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空間 不只是邊緣

鄰近舊台中車站的「綠空鐵道」,是高架鐵路下的帶狀公園,保留了百年鐵道軸線,連結今昔,也連結了周邊區域。過去不受重視的橋下空間逐漸翻轉,創造出不同的城市風景。

舊台中車站附近的錄空鐵道。(攝影/劉子正)
舊台中車站附近的錄空鐵道。(攝影/劉子正)

晚,台北華山文創園區旁邊的新生高架橋下,除了車水馬龍,還有一場場體力與技藝的戰鬥正在發生。靠近八德路這頭的滑板場,十來位玩家在斜板及鐵桿之間恣意穿梭;另一頭的籃球場,則是大台北著名的鬥牛聖地,吸引了數十位學生及上班族揮汗較勁。

有別於新生高架橋下的燈火通明、熱血沸騰,台北不少橋下設置了環保局清潔隊基地,卻是陰暗潮溼的空間,以簡陋鐵網、鐵皮或磚牆圍起,不只有清潔隊員長年隱身在此工作,也有趕不上垃圾車的民眾前往倒垃圾,橋下成為他們的日常一景。

長久以來,高架道路承載著重要的運輸功能,在都市裡築起一座座既跨越、又割裂的水泥橋梁。這些巨大量體的下方或邊緣,雖然與其他用途的空間並存,彼此的關係卻相互隔離。

隨著都市發展、大眾對空間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國內外將目光投向高架橋下,漸漸發現這些灰色空間的場所價值以及美學價值。跳脫舊有思維、重新改造之後,不但滿足民眾的需求,更創造出不同的城市風景。

台北市的橋下空間早年即有各式商業聚落,例如環河快速道路下的五金商圈。

活化之後的優化

被高架橋環繞、貫穿的台北,從一九六○、七○年代台北橋下萬頭攢動的臨時工市場、曾盛極一時的光華橋下3C店家與舊書攤,到現存四十多年的環河快速道路下五金商圈、建國高架橋下假日花市及玉市,台北的橋下空間早有各色商業聚落──儘管這些商業聚落來自偶然與無心插柳。

長期致力研究都市設計的知名建築學者夏鑄九曾表示,都市規畫中並沒有橋下空間的設計,但由於台北公共空間不足,橋下因此成了當時政府安置拆遷戶或解決都市空間問題的「補償空間」,多年後變為台北的常態。

以一九八二年啟用的建國假日花市來說,其前身設在重慶南路的民眾團體活動中心,後來因為場地改建而遷到建國高架橋下;平日是停車場,週末變身花市,成為熱門購物及休閒景點,更是亞洲最大的零售花卉市場。疫情前,週末兩天可吸引逾三萬人次造訪。

笑稱自己因為疫情而培養出「玩植物喪志」能力的民眾余小姐,每每到此絕不會空手而回。她認為,雖然花市在橋下,環境並不糟。一旁店家則表示,以前靠近下橋的那一側,車輛會發出很大噪音;如果下雨,還會被外頭車輛濺起的水花弄溼。「好在幾年前橋上加裝隔音牆、橋下也加了防水帆布,大家就比較不困擾。」

建國高架橋下的假日花市及玉市。經濟活絡之後,應進一步思考如何優化空間品質與美學。

「建國花市匯聚了人氣、買氣,算是非常活絡的橋下空間。」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郭瓊瑩予以肯定。

「但說實在,你不覺得建國花市這麼多年來都沒什麼改變?」她話鋒一轉,提到花市兩側大面積的亮綠色帆布,雖然達到了遮陽擋雨的目的,卻是一種粗暴的「美化」,誤以為使用鮮豔色彩就能展現活力。

郭瓊瑩觀察,不管是公部門還是一般民眾,普遍抱持著「將就」、「能用就好」的心態,因為就算不講究這些小細節,店家生意照樣很好,才造就了「數十年如一日」的花市景色。

「橋下空間有了生命力之後,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優化,滿足功能、也追求質感與美感。」郭瓊瑩強調:「面對公共,設計是要解決問題,並非只是為了表面好看。」

因地制宜的改造

從都市計畫的層面來看,在二十世紀中葉功能主義的主流影響之下,土地利用偏向單一性,辦公區域只有辦公,交通用地只服務交通、不作他用;高架橋下的空間因此被視為道路的附屬物,僅作綠化、停車或公務單位。類似這樣的都市剩餘空間,通常不受關注、無明確功能而被消極使用或者閒置,久而久之有些地方甚至與「昏暗」、「髒亂」畫上等號。

華中福德宮隱身在台北市華中橋下,多年來在都市發展的夾縫中求生,空間使用收縮到最極限。

直到人們開始反思功能主義,尋求都市的複合發展,再加上空間飽和,原本不起眼的橋下空地逐漸被賦予更多元的意義。例如歐美著重公共利用,日本朝向商業用地;在台灣,有的成為地區活動中心,有的成為共融公園。當用途轉變、更多大眾參與使用,人們看待這些公共空間的標準,自然就會比過去視為「無用之地」或「剩餘空間」來得高。

「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橋下空間最好根據周邊環境的紋理及特性去串連,輻射能量才會大,也就是因地制宜。」郭瓊瑩表示。

以台灣人熟悉的日本為例,二○一六年開幕的東京「中目黑高架下」(Nakameguro Koukashita)商場,即考量周邊繁榮且悠閒的特點,創造出契合當地洗練氛圍的新生活場域。

走出雙線交會的中目黑車站,伴隨著高架鐵路上不斷傳來的「叩隆、叩隆」聲響,踏進中目黑高架下的蔦屋書店後,彷彿來到另一個世界,被成千上萬本書籍與溫暖簡約的裝潢包圍,隔絕了外頭的紛擾嘈雜,完全無法想像過去閒置多年、陰暗又壓迫的封閉模樣。

這個如今匯集書店、餐飲、服飾等多樣業種的非典型商業空間,是由東急電鐵、東京Metro兩家鐵路公司聯手開發,導入設計及商業策畫團隊,靈活運用高架結構柱,並提升整體照明,塑造出極具高級感的環境。不僅如此,新商場也強化了車站與附近商店街、住宅區的連結,豐富了都市步行空間。

東京中目黑高架下的蔦屋書店,外觀採用白色鏤空T字鐵板立面,鐵板後藏了暖色光線,照亮昏暗的橋下空間,帶來時尚洗練的新風貌。(圖片/Good Design Award)

回到台灣,郭瓊瑩認為,像是台北中正橋下鄰近有紀州庵文學森林、福和橋下有寶藏巖,都相當適合與周邊串連,而且空間的運用方式還可以再創新,讓都市生活充滿多樣性。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本文出自

壬寅話虎

【本期封面】圖片/Gettylmages
東北虎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老虎,主要棲息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及中國東北。在過去一百年,野生老虎的數量下降了96%,世界自然基金會曾啟動保育計畫,希望今年野生老虎的數量可倍增,但目前仍不足四千隻,最大的問題就是盜獵以及棲息地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