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家具 隱形的城市表情

街道家具是什麼?公共空間裡提供大眾服務的設施物都是,比如座椅、郵筒、變電箱、候車亭、路燈、遊具,看似平凡不起眼,卻是顯露我們城市表情的隱藏細節。

公共空間裡提供大眾服務的設施物,即是街道家具,如座椅、變電箱、候車亭等。(攝影/劉子正)
公共空間裡提供大眾服務的設施物,即是街道家具,如座椅、變電箱、候車亭等。(攝影/劉子正)

果你拜訪一座陌生的城市,丟垃圾時並非嫌惡地伸手遠遠將垃圾拋向垃圾桶,而是帶著憐愛之心走近將垃圾準確放入,臨走還會欣賞垃圾桶的設計之美,你就可以告訴自己:來到了一座進步的城市。」前任駐法國代表、現為駐愛爾蘭代表的楊子葆,曾聽聞一位知名法國建築師如此分享,自此成為他行走各國城市的另類檢視指標。

當你走在街頭,除了腳下的道路、手上的手機,是否曾留意身旁的街道設施物?也許是制式造型的路燈、有著山水畫的電信箱、公園裡的鋁製或仿石長椅、顏色與規格單一的罐頭遊具,或是閃亮跳動的里辦公室LED看板、不定時出沒的道路施工指揮假人……?

比起大家容易投以關注的地標建築,這些街道設施物平凡不起眼,少有人會視為都市景觀的一部分,思考在環境美學上的意義。然而,它們的設計與設置卻是顯露出城市表情的「隱藏細節」,甚至反映著城市的進步。

台東縣成功鎮八嗡嗡產鳳梨,公部門設置了鳳梨造型的候車亭;居民自主擺放在街邊或公園的椅子,也是街道家具。(攝影/安培淂)

「街道」客廳裡的「家具」

都市景觀主要由建築、綠化、街道家具與其他(路面、天空、水體、人的活動)所構成;其中「街道家具」(Street Furniture),指的就是「裝置在公共空間裡,提供大眾服務的公共或私人設施物」。多為公家設置,包含範圍相當廣泛,不限於都市,鄉村及偏遠地區也有;也不限於狹義的街道,廣場、公園、停車場、車站等公共空間都有大量的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其實不是學術兮兮的論述,也不是高端的設計產物。從很久以前一有街道產生,就有了街道家具。」建築師林淵源曾為文指出。他這麼形容「街道家具」:當我們走出自家,若將街道當成另一座大房子的內部,四周的建築即牆壁,我們就像站在大房子的客廳裡,而座椅、候車亭、街燈等各種讓人感到體貼與安全的生活必需物件,正是這座大房子裡的「家具」。

既然居家布置會講究家具家飾的風格及質感,裝設在公共空間的街道家具同樣也需要規畫設計。楊子葆在《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著書中指出,現今的街道家具不僅要求功能、數量、可及性、耐久性與舒適性,也愈發重視造形、顏色、材料以及與周遭環境的協調搭配,乃至於創意巧思、與民眾生活的互動關聯,甚至成為公共藝術創作的主題。

城市風貌的整體表現

行經台灣大學校總區的新生南路段,過去曾有一道牆阻隔了校園與社區,在「開放式校園」的趨勢之下,近來圍牆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小橋、流水、綠蔭,在擴大的人行空間上重現舊時的水圳意象。明明一邊是大馬路、一邊是操場,卻彷彿漫步在城市小綠洲。

經典工程顧問公司負責此案的規畫設計,參與的景觀設計師傅雅祺表示,設計時不只將人行空間當作通道,更把引導路線的步道燈、樹下的座椅以及水邊的圍籬等街道家具「融入」整體環境,讓原先機能導向的通道,轉化為也可讓人駐足的都市風景。

台灣大學新生南路段的人行空間重現舊時的水圳意象,步道燈、水邊圍籬融入環境;台電大樓門口通道多了能擋風照明的玻璃光能頂棚,友善路人。

「街道家具絕不是各自獨立的物件,而是城市風貌的整體表現。」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褚瑞基強調。像是光線來源會影響人坐在椅子上的感覺,各種街道家具互相影響,不能各做各的。

「不是設計得美美就好。一個好的街道家具,首先一定要滿足它的基本功能。」褚瑞基表示。比如導覽指標牌必須讓使用者看清楚,如果字太小、底圖顏色糊在一起,設計再漂亮都沒用。

再來,可以從環境心理學(研究人的行為與物質環境之關係)來判斷街道家具的好壞,也就是民眾願不願意親近使用,以及管理者容不容易維護管理。

與其從「美不美」來評斷好壞,褚瑞基更傾向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討論。「『美』這個字眼其實有點危險,假設設計師設計了極美的作品,但那是從他的角度來看;如果大家使用不方便、又很難維護,顯然就是沒有到位的設計。」他指出,「簡單來講,街道家具要在好設計與好維護之間達到平衡。」

位於台北捷運中山站與雙連站之間的心中山線形公園,就是褚瑞基認可有達到兩者平衡的案例。這個寬二十公尺、長五百公尺的廊帶,從最初單一的平面景緻,變成能為人們帶來多元角度與高度、提供不同生活想像的新空間。

特別是心中山舞台,不但是亮眼的中山站車站入口建築,更是具有多重功能的街道家具。一口規畫設計顧問公司將捷運站體的既有雨遮改為雙層觀景活動平台,爬上階梯可眺望南京西路的熱鬧街景,下方廣場則是相約見面的地標以及週末的表演場地。

舞台階梯既是過道,也是欣賞表演的觀眾席。「而且我發現大家平常就很喜歡坐在那個高起的舞台階梯,偷偷觀察路人。比起用平面的處理方式,設計者藉由抬升高度來增加使用者的不同體驗。」褚瑞基表示。

此外,廊帶植栽旁的花台座階,不規則的彎曲線條創造了場域的流動性,並隱含設計者對使用者的體貼。褚瑞基分析,如果坐在彎進去凹槽處,就有一種比較隱密、親密的感覺,「不同需求的人都能得到不同需求的空間感受。」

台北捷運中山站的心中山舞台既是車站入口建築、也是觀景平台,街道家具其實不只是單一物件,而是城市風貌的整體表現。

「台灣現階段不太可能做到全面改造街道家具,但可以透過心中山這樣的示範點讓大家親身感受,好的城市客廳裡,它的家具應該是什麼模樣。」褚瑞基指出。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本文出自

兵燹

【本期封面】攝影/張乾琦
戰亂下的烏克蘭,十八至六十歲男性都要被徵召,全民皆兵,保家衛國。俄烏戰爭發生以來,烏克蘭上下團結抗爭到底的決心,贏得外界尊敬,國際上的精神與物資奧援源源不絕地湧入,支持烏克蘭齊心對抗強國惡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