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而放緩腳步的世界,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安靜。當所有在家工作的人,敲起電腦鍵盤的剎那,每一個動作所發出的聲響,都彷彿在昭告世人:只要有文字,距離不是問題,我們與世界,就依然共振在一起。
然而,共振裡,有一件事,台灣的表現略顯低頻。在每部電腦的左上角的「字型集合」欄裡,一打開,啪啪啪驟然迸現的英文字型,少說也有上百種,多到與電影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一樣長;但中文?你搖頭了,怎麼數來數去,能選的就是那幾種?
字型,是文字的外衣,有著千變萬化面貌各異的它,不只是美感的依附所在,文字既有的溝通功能,往往也靠它強化。從電腦裡的選字,到街道上的招牌,字型,是我們生活的日常。
但別說什麼黑體、圓體、細明體了,在台灣,多數人會留意商品的包裝,但對字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則經常性地忽視,或者根本習而不察。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書寫工具,則是記錄文字,傳遞思想,創造字型風格的器具。從遠古時期的樹枝、石塊和礦物,蘸墨水以揮灑的毛筆,到近代的鋼筆、原子筆、鉛筆、數位電腦等,書寫工具的演化,賦予了字型的多樣性,也記錄了人類文明前進的軌跡。
但字型重要嗎?這點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先說美感,走進超商,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選擇困難症發作時,藥到病除的方法,促使我們痛下決定的關鍵,極可能是一個印有自己喜歡字型的商品;再以溝通來說,行車於馬路上,在一定距離之外,一個輪廓清楚的黑體字路牌,它的指示效果,絕對比字型娟秀、但筆畫卻較細的細明體清晰;這當中,哪一個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答案不言可諭。
對於台灣人不關注字型的原因,合著有《字型散步》一書的字型達人柯志杰表示,簡單來講,這是台灣的美學教育,向來側重美術、音樂、雕塑等傳統項目的訓練,對生活美感不講究的結果。所以,儘管從每天起床開始,從早餐的吐司、牛奶、麥片等包裝盒,塞爆信箱的各種廣告,購物時的發票,餐廳裡的菜單,書本的內文和封面……無一不充滿各種字型,但對於它們的身分、姓名、履歷,卻沒有人關心?!
「在電腦體誕生以前,字型通常是由廣告看板的師傅們加以手繪,台中王水河先生獨創的『蕃薯體』,就非常有名;」柯志杰說,但電腦誕生後,手繪的字型迅速消失,今天常見的明體、楷體、宋體、隸體等字型,大半是在字型設計公司出現後,才將傳統的篆、隸、草、楷、行書等,系統性轉化為數位版本;有些則參照以日本為主的漢字設計,在其基礎上加以變化。
但不管是哪一種電腦字型,一套至少七千個漢字的幾本組合,從開發設計軟體到打造新字型,沒有一樣,是不需要花大錢的。
但一般人因為不了解,就不會重視,加以電腦開機後,滑鼠輕輕一點,內建的字體,輕易就啪啪啪地迸出來,跟在廚房拿調味料一樣方便的結果,是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忘了字體即使不再是手繪,但它仍然是一種創作,它的存在,是特定專業團隊付出精神、費用後的有價商品。
台灣字體設計產業興衰
試著回想一下,早期台北市的3C產品重鎮,位在八德路上的光華商場,在那裡買電腦時,廠商是不是一律會附贈一張「大補帖」?在那張薄薄的光碟裡,內附各種超滋養的「免費」應用軟體,其中,就包含了字型。
「其實那就是盜版。」對亞洲漢字字體如數家珍的柯志杰說,過去台灣不重視智慧財產權,字體盜版嚴重,企業虧損連連。
「撐不下去的,只有被迫倒閉;留下來苦撐的,也只能選擇遠走他鄉。」柯志杰說,以台灣最知名的兩大字型設計公司華康與文鼎為例,大約在十五年前,就紛紛轉戰產業較為健全的日本或中國大陸;而他們的出走,也使得原本就不發達的台灣字型設計產業,從此更為停滯不前。
在那段少說也有十幾年的時間裡,相較日本累積了三千套新字型,中國有三百套,台灣卻連五套都不到。不只如此,許多在街頭常見的字型,經常都是沿用了很久的舊款,或是從國外進口的舶來品來。
台灣以使用正體中文而自豪,但偏偏愛用、常用的字型,卻都不是自己設計的;而這點也讓少數的字型愛好者,從恨鐵不成鋼開始,慢慢興起,「不然我自己來好了」的念頭。
二○一五年九月,一場由幾個年輕人發起的線上募資活動,目標鎖定在創造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字型」。最初,他們設定的標的,是以一個月的時間,希望能募集到一百五十萬;但萬萬沒想到,這個目標在短短的七十九分鐘後,就全達數陣,一個月活動結束後,不只募資總額高達兩千六百萬元,參與的人數,更多達七千六百多人。
「最初我們有點不敢相信。」活動發起人之一蘇煒翔,當時只有二十五歲。他表示自己很早就對字型感興趣;國中時,同學都以細明體交作業,他偏偏要用楷體。
那之後,他對字型知識的狂熱,只有與日俱增,不管是走在台灣街頭還是出國,字型,都成了眼中的焦點風景。他所寫過的兩篇文章,〈桃園機場指標的大問題:新細明體用錯了地方〉和〈為什麼捷運指標不可以用康熙體〉,在發表的當下,都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與分享轉載。
所以當他遇到跟自己一樣也是字型好愛者的葉俊麟時,兩人除了共同創辦了justfont字型設計公司外,隨後,也推出了上述的募資造字活動。
只是迴響越熱烈,壓力也越大。兩千六百萬元的金額,不是募來自嗨,而是要對贊助人有所交代。所以經過一年的努力,一套以台灣金萱茶命名的「金萱體半糖」(該體依筆畫粗細分為半糖、三分糖與七分糖),在眾人的引頸盼望下,終於堂堂推出,並且也不負眾望,受到廣泛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