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清代袁枚的這一首《苔》詩,將苔蘚的微小而美好,點繪得恰到好處。
在文學家眾多描繪苔蘚的詩詞中,多以安靜、空靈來形塑青苔,唯袁枚獨樹一格,彷彿將我們的視覺,帶到了顯微鏡下。
微小而美好
電子儀表版上顯示:「溫度8℃、溼度91%」,我們選擇了一個又溼又冷的天氣來到東眼山,跟著苔蘚專家楊玉鳳尋苔探蘚。
台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海拔高低落差大,加上雨量豐沛,從平地到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都有苔蘚的蹤跡,全世界苔蘚共二萬三千多種,其中台灣就占一千四百種(苔類約九百種,蘚類及角蘚類則超過五百種)。有人形容苔蘚是「森林裡的精靈」,也因為通常苔蘚現身的場域多是幽靜的林道步道岩石上,一進入這樣的場域,不自覺地,人也跟著安靜下來。
還沒走出遊客中心,我們就在附近的花圃找到淺刻地錢。苔蘚分為:角蘚門(Anthocerotophyta)、地錢門(Marchantiophyta)、苔門(Bryophyta)三大部分,地錢算是平日最常見的蘚類植物,只要土壤稍微肥沃的地方就能看得到它。
「直立為苔,平鋪為蘚」楊玉鳳說,一般人能夠知道這一點,就已經算很不錯了,因為苔蘚在台灣算是冷門知識。
蹲下身來,眼睛貼近仔細端詳片狀體的地錢,雌株像一朵花傘般,從匍匐的片狀體尾端鑽出來,被形容成「一把高高舉著被颱風吹破的雨傘骨架」,雄株的花傘就美麗多了,傘面彷彿繪上了一朵棕色的古典印花。
此時,想像自己是喝了縮小藥水的愛麗絲,闖進了苔蘚「森林」,在花傘下放一隻宮崎駿的龍貓,偌大的森林裡,我們又看到了另一座微型森林!
這款微景觀魔法,除了敏銳的觀察力,還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苔蘚,提供人類不同的觀看尺度,帶你進入一個任意馳騁的想像空間。
疫情下的苔蘚熱
楊玉鳳在台中私立高中教授生物學,也擔任台灣苔蘚學會理事,工作之餘,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奉獻給苔蘚,她戲稱苔蘚是她的正牌「老公」。
二○一三年開始認真養苔蘚,碰上不少挫折,不是發霉,就是熱死,她想方設法地去了解苔蘚的臨界點在哪裡,有一天,在野地裡看到一只廢棄的麻布手套,上面竟然輕鬆地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苔蘚,心中頓時冒出許多○○××,決心一定要養好這不受控制的小東西。
進入她位於台中的住處,陽台就是養苔的實驗場域,除了用赤玉土、火山石、水苔種出綠色的瓶瓶罐罐,眼前還看到一顆顆海邊撿來的海廢浮球、家裡廢棄的逆滲透濾心,都能變身為養苔的小舞台,她也發明出以絲襪製作苔球,成為養苔發燒友的最愛。楊玉鳳希望提倡簡單、環保的養苔,不鼓勵高耗能養苔(例如開冷氣、買燈具補光照)。
「苔蘚對光照、溼度、溫度、土壤介質都相當敏感,並非一般人印象中的低賤好養。」為了不讓後人重蹈挫敗經歷,她無償公開許多養苔祕訣,利用自媒體經營臉書社團、部落格、IG,推廣苔蘚的科普知識。五年前成立的「愛苔社」,從最早的寥寥數百人,在疫情爆發之後,成員暴增,今日已經接近四萬人次。
對苔蘚的指認,除了記憶要如大象,眼力更要像老鷹,才能輕鬆達陣。因為苔蘚的葉形多端,有的與蕨類雷同,也與藻類一樣低矮,三者時常傻傻分不清,將草皮誤認成苔蘚也並不少見。認不得,叫不出名字,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全台灣的苔蘚有一千四百多種呢!
你的名字
剛開始試著從外形(葉形、植物體、孢子體)進行粗淺辨識。羽毛狀的叫羽苔,葉形有如爆炸頭的為白髮苔或金髮苔,雖不精確卻顯逗趣取巧。後來大概知道了,葉片呈橢圓形的為走燈苔,呈卵圓形有芒尖的為卷柏苔,片狀體上有角狀孢蒴的則為角蘚,比較容易入門的是地錢,除了雌雄異株,葉片上還有像茶杯的無性芽杯。
後來找到更有趣的辨認法,鳳尾苔:葉片呈扁平扇狀,好像老師拿來當教鞭的「愛的小手」;蛇蘚:因葉片上的密集點狀如蛇紋一般,因而命名。走在東眼山的步道上,楊玉鳳說:「你看,鞭蘚像不像我們比YA的手勢,只不過是把它顛倒過來看。」
一旦叫得出它們的名字,感覺距離就拉得好近,有一種結識了好友,或與舊友重逢的親切感。
去年在台北植物園規畫出賞苔路線的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說:「別小看苔蘚這麼微小,其實知識門檻可不低,嚴謹的苔蘚分類,無法完全以肉眼辨識,必須在顯微鏡底下、載玻片上觀察細胞,方能驗明正身。」
於是我們來到南投集集鎮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找到了負責苔蘚分類研究的計畫助理姚奎宇,研究室裡他正埋首於解剖顯微鏡下,為民眾委托的苔蘚樣本進行鑑定。
他也讓我們湊近去觀察解剖顯微鏡下的苔蘚切片,從葉細胞頂端看到一顆顆突起的疣,「這是苔蘚行光合作用以及保溼的祕密武器。」從顯微鏡裡微觀苔蘚細胞,電腦螢幕上呈現出的細胞、氣孔、網格,細節中的豐富美感,彷如一幅現代藝術家創作的抽象畫,令人屏息讚歎!
我想起在另一處看到的顯微鏡影像,放大數百倍的捲葉溼地苔在水分的滋潤下,好像晨起伸懶腰般,葉片慢慢地舒展開來。當下有一種以為自己正在看縮時攝影的錯覺。
順口問起二○○九年就投入苔蘚分類的姚奎宇,有沒有機會到國外去進行苔蘚的調查採集,他回說,機會不多,但反倒是國外學者專家很喜歡來台灣研究苔蘚。「我們這邊地理位置特殊,中低海拔區域的物種跟華南、東南亞的物種相似;高海拔地區的跟亞洲、歐洲還有喜馬拉雅山接近;蘭嶼綠島那邊的物種則比較接近澳洲、新幾內亞及鄰近島嶼。」他隨即做了更詳盡的說明。在日本出版過三本苔蘚專書的作家藤井久子,曾在楊玉鳳的導覽下進行兩天一夜的太平山苔蘚之旅,對台灣的苔蘚生態也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