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尋蹤 吳哥王國毗濕奴像的身世之謎

二十世紀中葉,長達約六米的吳哥王朝毗濕奴臥像於西梅奔出土。這座規模遠超以往的巨大青銅像除了是震驚全考古界的大發現,也讓人們得以穿越時空,一窺吳哥王朝全盛時期的風采。

二十世紀中葉,長達約六米的吳哥王朝毗濕奴臥像於西梅奔出土。(攝影/Antoine Merlet/Zeppelin)
二十世紀中葉,長達約六米的吳哥王朝毗濕奴臥像於西梅奔出土。(攝影/Antoine Merlet/Zeppelin)

九三六年,一位居住於西梅奔(Western Mebon)的農民自稱得到毗濕奴神(Vishnu)的旨意,要人們將被困於泥土中的祂解放出來,而考古學家不久後真的在吳哥窟遺址中挖出一尊巨大的毗濕奴臥像,即使只剩下半身,它仍是高棉藝術史上的最大發現之一。

西梅奔的巨大毗濕奴像本該於祭祀儀式中被埋入土內,然而它在達成使命前就身首異處,只留下上半身(左圖)與數十塊碎片(右圖)。

經研究推測,這尊座向右斜倚狀的毗濕奴銅像原長約六米,在出土時僅剩頭部與上半身,原有的四臂則只剩下兩隻右臂,它是由西元一○五○至六五年在位的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委託皇家鑄造廠所建造,並於其弟曷利沙跋摩三世(Harshavarman III)在位期間完工,被供奉於西梅奔寺。

這尊約一千年前鑄造的巨大銅像與其身上的種種謎團,令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們為之瘋狂,在出土近百年後的二○二四年被送往法國,以最尖端的技術進行分析。繼巴黎的法國博物館研究與修復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and Restoration of Museums of France),到南特(Nantes)的古物實驗室(Arc’Antique Laboratoire),歷經一連串的研究與修復後,這座歷史瑰寶再行遍法國,回到巴黎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將毗濕奴千年前的雄姿再一次展現於世人面前,並在約半年的展期結束後,飄洋過海前往美國繼續它的「巡迴演出」。

為一睹其真身,考古學者千方百計對其進行研究。

「毗濕奴計畫」(Vishnu Project)始於二○一六年,由考古學家布萊斯.文森特(Brice Vincent)與法國遠東學院(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EFEO)所籌畫。文森特致力於研究柬埔寨歷史的黃金時期,即西元九至十五世紀的吳哥王朝(Angkor),以及那個時代所生產的「LANGAU」,即古高棉語中的「銅合金」;透過研究這種被廣泛運用的金屬,吳哥王朝的國家體系和經濟一目了然。銅在採礦業、鑄造廠、工匠到皇室、宗教祭祀,甚至是建築等領域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鑄造如毗濕奴像這般巨大且精美的銅像,必定需要規模龐大的礦源及鑄造設施,而這些東西從哪兒來?一旦釐清這些謎團,對吳哥歷史瑰寶的研究定會是一大進展,挖掘出毗濕奴像的西梅奔寺一帶,則因此成為遠東學院的重點研究對象。

隨著挖掘行動的進行,愈來愈多線索浮出水面。考古團隊在吳哥窟以東六十公里處發現了銅礦,鑄造毗濕奴像的銅很可能就來自這裡;而在毗濕奴像出土的西梅奔也挖出愈來愈多令人振奮的祕密,如一座約十公尺高的林伽(Lingam),即是獻給濕婆神(Shiva)的塑像。

吳哥窟周圍有著規模龐大的礦場遺址。

濕婆神與毗濕奴、梵天(Brahma)並稱為印度教三大主神,分別象徵「毀滅」、「守護」與「創造」,三股力量相輔相成,掌管著宇宙的秩序。上述種種發現,是否意味著在柬埔寨的別處,有可能存在著其他兩位主神的巨大銅像呢?

法國博物館的研究與修復中心隸屬於法國文化部,是一個致力於研究與修復的專業機構,自一九九六年起,它便與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於柬埔寨青銅器的領域上展開緊密合作。

守護之神的「體檢」

作為東南亞有史以來鑄造的最大的青銅雕像之一,巨大毗濕奴像在研究上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在二○一六年的研究中,考古學家從毗濕奴像身上發現許多特點:它是由複雜且精密的脫蠟法(Lost-wax casting)多次鑄造,並在表面鍍上水銀,再以各種五顏六色的金屬及礦物鑲嵌於五官等處,這些發現加深了研究人員對當時的鎔鑄工藝的了解。

銅像也能進行體檢!學者透過3D掃描儀(左圖)與X光片(右圖)等先進技術,解析毗濕奴像的內外部構造,試圖釐清鑄造工法等資訊。

多年來,研究團隊始終想更進一步研究這座龐然大物,終於在二○二四年促成毗濕奴(與它的三十八塊碎片)的法國行。五個月來,四十多名來自冶金學、地質學、腐蝕學等領域的專家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射線檢查和表面分析等,人們得以知道製造毗濕奴像是由甚麼技術鑄成、它的材料來源,以及推測它未損壞前的樣貌。

遠東學院是法國研究柬埔寨相關歷史遺址的第一把交椅,對於考古學、藝術史、碑文學和人類學領域都極具權威性,從它於一九○七年進駐吳哥窟並展開研究與調查起,便透過吳哥保護局(Conservation d’Angkor)致力於對寺廟等古蹟的研究和修復,即使在一九五三年柬埔寨獨立後也持續運作著,直到驚世駭俗的紅色高棉掌權後才暫時停擺,最終在一九九二年重新開放,並恢復了考古行動。

除了大量運用於建築中的金屬,陶瓷工藝也是研究高棉文化的重要依據。

遠東學院在當地組織的鼎力相助下,從當地居民提供的大量物品,如器皿、瓷磚,以及與鑄造和銅鐵加工有關的器具中,得到許多寶貴的研究資訊。

既然知道毗濕奴像是怎麼鑄成的,那麼它的材料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最有可能的來源便是吳哥窟以東六十公里遠的克瓦夫鎮(Khvav),那裡是柬埔寨重要的銅礦礦場,考古學家們用盡渾身解數,鉅細靡遺地比對不同時期的衛星照片,分析每一個礦石樣本,以尋找古代採礦作業的痕跡,作為吳哥王朝代表性的材料,與銅相關的任何發現都將為相關研究打開嶄新的求知路徑。

藉由測量礦石樣本的磁性,能得知吳哥窟周圍有著規模龐大的礦場遺址。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敘利亞

【本期封面】攝影/Sergio Ramazzotti
在敘利亞阿塞德政權垮台的當下,反對派「解放」大馬士革,民兵在步槍槍口插上象徵愛與和平的鮮花。擺脫了長達五十年的集權壓迫,敘利亞迎來了後阿塞德時代,然而,在面向曙光的同時,長年累積的種種問題也隨之浮現,飽受內戰摧殘的敘利亞,除了傾力重建家園,許多制度與觀念的革新仍在牛步進行中,但說敘利亞的情勢塵埃落定,似乎仍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