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斷絕到連結 孕育生命的庇護所

沙巴比打士因地理上的「斷絕」,資訊與醫療資源匱乏,人們難以追趕外界,亦是全馬難產率最高的地區。慈濟生命關懷之家的到來,已迎接超過一千八百名新生兒誕生,志工始終堅持守護,讓這片曾被遺忘的土地,逐步與外界接軌。

沙巴詹文安島上嬰兒正安穩沉睡。(攝影/鄭映航)
沙巴詹文安島上嬰兒正安穩沉睡。(攝影/鄭映航)

晨,隨著飛機緩緩爬升,窗外的地平線漸漸被晨光點亮,一架班機將我帶回沙巴——這片孕育我成長的故鄉。然而,這次與以往截然不同,既非造訪著名景點,也並非探親,而是為了前往比打士(Pitas),這個我從未踏足的區域,拍攝部落產婦待產的故事。比打士這個名字,或許曾無數次在地圖上被我的目光掠過,卻只在腦海中留下模糊的一筆。這是個怎樣的地方?這裡住著怎樣的一群人?承載著怎樣的故事?對於這些問題,我從未認真思考過。

比打士坐落於馬來西亞沙巴州北部的沿海地區,約90%的居民是原住民,分布在多達一百九十三個部落中,使用超過八十種語言。在文明和社會並進發展的時代,仍有部落隱藏於熱帶雨林深處,與外界保持若即若離的連繫,維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

早年部落居民需步行穿越吊橋或乘船才能抵達鎮上。(攝影/歐陽濟緣)

比打士地形多樣,沿海地勢低平,加上交通與排水設施欠佳,導致每逢雨季必定河水暴漲,洪水頻發。比打士源自原住民語 “Nopitas”,意為「斷絕」。相傳,早年洪水曾切斷河道,使這片土地深陷孤立之中,與外界的連繫愈發艱難。地理位置上的「斷絕」導致資訊封閉,也延緩了社會發展,讓部落生活變得更加困苦。

時至今日,這裡依然是全馬最貧困的地區,人們的生活如同被困在時間的洪流中,難以追趕外界的步伐。

雖多了公路可供車輛通行,但每當洪水來襲,公路往往被淹沒,居民仍需依賴傳統吊橋。

「我期待已久的第一個孩子終於要出生了!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雨林中,生孩子是場運氣的賭注。在過去,生產不是生就是死,而雨季更是最大的難關。現在住在關懷之家,我有信心孩子一定能平安出生。」杜順族的產婦羅斯琳娜欣喜地說。

羅斯琳娜來自比打士,早年若想走出部落,必須通過寬度僅能容納一人的長吊橋,或划舢舨渡河。如今隨著路況改善,多了乘車的選項,但爛泥路坑坑窪窪,即使皮卡車上陣也顯得吃力,路途依然充滿挑戰。「如今災害愈來愈頻繁,以前即便下大雨,河水漲得也不會那麼高。現在水位不僅暴漲得更快,河裡也有鱷魚出沒。一旦被洪水淹沒,道路將無法通行,進不去也出不來。」志工李師雄補充。

島民若要前往比打士,須先乘船出海,再驅車開往鎮上,行程約需兩小時。

過去,偏遠部落的產婦若想出城產檢、生產,必須翻山越嶺,在深山中行走數天才能抵達小鎮上的醫院。如果途中突發陣痛或臨盆,無疑是場驚心動魄的考驗。即便順利抵達醫院,等待她們的是另一個難題——該如何負擔住宿和三餐開銷?因波折重重,加上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起初部落居民認為離家待產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既然有接生婆,為何還要大費周章跑到鎮上生產?

產婦在分娩時,接生婆會將嬰兒「推」出來,利用削尖的竹片將嬰兒臍帶割斷與母體分離,然而,在缺乏正規醫療支援的情況下,產婦若遭遇傷口感染或突發血崩,往往無法及時救治,導致母嬰生命陷入危險。

末代接生婆Siulikim正在示範傳統安胎按摩法。接生婆會使用檸檬葉在產婦肚皮上搓揉,據說可安胎並調整胎位。

部落孕婦溫暖的避風港

比打士曾是馬來西亞難產死亡率最高的地區,其死亡率超過全馬各州屬的總和。新生命尚未降臨人世,便與母親一同殞命,這樣的悲劇令人感到心痛與惋惜。值得欣慰的是,自二○○三年「生命關懷之家」成立後,產婦的困境明顯得到改善。

鄭榮輝醫師長期與慈濟配合,經常深入偏鄉義診,因目睹太多無辜生命犧牲,於是向慈濟基金會提議設立一所中途待產室,讓即將臨盆的產婦能有個安心待產的庇護所。談及關懷之家的創立過程,志工歐陽濟緣感慨地回憶,當年鄭醫師數次向衛生部申請經費,但始終未獲批准,最後轉而尋求慈濟的幫助,才促成生命關懷之家的誕生。

沙巴亞庇與比打士的距離大約相當於從台北開車到台中,但因道路顛簸,單趟車程就得花上三個半小時才能抵達。比打士並沒有慈濟人,所有人員皆來自亞庇。

關懷之家原為傳統高腳屋(左圖攝影/歐陽濟緣),二○一三年翻新為現代水泥建築(右圖)。

志工們從不曾卻步,從壯年一路走到鬢髮斑白,始終秉持著守護生命的信念,與護理人員共同深入偏遠部落,關懷產婦。志工們在醫院附近找到一間合適的房屋,原屋主是一位原住民老師,在得知慈濟的善舉後,毫不猶豫地將房子租出,從此成為部落產婦的避風港。隨著口耳相傳,生命關懷之家逐漸成為部落人們口中的「比打士飯店」。

最初的關懷之家,僅是一座由六根木柱支撐的傳統高腳屋,結構較老舊,孕婦上下樓梯不便,直到二○一三年,志工發起重建計畫,將木屋改造為現代水泥屋,大幅提升居住舒適度。隨著時間推移,關懷之家在部落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志工免費為產婦提供接送、食宿等生活起居安排,直到嬰兒平安誕生;護理人員亦配合義診、找出高風險產婦,說服她們到生命關懷之家待產。服務範圍後來也擴展至更廣的區域,無論來自何種族群、信仰或背景,只要有需要,生命關懷之家終為母親與嬰孩敞開大門,讓每一條生命都能獲得平等的呵護與尊重。

新建後的空間提供更多床位,讓產婦能夠在更安全、舒適的環境下待產,並有志工照顧日常起居。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攝影
本文出自

敘利亞

【本期封面】攝影/Sergio Ramazzotti
在敘利亞阿塞德政權垮台的當下,反對派「解放」大馬士革,民兵在步槍槍口插上象徵愛與和平的鮮花。擺脫了長達五十年的集權壓迫,敘利亞迎來了後阿塞德時代,然而,在面向曙光的同時,長年累積的種種問題也隨之浮現,飽受內戰摧殘的敘利亞,除了傾力重建家園,許多制度與觀念的革新仍在牛步進行中,但說敘利亞的情勢塵埃落定,似乎仍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