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垃圾的重生路 從一次性材料到永久材

國發會的《2050淨零排放路線》,喊出「資源循環零廢棄」行動計畫,呼籲減少物質消耗、增加回收使用,回收供應鏈與再生材料的應用更顯關鍵。

國發會的《2050淨零排放路線》,喊出「資源循環零廢棄」行動計畫,呼籲減少物質消耗、增加回收使用,回收供應鏈與再生材料的應用更顯關鍵。(攝影/劉子正)
國發會的《2050淨零排放路線》,喊出「資源循環零廢棄」行動計畫,呼籲減少物質消耗、增加回收使用,回收供應鏈與再生材料的應用更顯關鍵。(攝影/劉子正)

們以為,使用過後的紙盒、紙杯,只要回收了,就能被稱作環保,事實上真是如此嗎?我們回收過後的那些垃圾,最後到底都變成了什麼?

被回收垃圾堆滿的島

大疫時代,曾經推行一時的循環杯、環保餐具政策紛紛喊停,不少商家宣告疫情期間,暫停接受民眾自備的環保容器,曾大力推行循環杯的咖啡廳或連鎖飲料店,也在感染風險的壓力下,回頭選擇比較方便、不需要每次使用過後都消毒的一次性紙杯。

商家政策的轉變,源自民眾心頭的擔憂,疫情以來,我們更加追求「衛生、乾淨」的安全感,不願意與其他人共用同一個盤子或杯子,一次性容器使用量大增。根據環保署統計資料,二○二一年的資源回收總量較二○二○年增加三十九.二萬噸,而二○二二年,光是一到九月的回收量,就已達四八八.五萬噸,若每月回收量大致相同,二○二二年回收總量應達六五一.三萬噸,比前一年增加約四十六萬噸。

小智研發創辦人黃謙智帶領公司團隊,於二○一七年發明塑料回收機TRASHPRESSO(trash與expresso的複合字)。

大量生產、大量使用一次性商品的習慣在疫情下極化,台灣儼然成為一座堆滿回收的垃圾山,去年底更幾度傳出回收車清潔隊員忙到沒時間吃飯、拆紙盒拆到手痛看醫生的新聞,而說不出話的土地,正默默承受一切。

不少人以為,使用過後的紙杯、塑膠、寶特瓶,只要丟進回收桶,就是做環保;事實上,當我們製造的垃圾量超過資源回收系統的負荷量,就算是還能使用的材料,也可能直接被當成一般垃圾焚化或掩埋,又或是某些材質雖然容易被再利用,卻因回收市場價格低,業者無利可圖,沒人願意收,最後還是變成廢物。

當然,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模式,減少使用一次性容器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解方,但在世界人口不斷增加、垃圾量每年成長的今天,除了最根本「減少使用」的想法外,我們同時也需要解決這些已存在垃圾的方案。提高回收商品的附加價值,讓回收變成一門「有利益、可循環」的生意,增加民眾使用再生材質的意願,也使回收廠商能從中獲利,讓回收能被確實執行,似乎成為趨勢。

這台機器能把日常生活中的垃圾,經壓鑄後轉換成碗盤、再生磚等其他具有實際用途的產品(左圖)。操作過程簡單,只需要三分鐘,就能讓塑膠垃圾重生(右圖)。

三分鐘,生活垃圾變建材

「減少碳排放量,就是使用你已經用過的東西,我們(小智研發團隊)是學建築結構的,能把那些脆脆、軟軟、髒髒的東西,變得乾淨強壯,這是轉化的真正意義。」小智研發創辦人黃謙智口中那些脆脆、軟軟、髒髒的東西,正是我們每天製造出來的垃圾。舉凡口罩、隱形眼鏡盒、牙刷、電線、寶特瓶,經過一台叫做TRASHPRESSO的塑料回收機,只要三分鐘,就能變成無線充電板外殼。

二○二一年奪下世界設計影響力大獎的TRASHPRESSO,透過鑄造技術,將回收垃圾加熱至軟化點,並在高壓下重塑成其他形狀,不僅能做成充電板外殼,只要更換模具,也能把各種回收垃圾變成磚瓦、碗盤和飾品。

TRASHPRESSO每小時最高耗能五.四瓩(kW),若以每三分鐘生產一個再生碗來計算,黃謙智說,「和一般市面上看到的碗比起來,碳排至少減少80%。」

青藏高原上的TRASHPRESSO。TRASHPRESSO經過拆解,可縮小成兩個冰箱大,很容易被運送至各地,能夠在地化處理當地製造的垃圾。TRASHPRESSO巡迴中國與歐美各國,現在回到台灣展示。(圖片/小智研發)

特別的是,平常回收時,必須把各個材料逐一分離,才能重新應用。舉例來說,日常中常見的紙咖啡杯,雖然看上去像紙,事實上為了盛裝飲料,裡頭還多塗了一層塑膠淋膜;而這些紙杯,得經過四十分鐘的攪拌散漿,才能將紙與塑膠淋膜分開,不僅處理上耗能耗時,回收後的紙漿也因為攪拌影響品質,難以再次利用。而這台TRASHPRESSO,可以一次轉化多種材料,省去把各種回收物分開處理的麻煩,為過去那些難以分離的材料,找到新用途。

而黃謙智心中更大的藍圖,是將生活中的大量廢棄物,變成永久材。例如,他曾把回收的菸蒂再製成鏡框、把寶特瓶變成再生磚、咖啡杯做成托盤。

其中,小智研發花了很多心力在再生建材上,選擇建材下手,因為他說,「我們的核心是minimize(最小化,如同小智研發的品牌英文名MINIWIZ),要怎麼做到minimize?最好是都不要買東西,讓一個東西活在這個世界上更久,我們可以一直用,而它永遠不會被用壞。」建築材料不僅使用的生命週期長,每蓋一間房子的建材使用量又大,為大量回收垃圾找到出口。

泰國曼谷的SKY-WINGPavilion,屋頂就使用小智研發以回收寶特瓶再製而成的高丹數耐候布料。(圖片/小智研發)

小智研發在國內外取得不少大型建物標案:輔大醫院的防疫病房、台電的北儲都更案、泰國的自行車休息站頂棚、東京NikeLab旗艦店的磚牆,其中建材都來自小智研發。

黃謙智對團隊的研發能力很自豪,團隊取得原料的數據,利用軟體進行材料測試,找出每一種回收材料適合再製成哪些建材,同時分析每一種再製材料的碳排量,每個步驟都與永續緊扣。目前團隊已研發超過一千種材料,無論是壓鑄、熱壓、針軋、擠出、射出等製程,小智研發都相當熟悉。

不過,黃謙智坦言,目前台灣民眾對再生材的接受度不高,多數民眾不願意使用舊物,認為舊的東西就是髒的、次等的,加上他認為台灣建築的設計太複雜,常常選擇看似華麗卻不實用的建材,與黃謙智的理想相差甚遠。小智研發曾帶著TRASHPRESSO到義大利、英國、中國巡迴,他回憶,那些國家對再生材質的接受度普遍比台灣高,這也就是他為何要在松山文創園區展示TRASHPRESSO,建立與民眾溝通的平台,未來,他仍會持續把一次性材料轉化成永久材的技術和想法,推廣到世界每個角落。

小智研發與輔大醫院共同打造的模組化病房,使用再生建材。(圖片/小智研發)

壽命六個月塑膠玩具的延命術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購買建材的機會,回到個人層面,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消費,都可以選擇使用回收再製成的產品。

點睛設計公司與綠腳印文創的「共享玩具價值再造計畫」,今年一月刊登上嘖嘖募資平台,一張外表看上去像甜點可麗露,摻雜彩色顆粒的「露露椅」定價兩千塊,不少人看到這張椅子的第一反應是,「怎麼這麼貴?」不過,這些繽紛的露露椅最後仍募得達目標金額226%的資金。

露露椅中那些彩色的塑膠顆粒,其實是隨處可見的兒童玩具經過破碎後的樣子。「到底貴不貴?我當然可以去買一張九十九塊的椅子,但是對購買露露椅的消費者來說,他們買的更是一個選擇、一種價值。」點睛設計創辦人韓世國說。

溜滑梯、搖搖馬、扮家家酒的小房子,這些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事實上已經造成回收災難。根據「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統計,玩具平均壽命只有短短六個月,台灣每年製造數百公噸的玩具垃圾,其中有九成都是塑膠材質,然而,未管制的玩具往往附著成分不明的鮮豔顏料,或是為了做成特別造型而添入其他成分,材質複雜,回收成本高,不少回收廠都拒收。

點睛設計創辦人韓世國的所有設計都與永續有關,曾設計過竹纖維餐盒、盤皿,連今年台北燈會的伴手禮「再生竹纖維存錢筒」,都出自他手。

「廢棄玩具如果沒有再把它做成漂亮的東西,可能就會變廢物,很快結束它的生命,但如果我們重新賦予它的價值,就能延續生命。」韓世國自己也有孩子,看著一下就被玩壞的玩具覺得浪費,於是,露露椅的想法誕生了。

點睛設計的工作室裡頭還堆著嘗試過程失敗的樣品,有些摻入破碎瓶蓋,邊界卻變得太鋒利,容易割傷孩童;有些則添入了太多回收顆粒,導致整張椅子凹凸不平。

最後,我們現在看到的露露椅,使用回收料達50%,為了強調永續意識,韓世國刻意保留回收塑料的顆粒感,製程採用旋轉成型,製作一張椅子就要四十分鐘。韓世國不諱言,他也希望增加回收料的使用比例,否則目前露露椅消耗的回收玩具重量僅僅六百公斤,對於每年好幾百公噸的玩具回收量來說,實質幫助不大。

不過,若提高比例,製造椅子的成本更高,每張露露椅的成本已經近千元,若定價再提高,消費者恐怕不願意買單。目前,雖然定價也不便宜,消費者卻被露露椅的吸睛造型和理念吸引,TOYOTA、台塑集團和新北市政府總共訂購了近八百張,加上零售的兩百張,韓世國已經拿到近一千張露露椅的訂單。四月,他也即將用相似的製程,再推出為大人設計、以珊瑚礁造型為發想的「海廢珊瑚椅」,他期待增加產量,進而使用更多回收垃圾。

繽紛的露露椅,組成包括50%的回收塑膠玩具,讓原本只有六個月壽命的玩具,能以更永續的方式留下。

不只是露露椅,幾乎所有點睛設計的產品都用永續材料製成,「我覺得永續像設計師的原罪,我今天多用一克的塑膠,一千個人買我的產品,就多製造一公斤的塑膠。」韓世國透過設計落實永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同樣可以透過每一次的購買選擇,更接近環境友善。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現為《經典》雜誌特約撰述,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本名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本文出自

鴛鴦

【本期封面】攝影/張燕伶
印象中鴛鴦來自北方,即使冰天雪地也成雙成對,但根據學者的野生調查證實台灣有留鳥,可能來自冰間期;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員張燕伶也以十年青春揭開更多真相:鴛鴦成雙成對是一時而非終生!卿卿我我多半在繁殖季,母鴛鴦獨自育雛、公鴛鴦換羽變臉都躲在林間不見客。更了解鴛鴦的習性,就知道何時何地可與牠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