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容顏 在都更成功以前

源於歷史的沉痾,台灣市容難以改變,在都更成功前,有心人僅能以豐富彩繪突圍。

正濱漁港彩色屋的出現,一掃基隆過往城市的灰暗形象。(攝影/安培淂)
正濱漁港彩色屋的出現,一掃基隆過往城市的灰暗形象。(攝影/安培淂)

在台北永康街的一家咖啡館裡,可以感覺到眼前的朋友,正努力地確保自己並非是以一種歐洲人的高姿態在看待台灣,但只因為太熱愛這塊土地,他還是忍不住地分享一些心中的真實看法。

二○○八年,德國記者白德瀚(Klaus Bardenhangen)第一次搭機抵台時,從機場到市區的景色,讓他誤以為自己是降落到一個第三世界國家。

「從高速公路遠遠望去,房子排列得很凌亂,幾乎每個角度都有,鐵皮屋到處都是;近看,大樓外牆的磁磚剝落,霧濛濛的玻璃則不再透明。」白德瀚說,台灣給人的第一印象,毋寧是充滿困惑的。

因緣際會,不久他定居了下來,在有機會受邀到朋友家作客後,他所認識的台灣,又是另外一番景緻。

「不少門面很髒的房子,在進入個別的家門後,室內的一切裝潢和家具,整齊和清潔的程度,卻是很講究的。」白德瀚說,這一來,他雖然確認了台灣是個富裕的已開發國家,但公、私空間的差異,對他來說還是太大了。

隨處可見的鐵皮屋頂,常讓人誤把台灣當作第三世界國家。

白德瀚的經驗,說穿了不是什麼驚人的發現,只是在台灣生活得太久,多數人都習以為常,有些麻痺,再不然,就是把都更當靈丹妙藥,期待它一次性地解決所有問題。

然而,都更自推動以來直到現在,申請、通過且完成的案件少之又少;而即使是補都更之不足而被提出的「整建維護」專案,只因有需求的住戶不肯先自行拆除違建的關係,所謂的ABC套餐(A是增設電梯+立面修繕+結構補強;B是裝設電梯;C是外牆拉皮與清理),扣除因應高齡社會而需求較多的電梯增建後,剩餘的兩者「全年度」的申請案,只有三件以下,扣除駁回的案子後,這數字更連年掛零!

究其原因,房子被視為商品的觀念已深植台灣社會,老舊的房子與其花錢修繕,還不如等著都更,但在幾坪換幾坪的條件談好之前,一切就將就一點,也不是過不下去?!

只是時間是把殺豬刀,歲月催老的不只是人,也包括城市。為此,少數公務單位、民眾與專業者,決定以地方上公共、半公共的空間作為起點,以色彩、繪畫,以及設計等作為手段,雖然無法根治城市的沉痾,但至少,它除了將原本凌亂、單調、貧乏的市容,做了簡單的視覺轉移,最基本的改善外,在一次次的行動中,也喚醒了一些人對市容的知覺。

儘管德國記者白德瀚定居台灣多年,各地的市容,卻仍與他初抵時無異。

城市的彩虹畫布

站在基隆市正濱漁港的碼頭旁,隔著停泊船隻的港灣,著名的彩色屋,赫然就在眼前。乍見海水的倒影搖晃著斑斕公寓的美景,一群從外縣市來的阿伯、阿姨、年輕情侶,馬上就從遊覽車上衝向港邊,伸手比yah,拍照與讚嘆聲不絕於耳。

「在過去,這畫面簡直無法想像。」周美鈴是最早入駐彩虹屋的咖啡館老闆,也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她說,「港都多山,腹地狹小,加上常下雨的關係,房子除了又擠又髒外,港口也因為年久失修,一切都顯得沒有活力。」

但二○一六年起,基隆市政府為了一改外人對港都「老、醜、窮」的印象,大刀闊斧,發起了一連串以政府財產為主的再造活動後,也想透過對正濱漁港的改造,進一步塑造港都的海洋意象。

餐廳的排油煙管正對馬路;電纜、招牌、衣物或吊或掛在大樓的正面外牆,類似雜亂的市容輕易就能看到,但多數民眾卻選擇視而不見。

「一開始,包括我們商家、里長、在地青年、文史工作者,還有一些旅外基隆人等,都受邀參加市政府所舉辦的座談會與工作坊,」周美鈴說,「在這些活動中,大家的心情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不確定能不能成功。」

特別是他們被賦予的第一階段目標,就是找出城市的專屬色時,大家都很困惑。什麼是屬於基隆的顏色?是海水正藍的藍色?雨霧濛濛的灰色?還是夏日夕照下,倚山靠海的港都,被染成一片黃澄澄的燦爛金光?

「很多學設計的人,一開始都覺得大片的空間要塗上顏色,素雅一點會比較安全。」一手催生此案的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處長徐燕興,回想這段過程,臉上不自覺地露出笑容,「但經過熱烈討論,後來大家悟出一件事,那就是基隆長期給人灰灰暗暗的感覺,加上在幾次時代的轉變中,地方產業並沒有抓住機會,適時地轉型,基隆人的苦悶,於是像棒棒糖之於小孩一樣,需要繽紛的彩色加以療癒,把酸苦,翻轉成甜味。」也是基隆人的徐燕興說。

堆滿廢棄物、冷氣主機的巷子,是常見的台灣市容之一。

所以在歷經長達兩、三年的時間,終於取得共識後,因為有前面充分的溝通,後續的一切,就變得沒那麼難了。

「除了讓參與外牆塗布的居民各自挑選喜歡的顏色之外,因為市政府的預算都花在舉辦工作坊上了,剩下來的油漆費用,就只能找廠商贊助了。」徐燕興笑說。

不過也因為這樣,參與的單位擴大了,分享成果的人也變多了,彩色屋帶給人的喜悅與感動,不知不覺中,就如漣漪一般擴散,第一波「波及」的是在地居民,第二波是共同成就的專業者與廠商,觀光的效益,反而是預期外的副產品。

「真的,結果是一回事,但有了那段彼此不斷交流、討論、辯證的過程,我每次在跟客人聊天時,都多了好多故事可以講;而身為正港的基隆人,看到他們臉上泛起羨慕的表情時,我都打心底覺得,基隆真的走出了灰暗,露出陽光。」周美鈴說。

相對於在彩色屋的案例之中,以無比耐心讓民眾看到主事者決心的單位,主要是與都市改造有關的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近年來雙北市後巷普遍推動的彩繪活動,卻是由一個跟美學、地方連結,乃至於和都市改造都沾不到邊的單位所發起。

願意以植栽綠化的後巷,已比亂堆廢棄物要好。

對這些工程師來說,行動之先,他們滿腦子只想著埋設好汙水下水道,但當藏汙納垢的後巷先是改善衛生,又經過彩繪,變得煥然一新時,雖然他們改變的只是一條又一條默默無聞的後巷,但在整座城市美與醜的拉鋸中,美的一方,由此又多領先了一點點。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本名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本文出自

極境之鯨

【本期封面】攝影/金磊
身為海洋王者的虎鯨,在冰天雪地的挪威極圈裡,尋覓隨著季節更替而進入峽灣的龐大鯡魚群。在這個極圈環境與多生物相互交錯的大舞台上,我有幸於水下遭遇虎鯨群體奮起捕獵鯡魚球大戲。或許早已熟悉牠們的樣貌,或許只是從面前經過短短幾秒,但仍因為能與海洋王者近距離照面而欣喜若狂,且再次折服於牠們優雅與震攝並存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