映了蘭陽平原早期開墾集團政治勢力的變化,一八○二年,九個號稱「九旗首」的領袖違抗吳沙繼承人的決策,率眾進攻南邊的噶瑪蘭族聚落,他們占領的土地被稱為「五圍」,也就是今天的宜蘭市,後來五圍領袖因為鎮壓海賊有功等原因,受到清廷青睞,當清廷將宜蘭納入版圖時,便將噶瑪蘭廳的廳治設置在此,五圍因此逐漸變成蘭陽平原北部的核心,四城則被歷史淡忘,成為平原上諸多村落中的一個。

昭應宮供奉的開蘭三大老,則奠定了宜蘭市的政治中心地位。

但隨著戰後公路網的開發,工業逐漸取代農業,許多四城子弟到工廠打拼,賺來的財富不但重建了老廟,也改變了農村的土地和景觀,一棟棟或有年代或新穎的鋼筋水泥農舍,也許是農家幾代打拼下來的心血結晶,但也有嶄新完工的別墅樓房,等待以高價出售給因交通改善而來投資或置產的外來買者。冬天的水田沒有作物,猶如一片片的鏡子映照著宜蘭多雨陰鬱的天空,謝高玉花說,傳統農業已經很難賺到錢,許多農戶若非找人代耕,就是在政府有休耕補助時配合休耕,新農舍也一棟一棟在武暖立起。

農田周圍,一支支爭取高鐵在四城設站的旗幟隨風飄逸,此次的選址競爭,彷彿與兩百年前開墾集團的競爭遙相呼應。錯失了高鐵站,四城難道又錯失了一次歷史轉機?但對一些新生代的宜蘭人來說,農村與城市並非落後與發展的對立,而是能夠相互支撐的存在,百年農地的出路,不必然只有消失。

宜蘭驛的開通,帶動宜蘭市街的發展。(圖片/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宜蘭還需要繼續加速嗎?

沿著土地公廟旁的軌道,南下的火車很快就會開進宜蘭車站,宜蘭車站前的光復路,是日本政府因鐵路通車而拓寬,沿路林立的金融機構,保留了百年來此處因交通便捷而成為商業核心的傳統。向前行不久,就會看到一個人聲鼎沸的傳統市場,這裡就是曾因鐵路帶來的城市開發與貿易而盛極一時的宜蘭南北館市場。

「市場就是農業進入城市的入口」,被稱為「少年阿公」的方子維說,研究所畢業後,曾經到澳洲、日本打工度假的他,不願看到台灣的農業逐漸凋零,決定自己投身第一線,回到宜蘭家鄉從事友善環境的農業。「爸媽會擔心種田能不能養活自己,所以我決定讓他們看到我在做什麼。」方子維的家庭在市場賣衣服四十年,身為市場囝仔的他,也看到傳統市場缺乏年輕客群與商家,逐漸凋零的問題,因此決定創辦「來宜蘭迺菜市場」,設計市場體驗遊程,主動創造市場、農業與人的連結。

一九一二年啟用的公設宜蘭街市場,是宜蘭市最熱鬧的南北館市場前身。(圖片/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採訪當天,方子維帶著來自宜蘭大同鄉英士部落的幾個年輕人導覽市場,英士社區發展協會的張惠娟說,南北館市場是部落的居民過節採買的重要場所,很多食材也成為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這次來參加導覽,是希望能夠將市場文化與目前在推動的部落廚房結合,讓遊客有更深度的體驗。

「這個就是我們家吃的味道」,北館市場幾間販賣宜蘭特產春捲皮的老店,各有各的特色和故事,部落青年找到熟悉的味道,彷彿找到自己生命史的一塊拼圖,只有這裡才有的味道和記憶,正是傳統市場和老店對宜蘭而言最珍貴的價值。方子維目前已經帶領宜蘭在地超過三十所學校到市場參觀,許多學生和老師第一次走進傳統市場,認識了商家,建立了連結,也透過採購周邊農民自產自銷的農產品開啟對宜蘭農業的認識。

「我和上一代對土地有不同的想法。」方子維說,上個世代非常努力打拼賺錢,土地常被當成財產而非生活的根基,但愈來愈多像他一樣的年輕人回到或移居宜蘭,是受到這片土地還保有的慢步調生活、在地特色與環境所吸引。

在地青年方子維,帶領許多人走入市場,認識宜蘭。

北宜之間的交通便捷,雖然帶來更方便的生活模式,但土地與傳統生活步調也逐漸流失,方子維憂心,高鐵建設後可能吸引更多房地產或商業投資,對農地和傳統市場、老店造成更多衝擊,而缺乏大眾運輸的宜蘭市,即便有高鐵恐怕也難以取代旅客對汽車的需求。但方子維也期待,當更多宜蘭人與遊客走進市場,與在地建立連結,宜蘭的未來漸漸會有更多不同的想像。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撰述
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本名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本文出自

極境之鯨

【本期封面】攝影/金磊
身為海洋王者的虎鯨,在冰天雪地的挪威極圈裡,尋覓隨著季節更替而進入峽灣的龐大鯡魚群。在這個極圈環境與多生物相互交錯的大舞台上,我有幸於水下遭遇虎鯨群體奮起捕獵鯡魚球大戲。或許早已熟悉牠們的樣貌,或許只是從面前經過短短幾秒,但仍因為能與海洋王者近距離照面而欣喜若狂,且再次折服於牠們優雅與震攝並存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