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角鴞 貓頭鷹助教的生命教育

天然樹洞減少,領角鴞也會搬進人工巢箱繁殖育雛,創造友善城市棲地,引領人類居住在更有福氣、健康的環境。

這隻救傷放飛的領角鴞再次飛向天際,續寫牠與城市的故事。(攝影/吳志典)
這隻救傷放飛的領角鴞再次飛向天際,續寫牠與城市的故事。(攝影/吳志典)

音山腳下,蓊鬱的樹林環繞著新北市八里國中,白頭翁叫聲清脆、松鼠在蒲葵樹上跑,泥土下,獨角仙幼蟲正在化蛹。正值三月中旬,午後天氣微涼,大自然眷顧的青春校園裡生態盎然。鄰近校門口的一棵樟樹下,二十六名明顯個頭小於國中生的學童排成隊伍,跟著手持攝影鏡頭、八里國中的生物科老師王俊凱,準備一探樟樹枝椏間的人造巢箱。

王俊凱剛把錄影鏡頭對準巢箱上方,直徑僅八.五公分的巢洞,學童間便傳來一陣騷動,興奮的童聲尖銳,打破慵懶的午後:「有欸有欸,有貓頭鷹!有蛋。」喧嘩聲中,王俊凱連忙挪開對準巢洞的攝影鏡頭,就地圍坐樹下,回播短短八秒巢洞錄到的畫面。

這幅二○二一年母鳥安居下蛋的畫面讓人心暖。(攝影/王俊凱)

眾人屏息間,只見巢洞內站著兩隻毛毛腿,一顆白色的蛋靜靜躺在枯枝散落的巢箱底部;毛毛腿上的身軀搖晃,隱約可見忽高忽低的嘴喙與警戒的雙腿預備攻擊侵入者。「知道你們要來,我幾天前還有來看過,那時並沒有鳥。」王俊凱難掩驚喜,並速速將喧鬧的學生帶離現場。他提醒,母鳥才剛下第一顆蛋,這段期間比較敏感,為了讓母鳥專心產卵與孵蛋,需盡量避免人為干擾。

綠色校園內的生態助教

這是一場校際交流活動,東道主是八里國中,來客是北市永樂國小三到六年級資優班學生,交流的主角正是小型夜型性猛禽,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領角鴞」。

八里國中環境友善,生物老師王俊凱帶著永樂國小學生觀測校內領角鴞巢箱。(攝影/劉子正)

說到領角鴞,也許一般人很難聯想「牠」是誰,但若是提及貓頭鷹,台灣人腦中第一時間浮現的那隻雙眼圓睜,體態玲瓏而一點威嚇之意都感受不到的夜貓子,大概就是領角鴞了。

在台灣十二種夜行性猛禽中,領角鴞體型嬌小,大約可以想像兩顆富士蘋果疊起的身長(約二十到二十五公分)就是一隻健康發育的成鳥。牠們廣泛分布在低海拔的丘陵淺山,也可習慣破碎的林地;對食物不挑剔,昆蟲、老鼠、小型鳥類都是利爪下的好獵物。百年內都市計畫雖大規模開發領角鴞固有棲地,但牠們所需的食物內容城市裡應有盡有,公園與學校內樹木扶疏,漸漸也成為發現牠們的場所。灰褐的羽色保護力十足、白日活動力低,除非剛好對上牠們暗紅色的虹膜,不然即使牠就大方站在樹梢休息打盹,城市人也難輕易辨識。

領角鴞羽色與樹木枝幹相仿,白日只要躲在樹蔭間,城市居民要發現牠們並不容易。(攝影/林文隆)

「我們學校是二○一八年九月,工友第一次在放學後看到校內老樹上停著領角鴞。」王俊凱話說六年前學校與領角鴞的初次邂逅,直言並不意外。八里國中是近山環境,觀音山上的茂密樹林放眼可及,領角鴞也是不太排斥人聲的物種,「再說,一般學校裡的綠地與樹木,比一般公園多得多,有老樹的機率也比較高。」

特別提及老樹,是因為領角鴞屬於「二級洞使用者」──鳥類可以自己啄出樹洞做巢的是一級洞使用者,比如耳熟能詳的啄木鳥、五色鳥;但本身不會啄樹洞而需要使用天然樹洞,或其他鳥啄出的樹洞舊巢的,就是二級洞使用者,領角鴞正屬此類。

八里國中的樟樹還沒形成樹洞,但樹蔭遮蔽度高,可為領角鴞擋住觀音山上鳳頭蒼鷹、林雕等中、大型猛禽天敵。工友發現領角鴞的那年,王俊凱即與在台中推廣校園人工巢箱十數年的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聯繫,十月就在校內樟樹與榕樹上分別架起人工巢箱,等待嬌客;翌年二月,就有領角鴞成功配對,前來新房繁殖下蛋。迄今,除了二○二三年沒有領角鴞入巢,每年的樟樹巢箱都會有領角鴞到府成家、產卵繁殖。過去曾有為使用巢箱的母鳥繫上腳環,由此判斷「先住先贏,也不一定一直是同一對。像今天看到這一隻就沒有腳環,可能是新朋友。」王俊凱笑說。

領角鴞入駐巢箱。(攝影/曾翌碩)

聽!原來貓頭鷹那麼近

每逢繁殖季,八里國中的師生到了傍晚都會傾聽有沒有領角鴞的聲音,日子久了大家都會學那「勿-勿-勿」的獨特叫聲;二○一九年後,王俊凱也陸續把「校園貓頭鷹」編進社團與校訂彈性學習課程,讓每屆學生有機會認識棲息在學校中的猛禽,多一個心眼留意周遭生態環境,生命教育近在咫尺。

這日,從北市大同區來訪的永樂國小師生就是因「近日學校裡聽到領角鴞的聲音,還有老師拍到照片!」前來取經,永樂國小特教老師連婉婷說起來意,秀出校內老榕上停棲的領角鴞照片。

看到領角鴞影片,小學生難得定在座位聽王俊凱介紹領角鴞的生態習性,直呼可愛。在王俊凱說到領角鴞一次產下二到四顆蛋,但親鳥餵食時,會先從老大餵起,以增加繁殖成功率,若食物不夠分,最弱小的幼雛可能就沒機會長大時──孩子紛紛回應「不能餵薯條嗎、不能餵麵包嗎」的疑惑,王俊凱嚴肅向童真的眼神解釋,即使人類與野生動物共享棲地,餵食也不是仁慈與慷慨,而是以傲慢為實,破壞野外的生存法則。

研究人員在雛鳥離巢前測量記錄。(攝影/林文隆)

那知道猛禽就在我們身邊,人類又可以做什麼呢?王俊凱循循善誘:校內證實有領角鴞來繁殖,學生可以學習操作器材觀察巢箱內外親鳥與雛鳥的互動;雛鳥離巢後,也可撿拾留下的食繭與殘渣,分析領角鴞食性,以此得知學校鄰近的生態系是否足夠健康、養活猛禽。再後來,校內也不再使用老鼠藥與殺蟲劑,以免領角鴞因獵食與哺育間接中毒,為世代共存的領角鴞親子同步營造友善的校園環境。

領角鴞飛入校園成家並不是偶然,全台第一個嘗試設置領角鴞人工巢箱的組織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研究組長林文隆話說從頭,「對台灣人來說,領角鴞是常民文化最熟悉的夜行性猛禽。過去台灣人家中多種植龍眼、荔枝、蓮霧、楊桃等果樹,時間久了形成樹洞,領角鴞就來了。老人家記憶中,傍晚總會聽到牠們的叫聲。」

只是,領角鴞近在身邊,也有一段不堪回顧的「藥用」年代。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本文出自

領角鴞

【本期封面】攝影/吳志典
兩隻二〇〇九年五月在台中新社國小內巢箱孵化的領角鴞,剛離巢時白色絨毛還很明顯,因飛行能力欠佳,也還沒能力獨立打獵,白天常擠在一起休息,親鳥夜裡還得辛苦捕食來餵飽牠們。幼鴞約需兩個月時間慢慢脫離親鳥照顧,而天敵鳳頭蒼鷹的捕食,或親鳥出意外無法餵食,都會增加幼鴞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