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天被綁在這邊,好像『地縛靈』。」新竹湖口青農鄧人維要照管六十幾棟溫室的有機蔬菜,從早到晚幾乎整天都在澆水,「尤其夏天,好不容易全部澆完一輪,最早澆的那邊又開始乾了……」
自從裝設智慧灌溉系統,只要設定好每棟溫室的澆水時間和秒數,按按手機就能啟動。他的人生終於鬆綁,去年出國玩了兩次,只要有網路,「出國也可以澆水!」接下來,他打算要繼續擴大規模。
往南來到無米樂之鄉台南後壁,一望無際的稻田中,陡然升起一架體型龐大的無人機,來回梭巡噴出均勻水霧。操縱遙控器的飛手廖偉全,因阿嬤老邁而接下四甲多的田地,改用全新方式管理。「傳統代噴要三到四個人拉管子,噴一甲地大概要四、五十分鐘,改用植保機的話,只要兩個人,二十幾分鐘就搞定。」
以前施肥更辛苦,得隻身揹著一桶五十公斤的肥料下田施灑,水田軟黏、舉步維艱,「很多人膝蓋都不行了。」現在有了救星,廖偉全說,植保機可以噴藥也能施肥,他還提供代噴服務,包辦周遭五、六十甲農田,更增一筆不小的收入。
電動種菜,用LINE巡田
從雲端平台澆水、用飛機施灑肥藥,創新科技的導入,讓緩如牛步的農村騰空起飛。過去是以農養工,如今該是工業回報農業的時候了。
台灣是科技之島,大數據、物聯網、電機工程、資通技術、人工智慧⋯⋯該如何助攻農業,抵抗極端氣候和人口老化缺工的多重夾擊,進而生產更優質穩定的農產品?「智慧農業」,成為產官學跨界研發應用的重要課題。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是智慧農業研發重鎮,從省工機械、電動農機到智慧環控,具體成果豐碩。作物環境科科長李汪盛解說,農業科技發展循序漸進:從最早期的獸力(如牛隻),到機械化(如曳引機),再來就是電動化,下一步才能智慧化和無人化。
北部農園常以溫網室設施葉菜類為主力,栽培過程中,種植和收成兩階段最是耗費人工,為此桃改場精心開發了葉菜移植機和收穫機。作業現場,這兩部農機如同兩員猛將,所到之處,種下的菜苗列隊整齊如小兵,採收時整排砍下片甲不留。而且全是電動,不用吸燃油廢氣,又節能減碳。
溫室也是最適合做智慧環控的環境,在副研究員賴信忠的推廣下,新竹以北有八百多棟溫室都已安裝智慧灌溉系統。「這是控制電箱,這是電磁閥,透過現場感測器的數據,接到傳輸主機,再連到網路,我們就可以從遠端去控制開關。」
研究員設計的「程式積木」,可以依農民需求客製化調整,用LINE就能接收田間訊息和下達指令,操作直觀方便。沒事就任其自動運作,不必再時刻駐守田邊。
賴信忠說起研發這些技術最重要的目的:「農業本來是三百六十五天不能休息,能不能讓他有假日,回到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方能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從農。
敢於挑戰,不再看天吃飯
新科技不只能省工,更讓原本就有膽識的農民如虎添翼。因為可控制的變項增加了,他們敢於挑戰更高難度的栽培模式,更快速地應對市場需求。
桃園八德有一座充滿科技感的草莓園,由呂阿圳和呂彥廷父子共同經營。挑高明亮的大溫室裡飄著甜香,裡頭裝設了負壓風扇、水簾、遮蔭網、補光燈,還有溫度、溼度與光度等各種感測器。只要溫度超過設定閾值,就會啟動風扇,光線太強就會拉上遮蔭網,光線太弱則會打開補光燈,完全不用人力操控。
父子倆原本皆非務農,不過父親會水電、兒子懂晶片設計,兩人以科學精神種出了嬌貴碩大的日本品種草莓,不用任何化學農藥,並試圖把產期拉長到五月。「我們會去觀察每一個品種所需要的溫度和日照強度,調整參數。」呂阿圳意味深長地說,「草莓的種植是有密碼的,你只要把密碼解開以後,就是無往不利。」
同樣在桃園八德,從事花卉生產的吳俊宏和吳承燁父子是園藝界的領頭羊,培育出的聖誕紅、長壽花、繡球花,參賽屢屢奪冠。園內裝設了滴灌系統、遮蔭網、風扇、天窗,現在全部可整合在桃改場的智慧農業系統,在手機上彈指掌控。
打下這片江山的吳俊宏表示,花卉是需要高度精密控制的產業,必須調控光照等多種變項來做產期調節,才能取得市場先機。「它開不開花,是決定在我,不是在老天爺。」他豪氣地說,「不可能任由看天吃飯!」
去年剛榮獲百大青農頭銜的吳承燁,新創品牌「詰雅花卉」,專注經營網路、擴大客群。他認為,導入智慧系統後,就可以把更多心力用在品管上,能更快速地注意到病蟲害並及時應對;後台累積的大數據,更是決策管理的重要參考。
好米是可以精算出來的
累積田間大數據,掌握作物關鍵密碼,在水稻產業上發展最為成熟。台南下營老字號的弘昌碾米工廠,早在政府還沒推動智慧農業計畫之前,就已經投入研發。
身為碾米廠第三代的執行長曾耀彬表示,弘昌和五、六十位農民契作,當稻米採收後送進米廠,含水率和成熟度都會影響最後碾米的良率,收購價也不同,參差不齊時易有紛爭。
「如果由我們自己來控制呢?」曾耀彬想,若能從種子、育苗、插秧、施肥、用藥,每個環節都統一控管,最後在最適合的時間點進行採收,就能確保稻米的穩定品質,也能減少爭議。
於是弘昌著手和工研院、農試所、農改場合作,共同開發「水稻健康管理平台」和不同水稻品種的栽培曆,以水稻的「積溫」(作物生長的有效溫度之每日累積),來估算出最佳的施肥時機和收成時間點。
「這個東西最需要的是每年持續驗證,當你發現到了第五年、第六年,做出來跟第一年是一樣的,再現性非常高,就可以很有底氣地對農民說:你跟著我做就對了!」曾耀彬雙眼發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