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石壁山上的五百甲竹林與柳杉林形成一片森林綠海,以孟宗竹為主要建材的穹頂竹棚與小柴軒,畫龍點睛地成為竹林療育的小亮點。(攝影/陳榮豐)

無竹令人俗 竹子與現代的我們

雲林石壁山上的五百甲竹林與柳杉林形成一片森林綠海,以孟宗竹為主要建材的穹頂竹棚與小柴軒,畫龍點睛地成為竹林療育的小亮點。現代人的身心很脆弱,竹子卻以韌性與柔情穩穩地接住了我們。

咖啡生豆烘焙後產生的梅納反應,焦糖香氣特別迷人。(攝影/安培淂)

咖啡 魔幻農產 逐夢出杯

咖啡生豆烘焙後產生的梅納反應,焦糖香氣特別迷人。影響咖啡品質的因素除了品種、海拔,更在田間管理、後製處理。今日的台灣咖啡已從昔日的黑色苦水,變身一杯千金難換的魔幻飲料。

在台灣中低海拔的原始林,黃藤滿山遍野,它可綁可做家具、背簍,是過去原住民日常必需。(攝影/劉子正)

黃藤 跨越時空生命之橋

靠山吃山,活躍山林的泰雅族人從小被教育要會編藤,野生黃藤取之不盡,九十五歲老頭目堅持編藤八十年,在他口傳下百年未遇藤橋再現。

馬拉巴栗樹上的綠繡眼鳥巢,有趣的是這幅親鳥育雛圖,背景竟在公寓陽台。(攝影/王慧思)

塵囂綠帶 生態跳島 在城市裡開自然的眼

都會綠帶形成的生態跳島,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與遷徙的廊道,以草葉密密縫起的生態綠網,慢慢融化了人類與自然曾經劃出的楚河漢界。

艾草可袪邪逐溼,魚腥草則能清熱解毒,是民間常用藥草之一。(攝影/劉子正)

見青即是藥 疫情下的草與藥

全台灣有七千多種維管束植物,其中約三分之一可作為民俗草藥使用。金銀花可抑制病毒、薄荷有助呼吸道、艾草袪邪逐溼、魚腥草的千般好……經歷過疫情襲擊的我們,方識植物是一株株救命藥草。

成立於一九七一年的世蔬中心,是全球知名的國際農業研究單位。(攝影/劉子正)

亞蔬 世界蔬菜中心

五十年前,在國際協力下,台灣超前部署成立一個蔬菜種原庫,今日無論在種原保存、農技研發、海外援助上屢獲國際肯定。

育種改良下,十字花科的花椰菜有了繽紛的色彩。(攝影/劉子正)

備份未來 蔬菜的種原密碼

「花椰菜究竟是花還是菜?」種原有如待探索的知識寶藏、多樣的基因庫造就無限可能。面對詭譎多變的極端氣候,妥善保種、育種,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萬全準備。

清代至日治時期,樟腦是人人爭搶的綠金,參天巨木紛紛倒下,照片裡腦丁們以弧狀錛子,一刀一刀刮下樟樹片,熬腦成金。(圖片/public domain)

時代綠金 古往今來見真「樟」

伐木取材、砍樟煉腦,樟樹曾經是台灣最受重視的森林寶藏。今日或為水土保持,或為高科技利用,樟樹已具不同的時代綠金意義。

手持放大鏡近距離觀察捲葉溼地苔。(攝影/劉子正)

苔蘚 微觀植物 宏觀生態

苔蘚,從幾公釐到數公分,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落生物,從雲霧繚繞處到平地的尋常角落,都能見得著它。靜下心來,改變視角,欣賞苔蘚美妙的微生態,你會發現苔蘚,既渺小,又動人。

園藝治療師黃盛璘示範雙手抱樹,體驗老榕樹能量。(攝影/劉子正)

與植物的擁抱 園藝.療癒.綠手指

研究指出,人類的互相碰觸擁抱,能夠幫我們建立起與他人的連結,那麼與植物的碰觸呢?蒔花弄草,對人類的身心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台北赤蛙(雷公蛙)過去普遍棲息於淺山梯田、茶園、蓮池裡,以「嘰、嘰」鳴聲相依相伴。(攝影/游崇瑋)

棲地與蛙 人類的田地、動物的家園

台北赤蛙近年來突然失去踪跡,台灣僅剩的四大蛙群中,又以北部三芝、石門情況最為危急。環環相扣的生物鏈中,究竟誰才是讓牠們消失的元凶?

模擬成肉食的料理並非新發明,從早期的黃豆,到小麥、豌豆、大米等植物性蛋白質,皆可擬真為各種動物肉的纖維。(攝影/安培淂)

植物肉 另一種蔬食選擇

從植物原料到「肉」片之間,距離並不遙遠,透過現代食品科技,黃豆、小麥、豌豆皆可成為肉食的替代蛋白。全球減碳風潮之下,素食帶動新一波的飲食革命,動口也能愛地球,何妨素素(試試)看!

九月份宜蘭雙連埤的犬香薷採收一景。(攝影/安培淂)

里山香草之路 萃香成金 植護家園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豐富,芳香植物極具潛力,以稀有性、特殊性、審美性,打造令人嚮往的芳香產業,小而美的里山社區,應該可以是發展的起點。

台南白河林初埤木棉道上,民眾沉醉在橘色花海,開心留影。(攝影/劉子正)

植物別見外 外來種的愛與礙

木棉原產自印度,十七世紀引進台灣,近年來更廣為栽植。為了民生需求,島嶼陸續引進外來物種,造福或危害,關鍵多在人的作為。

隨著嗅覺,直通腦門的祕密通道,也喚起台灣生活中的諸多美好。(攝影/安培淂)

香氣台灣 大自然的煉金師

人從自然來,也想往自然去。喜歡植物精油的氣味,是一種內心回歸的呼喚。隨著嗅覺,直通腦門的祕密通道,也喚起台灣生活中的諸多美好。

山苦瓜葉片盤飾,圍著苦味輪茄、煎得焦黃的天貝等菜蔬,輕輕撒下顆粒狀的小米,口感充滿更多趣味。(攝影/劉子正)

調香尋味 台灣香料新拼盤

香料的使用,過去為了保久,今日則為了嘗鮮,味道也是記憶的偵探,帶我們看到母親的流離、移工的鄉愁。內陸的香辣、南洋的酸甜、加上台灣自然山林的氣味,不斷地包容吸納,調配出今日台灣島上的好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