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鴞 草原潛行者與牠們的棲地創造記

草鴞是台灣特有亞種,也是台灣唯一住在草原上的貓頭鷹,牠們白天躲藏的位置隱密,夜間活動範圍也難以捉摸。牠們因僅能在草原繁殖,在現代化社會,每一寸棲地都難得珍貴,也是保育工作的艱鉅挑戰。

草鴞是台灣特有亞種,也是台灣唯一住在草原上的貓頭鷹,牠們白天躲藏的位置隱密,夜間活動範圍也難以捉摸。(攝影/許玉陵)
草鴞是台灣特有亞種,也是台灣唯一住在草原上的貓頭鷹,牠們白天躲藏的位置隱密,夜間活動範圍也難以捉摸。(攝影/許玉陵)

果魔法世界中的霍格華茲城堡坐落在台灣會是怎樣呢?

首先,獵場看守人海格要送給哈利的嘿美,恐怕就不再是那隻通體雪白、生活在高緯度的雪鴞了(Snowy owl,學名:Bubo scandiacus)。也許,為了隱蔽與稀有性,海格會挑選那隻略小一個尺寸的東方草鴞(Eastern Grass owl,學名:Tyto longimembris)擔當台版哈利波特裡,暗夜下安靜迅速且可長途飛翔,為哈利與魔法世界傳訊的空中信使,而麻瓜如你我,等閒無法看到牠的飛翔美技。

俗稱為貓頭鷹的鴞,是夜行性猛禽總稱。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不但能讓巫師新生帶進學校飼養,也是巫師家庭常見的寵物。晝伏夜出的鴞自帶超自然氣場,在不同神話傳說中神出鬼沒,但其實牠們身上既無黑魔法,野生動物也不應被販售圈養、作為寵物。而在當代社會,即使鴞是食物鏈頂端的空中霸主,生存考驗也是步步艱難。

草鴞主要出沒在台灣西南平原。(攝影/曾翌碩)

草原上的貓頭鷹

鴞形目下分鴟鴞科與草鴞科。出現在台灣的草鴞屬於東方草鴞下的特有亞種,是台灣唯一在地面棲息與築巢的猛禽,棲地以低海拔的空曠草生丘陵地為主,九成食物來源為活動於地表上的各種鼠輩。

草鴞屬中型猛禽,頭頂與背部羽色是深淺不一的黃褐色,在草叢中易於偽裝;牠還有與其他猛禽相比起來,明顯占身形比例更多的一雙「大長腿」,讓牠在草叢地裡可快速奔走、狩獵,「鴞」行草偃、所向披靡。心形臉盤是草鴞的主要特徵,亞成鳥時期呈深褐或暗紅色,隨著年紀增長,臉盤色澤會逐漸轉變成白色。

對五十六歲的西拉雅族生態攝影師萬俊明而言,「夢幻物種」最適合形容星空下飛掠草原與農田的台灣草鴞。

「猴面鷹、蘋果鳥、兔仔鷹、草埔姑黃(tsháu-poo koo-n̂g)都是我們叫牠的方式。」他流暢道出草鴞四個台語暱稱,「喔,還有Aturaturaw,這是西拉雅語,我猜草鴞鳴叫聲中獨特的抖音,讓老人家用我們的彈舌音這樣取名。」

從X光片中可見天生一雙大長腿讓牠方便在草叢活動(左圖攝影/曾翌碩)。而特殊的心型面盤可強化環境內微弱音源的搜尋能力(右圖攝影/萬俊明)。

草鴞的心形臉盤似猴臉,也容易被辨識為對切剖面的蘋果。猴面鷹、蘋果鳥,都是民間常見稱呼;而兔仔鷹、草埔姑黃,則是與草鴞共同生活在台灣西南平原的西拉雅獵人的親切叫法。

萬家世居台南新化的西拉雅淺山,萬俊明幼時曾看過鄉間籠養草鴞,但在成長過程中,這張面貌奇特的「怪鳥」並不深鑄在他印象中。直到二○一七年時,為了製作草鴞紀錄片,他訪問族裡耆老才知道,即使是資歷很深的老獵人也不見得看過草鴞。但,若是獵兔子的獵人,就會述說多次在草叢中不期而遇的經驗。

萬俊明推測,野兔與草鴞是共用草原的物種,當獵人與獵狗追逐野兔時,棲居其中的草鴞便易被侵擾飛出。在獵人口述中,飛出的草鴞低空盤旋,並緊盯獵人,久而久之,族人便習於稱呼這種與兔子共同出現的猛禽為兔仔鷹;而草埔姑黃更是望文生義,「姑黃」是台語稱呼貓頭鷹的一種叫法,住在草原上的貓頭鷹,就是草鴞。

在繁殖期間,草鴞會在濃密草叢中踩踏出一個被高草所包圍的隱密巢室,一般人難以察覺發現。台灣在入秋後,西南平原較為乾燥,是草鴞主要的繁殖季節。(攝影/曾翌碩)

西部平原的白茅草坡家園

對城市中人而言,看不懂的草地,株株是雜草。但對草棲生物而言,即便是被人類定義為一片荒野的草生地,都有可能挑撿出舒適的家園。這一點,久居嘉南平原的西拉雅族也很清楚。

投入草鴞紀錄後,萬俊明陸續找到過二十個巢區與近五十個短暫棲息點,他指出,「這些棲地以禾本科的白茅草或類白茅的茂盛草原最多,白茅長到一定高度會自然倒伏,對草鴞來說是天然屋頂,便於白日躲藏與遮陽;築巢期,牠們會用喙與腳爪抓取白茅草,踩踏出中空的巢室準備育雛。牠們也傾向找微斜坡地,避免颱風季積水,育雛期雄鴞負責叼著獵物回家,認路神準,久了會踩出一條通道。」

他忍俊不住提及,也看過好幾次帶著食物心急回家的雄鴞,會從「屋頂」垂直降落,一次次下來直到把家踩壞,日益稀疏破損的屋頂無法擋住南部熾陽,雌鴞與幼雛只好再搬到旁邊,重新整理出新的巢室。

育雛時,草鴞的分工是雄鴞外出打獵,雌鴞在巢區保護幼雛與餵食。所以,在育雛階段若雄鴞外出後,因意外無法「回家」,幼雛就有可能因得不到食物而餓死。(攝影/萬俊明)

草鴞的求偶季始於七月,配對成功的雄鴞與雌鴞會共同築巢,雌鴞產卵一次約四到六顆。在孵化期與育雛初期,全家食物來源都依賴雄鴞夜間的多次出入獵鼠,雌鴞則留在巢區餵食幼雛與提供庇護。在育雛後期,幼雛的食量越來越大,雌鴞也會離開巢區協助打獵,一直供應到翌年幼雛離巢為止。

白茅草原不只是草鴞的家。西拉雅族過往也習慣以白茅草作為家屋屋頂材料,與草鴞共用同樣的「建材」成家。茅草屋頂冬暖夏涼,西拉雅族為部分整理或隔幾年後翻新,總會預留來年茅埔,不會一次用盡,「我們小時候還會拔白茅草的地下莖吸吮汁液,微甜止渴,滋味像甘蔗。」萬俊明回憶。

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翌碩是萬俊明拍攝草鴞紀錄片的主角之一,研究草鴞已逾二十年。他特別指出,草鴞偏愛的草種除高度要能遮掩上空,形成鬱閉之外,葉片還要同時符合「相對剛性又帶有彈性」的特性。

草鴞每顆蛋約需一個月時間孵化,照片中的幼雛已七週齡大,飛行能力尚不足;要到八週齡後,羽翼漸豐,才會逐漸離開巢區探索。(攝影/曾翌碩)

白茅不同於柔軟的畜牧用牧草。白茅葉片邊緣有細鋸齒,纖維粗,草食動物並不愛吃,畜牧界甚至有「十大惡性雜草」的壞名聲;且傳播力強,即使遇火、旱或人為割除等困境,因其地下根系可深入地表一公尺以上,傷不到「根本」,只要雨下下來,植被皆可短時間快速恢復,形成大面積覆蓋的濃密草原,農人也一樣不喜。

曾翌碩比畫著腰間,白茅植株約可長至一百公分,阻擋草鴞地面上的潛在天敵如流浪貓、狗等肉食動物視線;若牠們走進草原,行走間會與葉片摩擦發出聲響、白茅新芽抽出前的堅硬葉鞘也會刺痛其足底肉墊,草鴞成鳥可提前戒備,在育雛期庇護著尚無飛行與防禦能力的幼雛。

東方草鴞 (台灣特有亞種)

  • 學名:Tyto longimembris pithecops
  • 科別:草鴞科
  • 身長:32-42公分
  • 體重:雄390–460公克,雌480–540公克
  • 孵化期:29-31天
  • 棲地:台灣西南平原的低海拔空曠草原,尤喜白茅草
  • 族群數量:約300-500隻
  •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草鴞在台灣是第一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提高族群存活率與繁殖成功率,是國家保育工作的重點。(攝影/曾翌碩)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本文出自

草鴞

【本期封面】攝影/曾翌碩
草鴞萌樣迷人,但生存空間隱密、活動範圍大,一般人難以看見,更別說認識、了解牠們,而在這當下,牠們已瀕臨在台灣「鴞」失。保育野外瀕危物種,總是從一些人的一腔熱血啟動,再透過科學進步與教育推廣,邀集更多人站在同一陣線努力。國際鳥盟推估草鴞平均壽命為6.1年,但台灣因數量稀少、監測不易,目前仍難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