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設備 再生能源不可或缺的夥伴

在再生能源比例增加的此刻,發電更得仰賴「老天賞臉」,儲能設備因此更為關鍵,在較不穩定的電力供給之下,維持穩定輸出。現在,人人都有機會從過去純粹的電力消費者,轉換為能儲能、供電的生產者。

現在,人人都有機會從過去純粹的電力消費者,轉換為能儲能、供電的生產者。(攝影/劉子正)
現在,人人都有機會從過去純粹的電力消費者,轉換為能儲能、供電的生產者。(攝影/劉子正)

二○二一年的五一三、五一七停電, 到二○ 二二年的三○三停電,短短不到一年內,台灣經歷三次全國性大停電。三次停電,喚醒全台民眾對穩定電網的重視,然而,在再生能源大量併網的現在,供電穩定更顯挑戰。

二○二五年,台灣目標達到再生能源占比20%,太陽光電、風力發電都得靠天吃飯,在日落、風平的時候,恐怕無電可發,供電穩定度遠遠不如傳統火力發電。因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儲能」系統成了幫助風光發電併入電網的關鍵角色。

台灣曾發生幾次大規模停電,二○二一年十二月萬隆變電所因變壓器爆炸起火,造成木柵、新店等地區三十萬戶受影響(左圖提供/鄭清元/中央社)。二○一七年八月十五日,因大潭發電廠操作失誤,全台無預警大停電,台北街頭,人群在停電中摸黑慢行(右圖提供/Stringer/達志影像)。

忽視儲能,恐提高供電不穩定性

發展再生能源勢在必行,但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仍讓人憂慮:在再生能源占比不斷提升的未來,一場午後雷陣雨會不會就讓供電主力瞬間歸零而引發停電?

停電頻率是否可能因此增加?而供電壓力從白天轉移到夜尖峰,民眾如何能在入夜時分安心用電?

台電專業總工程師吳進忠直言,「以光電來說,天亮的時候它幫我們做事,但能量有限,太陽一下山就下班了,所以我們得做好準備,在發電失常的時候,我們需要救援。」吳進忠所說的救援,是電力輔助服務,也就是在機組發生事故、再生能源發電量瞬間減少,或是用電需求突然大增的時刻,能夠用來即時調度、確保供需平衡的救命武器。

事實上,要保持電網穩定,比想像中更加複雜與精細,當單一機組跳機,造成電網頻率快速下降,原本正常工作的機組也會因此解聯,發生更大規模的停電。虛擬電廠聚合商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透露,今年三月,一座離岸風電場跳機,當時情況危急,頻率急速下降,多虧有輔助服務的即時救援,才能避免一場大停電。

電力輔助服務根據使用的時機不同,分為調頻備轉容量、即時備轉容量和補充備轉容量;而目前能提供電力輔助服務的工具包含需量反應、儲能設備和發電機組。

其實電力輔助服務的想法並不新,容量最大、儲電成本最低、也最傳統的儲能方式,可以追溯到抽蓄水力機組。抽蓄水力有挪移電能的功能,利用上下池之間的位能差,在用電離峰時,把水從下池抽到上池,尖峰則反過來從上池放水發電,達到儲能效果。

電力輔助服務各項分類與簡介。(經典雜誌製表)

天然儲能電池

南投日月潭有「全台最大儲能電池」之稱,以日月潭作為上池、明潭作為下池,台電明潭電廠、大觀二廠兩座總共十部抽蓄發電機組,利用上下潭之間三百八十公尺的落差,總裝置容量達二.六GW,去年發電量約三十億度,相當於七十四萬家戶一整年的用電量。

抽蓄水力發電有無法取代的重要性,從啟動到併聯發電,只需三到五分鐘,能夠快速備轉,加上裝置容量大,可以執行大規模的能量轉移,絕非一般電池儲能系統能夠比擬。吳進忠說,就算是在電池儲能系統快速起飛的現在,「抽蓄水力發電仍有它的獨特性和必要性,雖然和電池比較,反應時間相對慢,但水力能夠持續放電六個小時,這麼大的儲能規模,如果要用電池來做,需要一億多個貨櫃,簡直不可能!」

過去,抽蓄水力發電每天固定凌晨抽水到上池蓄電、天亮電力需求變大後開始放電,在再生能源比例漸增的現在,抽放電模式也有所改變。

傍晚時刻, 也就是所謂的「夜尖峰」,是台電電力調度處最緊張的時刻。當民眾下班回到家,家家戶戶打開冷氣、開始煮飯,電力需求大增;但在同時,夕陽西下,太陽光電瞬間歸零,造成電力供給一大缺口。吳進忠觀察,下午三點,太陽光電約能發裝置容量40%的電,但一到日落,發電瞬間歸零,等於流失四GW的容量。去年四月,夜尖峰時,應該保持10%的備轉容量,就一度下滑到只剩3%。

抽蓄水力發電因應現況,從原本的每天一發、一抽,調整成一天調度兩次:中午和凌晨抽水,上、下午和夜間則陸續放電,執行大容量的電力調度。

明潭電廠是全台容量最大的天然儲能電池,照片為明潭,作為下池,以日月潭作為上池,利用位階差儲能、發電。

明潭水力抽蓄電廠廠長張天瑞分析抽蓄水力儲能的優勢,「相較於約十年就要更新的電池儲能,抽蓄機組可使用五十年以上沒問題。加上電池是為了應付短時間的需求,如果要持續發電六小時、又要能在短時間內調度的,抽蓄機組絕對是最好的救援投手。」在明潭電廠的調度室裡,隨時有專員盯著監控畫面,一旦發生臨時需要調度電力的情況,一分鐘內就能滿載的水力抽蓄機組即可馬上上場。

不過,建置抽蓄水力機組的地點可遇不可求,要找到剛好能夠建造上、下池的地形並不容易。再者,山區裡不少自然保留區、部落保留地,並不適合大面積開發,目前台灣僅有位於日月潭周遭的明潭、大觀兩處抽蓄水力發電廠。

台電仍持續探索興建其他抽蓄水力機組的可能性,於二○一八年開始,在大甲溪流域進行可行性研究,以德基水庫為上池、谷關水庫做下池,規畫一座裝置容量三百五十MW的「光明抽蓄水力發電機組」。不過,由於上下池之間通過原住民部落,目前仍在進行環評和部落會議溝通,吳進忠坦言,「要等電發出來,可能還沒這麼快。」

明潭電廠的控制中心裡,隨時有專人監控每台抽蓄機組的用電狀況,需要調度時,抽蓄機組能馬上解聯(左圖);當用電需求量小,地下廠房中的水輪機開始飛速轉動,從下池抽水到上池儲能(右圖)。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現為《經典》雜誌特約撰述,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本文出自

古蘭經修復

【本期封面】攝影/鄭映航
三年前,穆斯林慈濟志工胡光中將一本珍藏的古蘭經手抄本呈送給證嚴法師,證實是十五、十六世紀,至少十人接力抄寫。泛黃且脆化的書頁裡有血跡、有水痕、有霉漬,還被蟲蛀,甚至還有火燒的炭黑。兩年多來修復師鍥而不捨的努力,修復一頁就如裱一幅畫般吋吋講究,跨宗教對文化的尊重與珍惜盡在還古蘭經本來面目的歷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