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就文化下的反美學 台灣學生制服

包括運動服在內的學生制服,是學生生涯裡記憶的一大部分。既然每天都要穿,一套剪裁合身、款式大方、色彩搭配和諧的制服,無聲傳遞的美感,遠勝於偶爾探訪美術館、博物館的蜻蜓點水。

剪裁合身、款式大方、色彩搭配和諧的制服所傳遞的美感,遠勝於偶爾探訪美術館、博物館的蜻蜓點水。(攝影/黃世澤)
剪裁合身、款式大方、色彩搭配和諧的制服所傳遞的美感,遠勝於偶爾探訪美術館、博物館的蜻蜓點水。(攝影/黃世澤)

We are what we eat and what we wear.
――日本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

看過《哈利.波特》嗎?你曾為電影裡妙麗、哈利與榮恩所穿的那套與現實幾乎無異的學生制服著迷嗎?據說,該部電影除了票房席捲全球外,制服的聯名款也暢銷一時,一如在時尚圈中,走知性路線的「英倫風」,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作為全世界學生制服的創始國,英國遠在亨利八世時代,就以學生制服展現其文化上的獨特性與魅力。由教會創辦的學校,專收貧苦無依的學童,但無「衣」的學童卻在倫敦市民的鼎力贊助下,得以穿上色彩上象徵謙遜、設計上簡單大方的藍袍(Blue Cloak)制服;與此同時,以皇室為主的教育體系,貴族們為了彰顯尊貴的形象,不只在布料與式樣上十分講究,在重要的場合裡,換上晚禮服或燕尾服更被視為一種對主人的尊重。

一直到今天,原本涇渭分明的兩個源頭,在英國有了完美的匯合。不管出身為何,只要是學生,就一定要穿制服。而為求從小養成良好的紀律、美感與榮譽心,學校不分公私立,制服一律被當作一種無聲的教學,從布料的質感、剪裁的風格、到色彩的搭配,講究的程度,全世界大概無出其右。

英國是學生制服的創始國,對他們而言,制服反映創校精神,可凝聚學生認同。(圖片/iStock)

所以有人說,英倫風之所以歷久不衰,除了是千格紋、呢毛背心、領帶與外套等服裝元素太過經典外,在這些元素之下,英國人透過學生制服從小培養的自制、自信與優雅的氣質,或許才是更深層的因素?

說到這裡,回頭看台灣,在PTT和Meteor等幾個高中生專屬的網路論壇裡,談起制服,眾人無不哀怨。對於自己校服的顏色,有形容成茄子的,也有酪梨、香蕉和西瓜,根本就是一個水果共和國。而當A表示:「我們學校的制服跟布袋一樣。」B馬上回應,「布袋算什麼,我們的根本是睡衣!」至於C則乾脆吐槽,「千萬別這麼說,因為我連睡衣,都要比制服來得好看啊!」

同樣是制服,為什麼同一個概念到了台灣,似乎就走了樣?

因疫情度過了史上最長的暑假,返校日當天,沒有硬性規定下,學童各自穿上便服與制服,手提大塑膠袋,相映並不成趣。

從制服到運動服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服務產業系助理教授林家旭表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台灣的家長在德智體群美五育中,最重視的還是課業,如果學校老師教得不好,大家馬上就會反應,但制服不好看?頂多也是回以三聲無奈而已。

除此之外,當家長們工作太忙,把做制服的責任交給學校時,學校的主其事者就算是再有心,也常因人多嘴雜,到最後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曾受邀為南台灣好幾所國、高中設計制服的林家旭說,在他的經驗裡,公私立學校又有差別。

時尚產業蒸蒸日上的泰國,由學生制服的設計優雅可以看出。

他以自己設計過的一套知名私立中學的制服為例,「在思考這所學校的制服時,因為它是一所創立超過百年的教會學校,為了凸顯它的悠久傳統,我希望它穿起來可以比較挺拔,流露歷史的質感,所以就用了紗支數較多的布料,價格自然也比較貴。」

林家旭本來以為校方會打回票的,但大概是念在制服是私立學校宣傳上的一環,為了樹立某種有利於招生的形象,這筆錢非得花不可;二來,恰好遇到該校的百年校慶,校方不僅接受了報價,也對結果感到十分滿意。

相較於此,他與公立學校互動的經驗,就不是那麼順利。「一開始,大家總是相談甚歡,自己也覺得校方確實有心,想設計一套能展現校風與美感素養的制服,但是,談到價格,明知道一分錢一分貨,但受限於採購法與家長們的負擔能力,對方還是在最後一刻打了退堂鼓。」

學生制服設計不易,在於每個人的身材、膚色皆不同,小心選色外,較佳布料也有助於整體質感。

然而對於台灣近期的學生制服,一個影響至大的轉折還是,自從台南女中、台中女中,以及北一女中等,為求舒適,相繼爭取「穿短褲上學」的權力,教育部為了因應學生們的訴求,於二○一六年修正了《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明確規範,學校不得再以學生服儀違規為由加以懲處,以運動服搭配制服的穿法,開始成為校園內的主流。

就像如今在各級學校的校門口經常看到的混搭景象,儘管很多學校制定了一週兩天的「制服日」,但穿著整套制服的學生往往是少數,多數學生常常是一週五天都是上身穿制服下半身穿運動褲,或者整個禮拜上下都是運動服。

「這是一種非常將就和便宜行事的做法。」對此,林家旭深深不以為然,他覺得如果只是為了追求舒適就放棄了穿著的禮儀,「那就跟台灣在建築上的鐵皮屋文化一樣,當一切都堪住就好,堪穿、堪吃就行,一個社會怎麼可能在各領域的品質有所提升?乃至於深耕出雋永精緻的文化?」

在運動服成為另一套學生制服後,方便與舒適性驟增,正式與莊重感卻遽減。

知名服裝設計師周裕穎,今年因為我國奧運選手設計了一款令人驚豔的制服,再度博得喝采。他也表示,穿著是一門藝術,懂得在不同的場合穿上最合宜的服飾,本身就是一種美。

「以運動服來說,它就是體育課才該穿上的衣服,和一般制服用於正式場合的目的完全不同,」周裕穎以美國的紐約洋基棒球隊為例,「除非你的身分就是運動員,運動服才會變成你的制服;否則就算是洋基隊,所有球員一旦入選,除了得穿上他們那套款式維繫了百年而不變的制服外,連鬍子都要刮掉,頭髮不能留長,只因為,這就是球隊的規定,是一個主其事者與球員共同維護的傳統和榮耀。」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本文出自

調香尋味

【本期封面】攝影/劉子正
香料,雖是食物中的配角,但少了這一味,主角肯定黯然無光。香料植物為食材添味增色,也帶來高識別度,聞到某種氣味,你會馬上對應出某個場景、國度。今日台灣,從原住民、移民到新住民歷史,在香料植物的跨國流動下,融合出的新台灣味,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