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鯢 河流奇獸尋覓記

俗稱大山椒魚的日本大鯢,身長可達一.五公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兩棲類之一,牠們也是日本國寶級保育動物,對於兩棲類愛好者來說,既神祕又夢幻。

俗稱大山椒魚的日本大鯢,身長可達一.五公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兩棲類之一。(攝影/鄭嵩樺)
俗稱大山椒魚的日本大鯢,身長可達一.五公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兩棲類之一。(攝影/鄭嵩樺)

一開始,我只是想記錄水下大型生物的樣貌。

幾年前在極北之地拍攝弓頭鯨時,因緣際會認識了許多攝影師、生物學者,寒暄之後才發現,不只是大海,河流中也有許多大型生物相當有魅力,我開始思考什麼大型生物也是在水下,且國內外鮮少有觀察記錄的特殊生物。最後,我把腦筋動到了最大兩棲類──大鯢的身上。由於許多大鯢的科普資料照片都是在動物園拍的,讓我產生造訪野生環境中大鯢真面目的念頭。

俗稱大山椒魚的日本大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兩棲類之一,身長最大可達一.五公尺,體型扁長四肢短,前肢四趾、後肢五趾是招牌特色,尾巴呈現側扁狀。成年的日本大鯢雙眼退化至身體兩側不易觀察,棲息在海拔三百至一千公尺的山間溪流中,對水質和水溫要求很高。

日本大鯢也是日本國寶及一級保育動物,在日本人眼中是神聖物種,還可以看到專門供奉大鯢的「半裂大明神」神社,對於兩棲類愛好者來說是一種既神祕又夢幻的生物。

棲息在石頭縫中的日本大鯢,巨石和小魚正好成為體型比例尺。由於新陳代謝緩慢,即便久久不進食也能存活。

鄉野大「河」撈針

為了尋找這種日本河流奇獸,我從網路上開始蒐集情報,看看電視節目或是國際生態攝影師所選擇的拍攝地點,篩選出了幾個地方來評估可行性,最後選擇日本中部的河流來當我的觀察據點。

我也順勢找到了居住在岐阜縣的河流生態達人伊藤義弘先生,雖然伊藤先生不太會英文,但我還是很努力的用電子郵件與他溝通並相約觀察日期,最後就一個人買了到名古屋的機票,並搭著快速列車前往羽島市與伊藤先生會合。

從車站到河流潛點大約需要兩個小時,該地的河流支線千變萬化,且日本大鯢本身在河裡相當會躲藏,我不可能自己大「河」撈針,當地的小鄉村也沒有人會講英文,地點極度偏僻,都是讓這趟旅程難上加難的原因。

日本大鯢透過脫皮來成長與適應環境。

我們一到目的地──和良川,就開始在河邊公園的廁所更換裝備準備下水觀察。周遭環境相當悠閒,一旁還有居民在砍柴、小朋友在公園玩樂,河流旁的管理者和伊藤先生都笑著對我說:「第一次看到有台灣人來這裡!」

這天水溫約15℃,我和伊藤先生穿著浮潛裝,拿著不算高級但也不便宜的水下攝影器材,在山上溼冷的天氣中慢慢步入約一至二米深的河流,在這樣的環境下浮潛尋找日本大鯢的蹤跡。

伊藤先生先示範了一次怎麼在河流中尋找大鯢。原來這種生物很愛待在石頭隙縫裡面,不到十分鐘我們就在石縫中找到第一條日本大鯢!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文出自

印度大壺節

【本期封面】圖片/Anushree Fadnavis/達志影像
萬頭鑽動,是新冠疫情蔓延以來少見的畫面。十二年舉辦一次的印度大壺節,在病毒肆虐下,仍盛大舉辦。今年一到四月,近千萬人湧向哈里德瓦。在這場全球最大群聚,多數信徒未戴口罩,也未保持社交距離,確診數從二十一萬人快速飆升至三百七十萬人以上,印度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嚴重國家。求取身心淨化的聖河,成了滋長病毒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