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國際動物救援組織(IAR)指出,靈長類動物爪哇懶猴因盜獵者為供應寵物市場,大量非法獵捕而導致數量急遽下降,因此被列為極危物種。我因緣際會參加救援組織準備在屬雨林區的哈利蒙薩拉克山國家公園野放三十七隻爪哇懶猴的任務。
占地面積四百平方公里的哈利蒙薩拉克山國家公園,位於印尼西爪哇省,是爪哇島上最大的陸地野生動物保護區,也是許多物種的安全棲地。
爪哇懶猴銳減八成
爪哇懶猴(Nycticebus Javanicus)屬夜行性樹棲物種。由於棲地減少、人類盜獵,生存備受威脅;不過分布狀況及環境對其影響仍待深入探究。根據印尼一份《茂物農業》期刊報告,52%的研究地域(約五百平方公里)適合成為爪哇懶猴的棲地,哈利蒙薩拉克山國家公園正是不可或缺的自然棲息地之一。
大多數遭遇不幸的懶猴已獲得飼主與寵物業者釋放,或在西爪哇地區自然資源保護中心(BKSDA)的協助下從盜獵人手中獲救。受到拯救的懶猴會被送往位於茂物(Bogor)的國際動物救援組織成立的靈長類動物復育中心接受長期治療。該復育中心是印尼唯一專門從事懶猴復育和野放的機構,迄今為止已拯救超過一千隻懶猴,其中六百七十隻在過去十四年成功野放。
在野放前,懶猴要接受復健和刺激自然行為療程,同時在體檢和隔離期間進行觀察,直到確認牠們達到野放標準。
獸醫普里安巴達(Nur Purba Priambada)解釋:「在懶猴適應過程中,復育中心的團隊會持續觀察並記錄牠們的行為變化二至四週。另外,團隊會在野放地點使用塑膠板和織網架設圍欄,製造豐富的植物空間,為懶猴提供食物來源。若牠們在適應期間表現活躍且無任何異常,即能準備進行野放。」
復育中心的動物必須經歷漫長的過程才能恢復野性,最初牠們身心狀況普遍不理想,通常承受著壓力、創傷和營養不良,野生動物的需求未獲滿足,生活環境和食物來源被剝奪,因此無法正常在野外生存。
「野放通常由自然資源保護中心、國際動物救援組織以及當地志工聯合執行。」現場保育人員內迪(Nedy)表示:「懶猴會被安置在特殊的鐵籠裡、運送到哈利蒙薩拉克山國家公園森林深處。我們先協助懶猴適應新的自然棲地,直到牠們完全適應並重獲自由。」
懶猴野放後,還需要一段觀察過程,確保牠們能在野外生存;團隊每天蒐集懶猴適應環境的進展數據。「我們每晚在山上提供食物,並採集糞便進行研究。若懶猴表現正常,可覓食、適應新環境,且能夠在野外求生,就表示完全野放的目標指日可待。」內迪補充。
從人工圍欄釋放回大自然後,懶猴會受到約半年的監測。現場監測人員揚托(Yanto)表示:「我們幫懶猴安裝無線電項圈,項圈傳輸訊號到接收器的接收範圍約半徑三公里,也可以用來測量懶猴和團隊之間的距離。」
監測小組每天追蹤森林裡的野生動物,並記錄牠們的身體狀況、行為、食物供應和生活條件。懶猴在印尼被稱為「kukang」或「malu-malu」,意思是害羞,顯示夜行性隱居動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