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守護者 馬德雷雨林的環保尖兵

珍貴的菲律賓鱷在棲地破壞的威脅下,野生幼鱷存活率相當低;保育人士一旦發現幼鱷,就會趕緊將牠們送至保育中心,經由保育計畫照顧的幼鱷存活率可達79%,野地存活率則僅有5%。

保育人士一旦發現幼鱷,就會趕緊將牠們送至保育中心。(攝影/Giacomo d'Orlando)
保育人士一旦發現幼鱷,就會趕緊將牠們送至保育中心。(攝影/Giacomo d'Orlando)

律賓馬德雷山脈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命脈,廣闊的土地裡,滋長著古老的熱帶雨林。將近一百四十萬公頃的面積,占菲律賓森林總面積的40%。這裡孕育著令人驚豔、歎為觀止的動植物群。

全菲律賓有紀錄的物種,在馬德雷山區就可找到當中的45%,其中菲律賓特有種更高達58%。

昔日,北馬德雷山脈的農民以傳統休耕方式來進行養地。今日,他們高度倚賴化學肥料來增加耕作次數外,並大量清除天然植被以取得耕地。這些做法,雙重威脅到菲律賓鱷的原始棲地。

珍稀的菲律賓原生鱷

菲律賓原生物種,又名緬多羅鱷魚的菲律賓鱷(Crocodylus mindorensis),被視為地球上最稀罕鱷魚種,卻在人類無情的獵殺下,目前僅剩約一百多隻倖存於呂宋島北部的雨林裡。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菲律賓鱷已被列為高瀕危物種,意味著牠們隨時都可能消失於地球上。就以貓熊和老虎為例,目前全球野生貓熊僅存一千六百隻,野生老虎也僅三千多隻,這些極端的數字向世人預示了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危機的警訊。

屬淡水鱷的菲律賓鱷,成年鱷身長不超過三公尺,相較其他鱷種算是小型鱷,而剛出生的菲律賓鱷僅二十五公分,重六十公克,通常需要花十年到十三年不等的時間,鱷身才會長達一.五公尺。

一般而言,菲律賓鱷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反倒是同類間經常互相攻擊。這個菲律賓原生鱷種,多數時間愛待在水面,較喜歡夜間出沒。性喜溫暖潮溼與停滯性水域(例如:湖泊、沼澤)的菲律賓鱷,常見其在湖水沼澤區交配繁殖、晒太陽與捕食,湖中水鳥、魚、蛇、昆蟲都是牠們的盤中飧,有時來此喝水的野豬也難逃一劫。

西元一五六五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前,卡加揚谷地(Cagayan Valley)的鱷魚物種數量眾多,當地原住民與之相處的模式,堪稱是一首生物多樣性的大自然和諧曲。

菲律賓原住民認為祖靈化身為鱷魚居住在水世界,與人類生存於同一時空宇宙,若有人膽敢褻瀆與傷害這些掌管生死與農作收成的鱷魚們,將大難臨頭。

譜出自然和諧旋律的阿埃塔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菲律賓最早的原住民阿埃塔人(Agta)。這個早於南島語族移民、居住在馬德雷山脈北部的遊牧民族,靠著狩獵、捕魚以及採摘野生植物為生。夏季他們會沿著河岸以棕櫚葉建蓋茅舍,輔以木頭或竹塊加強屋體。逐水草而居的他們靠著水域裡豐沛、山林間富饒的生物資源,不愁吃穿。阿埃塔人也與同在湖水沼澤邊的菲律賓鱷共存共榮、和諧共生。

在菲律賓呂宋島南島語系中的他加祿語(Tagalog),鱷魚被稱為「布瓦亞」(buwaya)。布瓦亞被視為是祖靈與仁慈的象徵,是豐饒、能量與力量的代名詞。在菲律賓原住民的信仰裡,認為此一神靈化身為鱷魚居住在水世界,與人類生存於同一時空宇宙,若有人膽敢褻瀆這些掌管著生與死的布瓦亞,則將大難臨頭。

奧拉利亞是阿埃塔族耆老。童年時長輩叮嚀她要與鱷魚和平相處,並與之對話。

以刺魚(spearfishing)方式捕魚的當地漁夫們,總有著數不盡關於他們與鱷魚間的鄉野傳奇流傳在民間。由於有著前述神靈的概念,漁夫們一點也不畏懼鱷魚,反而帶點恭敬,抑或像是對待朋友般地與之共享捕獲的魚隻,甚至在經過鱷魚們的棲息地時,還會徵詢牠們的同意方才通過。

「我的祖父輩們總告訴我們,我們怎麼對待這些鱷魚,鱷魚們就會怎麼對待我們。對我們而言,這裡的鱷魚就像守護者,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水域與周邊環境。」內斯特.阿萊霍(Nestor Aliejo)說。阿萊霍(Dunoy) 是杜諾伊和維拉米蘭達(Villa Miranda)的阿埃塔原民社區頭人,他表示,因為心存尊敬與善念,北馬德雷山脈成為野生菲律賓鱷得以繁衍生存的棲息地,而阿埃塔原住民也在此安居樂業,形成一個人與自然雙贏的美麗境界。

馬德雷雨林區的居民,自幼就被教育要與大自然共榮共存。

經濟發展vs.生態平衡

然而,好景不常,當地的土地私有化、礦業發展計畫與森林砍伐等經濟活動影響並改變了阿埃塔原民社區原有的樣貌,土地、人口與自然資源產生銳變,當然也包括了菲律賓鱷的生態。

原住民賦予菲律賓鱷象徵性的神靈形象,早已不敵經濟活動下產生的財富誘惑,民間信仰的這道護城河再也無法保護這個特有物種的存續。隨著時間推移,菲律賓鱷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於地球表面。

這些變化也並非短期間所造成。四百年前,當時菲律賓鱷被尊為人類與土地的守護神;來到殖民時代,在西班牙人的經濟掠奪下,菲律賓鱷的神靈形象已被視為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

時至今日,鱷魚被形象化為具有攻擊掠奪性、威脅人類生命的有害動物,人們對牠的刻板印象就是一種會傷害與吞噬人類的巨型爬蟲類,兇猛冷血的形象常與蛇蠍相提並論,「鱷魚的眼淚」(crocodile tears)更被用來形容假惺惺、假同情的負面詞。(鱷魚流眼淚其實是鱷魚的生理現象,當鱷魚離開水面時間過長,眼睛便會發乾,這時淚腺便會分泌眼淚來溼潤眼球。)

一九七○年代的菲律賓是全世界熱帶闊葉樹材(即硬木)的最大宗出口國,看上背後的龐大利潤,林業公司竭盡所能、傾盡全力地在北馬德雷山脈的原始叢林與溼地進行開墾。隨著林地開發,道路建設也風起雲湧、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與此同時,人們將沼澤與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是原始森林經過多次不合理採伐和嚴重破壞以後形成的森林)劃為農地,自此外地人口陸續遷徙至此。粥少僧多的效應下,人們開始與當地動植物爭地,原生物種如菲律賓鱷等,自然成為經濟掛帥下的最大犧牲者。雪上加霜的是,商業狩獵、未受管制的拖網捕魚以及電魚行徑,也是造成菲律賓鱷失去食物而數目銳減的主因之一。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植物園考古揭密

【本期封面】封面繪圖/蔡小咪
植物園遺址最大特色是發掘出多個不同年代的遺留,文化豐富。插畫家參考地理地質與人類文化史,甚至嘗試以AI還原場景,一再推敲考證古台北湖週遭何以自史前時代就是個宜居好所在:人們打樹皮製衣,耕作稻米芋頭為主食,手捏陶罐顯現審美觀……,在大家熟悉的植物園延伸更多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