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囂綠帶 生態跳島 在城市裡開自然的眼

都會綠帶形成的生態跳島,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與遷徙的廊道,以草葉密密縫起的生態綠網,慢慢融化了人類與自然曾經劃出的楚河漢界。

馬拉巴栗樹上的綠繡眼鳥巢,有趣的是這幅親鳥育雛圖,背景竟在公寓陽台。(攝影/王慧思)
馬拉巴栗樹上的綠繡眼鳥巢,有趣的是這幅親鳥育雛圖,背景竟在公寓陽台。(攝影/王慧思)

群網站上,大家開心分享著城市生活中的自然驚豔,陽台上的「不速之客」紛紛被PO上網,退休教授在陽台抓到「現行犯」:兩隻白頭翁,三天連續啄食之下,啃光一顆碩大肥美的無花果;Terry Wang在露台放上一個水缽,一隻珠頸斑鳩每天早上定時前往「洗澡高歌」……,一堆報喜訊似的貼文,儼然城市人的小確幸。

陽台發現一窩綠繡眼

因為搜尋到一張無敵可愛的綠繡眼育雛照,我們來到台北市萬華區一處老式頂樓公寓,室內儘管狹仄,因為綠意錦簇,老舊公寓散發著一種清新愉快的活力。八十多歲的吳媽媽開朗健談,特別是聊起飛到臥室窗台築巢的綠繡眼時更是眉開眼笑。吳媽媽說,她每天低著頭澆水,有一天抬頭,發現居然多了個白色的鳥巢,「這也不知道從哪兒撿來的羽毛、細枝?」令她又驚喜又納悶。梅雨季節連日豪雨,本以為鳥巢可能毀損,危及幼雛生命,想不到竟也安然無恙,仔細觀察發現,人類實在不能低估鳥類的智商,親鳥選擇了一個極佳的地點築巢,面東、大片樹葉恰好遮光擋雨。

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黎明前的「群聚」。隨著城市日漸豐富的自然生態、人類的友善相待,從前翱翔在稻田、溼地的白鷺鷥,如今也時常在城市中瞥見其身影。

兒子吳威震為了記錄牠們的生態,甚至認真研究起這對害羞的綠繡眼飛行路徑。「你看到對面公寓的水蜜桃樹了嗎?綠繡眼時常會停在那兒,遠遠觀望鳥巢狀況,確定安全之後,才會飛過來照顧幼雛。」「清晨時比較容易看到,牠們大約三、五分鐘就會帶著小蟲回來餵食。」躡手躡腳地趨近觀察身材嬌小、腳上像裝了彈簧般的綠繡眼,在枝上靈巧地飛來跳去,母鳥一飛近巢穴,三隻幼雛就張開大口嗷嗷待哺,眼睛都還沒張開哩,模樣真是可愛極了。

吳媽媽說有時候坐在客廳,遠遠地就看得見這種Discovery Channel才有的自然秀。朋友告訴她,這麼可愛就把牠們留下來養呀,但吳媽媽卻並不同意:「因為這樣就不太自然了!」

八十多歲的吳媽媽怡然自在地種花蒔草,享受另類「綠色長照」。

城市中失去家園的獨居蜂

人類脫離荒野,進入城市舒適安逸地生活著,身體裡的自然因子卻不時蠢蠢欲動,在今日的水泥叢林中,我們找到的是什麼樣的自然?

王孟群五年前搬進桃園林口合宜住宅,因為陽台種了很多花草,萊姆樹上不時有無尾鳳蝶前來產卵、化蛹,也常有昆蟲造訪,「我是先看到附近有獨居蜂出沒,才想說弄個小木屋看看會不會來住。」三年前響應「獨居蜂旅館計畫」,為牠們蓋建了一座Airbnb,因為獨居蜂習慣格子狀的居住環境,喜歡木工的他,便以竹枝以及蘆葦切段後的圓格子,造出獨居蜂的育嬰房。

原本對獨居蜂所知有限,這些房客陸續入住之後,王孟群開始翻閱相關生態書籍,知道了新鄰居的正式學名「蜾蠃」、獨居蜂不會咬人、只有雌蜂才會飛上來育雛。「每天這樣看牠們的行為,也是挺有趣的。而且是可以靠很近的觀察……」三年來慢慢摸清楚獨居蜂的各種生活習性,包括啣著泥土以及口水封住洞口,在關門之前,還會悉心地叼來新鮮毛毛蟲為寶寶準備好成長大餐,泥牆破口時,也正是幼蟲羽化要飛向外面世界的時候。

獨居蜂忙碌地在竹管裡鑽進鑽出,為下一代準備好居所及糧草,下方已被黃泥封口的蘆葦管中,產下的蜂卵正靜靜等候化蛹成蟲。

小小的獨居蜂如何能飛上十六層的高樓呢?

站在陽台環視周遭,此地為林口重劃區,除了國宅四千住戶,近幾年桃園機場捷運的興建,旁邊的建案一棟一棟如雨後春筍冒出。都市化之後,野外的斷木、樹洞漸漸消失,獨居蜂失去了安身之地,又因為害怕農藥,如果農田噴灑除草劑,獨居蜂也不能倖存,或許因為附近仍有好幾處待建的空地,長滿雜草,鄰近地區也有山坡地、登山步道,才為獨居蜂保留了一線生機。

王孟群說,獨居蜂會訪花採蜜,但卻不是為了人類工作,雖然不產蜜,但是牠為城市的花草授粉,為附近的農田除掉害蟲,如果有一天這些默默工作的獨居蜂消失了,人類可能將後悔莫及。

蛋黃區裡的綠色奇蹟

城市中的人類是怎樣看待自然的?

曾以「在都市中找自然」為主題,於報刊連載的生態專家王力平表示:「自然一直都在,只是未被在意。」

從頂樓花園遠眺101高樓。(攝影/安培淂)

跟著他走一遭台北市文山區嘉興公園,樹鵲、金背鳩、家燕……如數家珍,在每一個樹頭上被一一唱名,也看到了黑領椋鳥、輝椋鳥、家八哥、白尾八哥,一般人大多不識牠們是侵害本土生態的外來種。王力平解釋道:麻雀、白頭翁與綠繡眼是所謂的「都市三寶」,透過演化與學習,非常適應都會生活,其他如珠頸斑鳩、紅鳩、大卷尾利用都市空間的狀況也日趨增加。

當我詢及猛禽如鳳頭蒼鷹為何會現身在都市蛋黃區(大安森林公園),甚至還選擇於公園內繁殖?他隨即打開手機的Google map,串聯衛星地圖上馬賽克狀的大小綠帶,為我勾畫出一條鳥類移動的都市生態綠廊道:新店溪、台大醉月湖、大安森林公園生態池、中正紀念堂、台北植物園、青年公園、新店溪,剛好還原成一圈。「人工化的城市道路與建築物,阻隔了野生動物的移動路線,但都市中的綠地、公園、校園、行道樹及都市周遭的河川、郊山可以形成『跳島』,讓野生動物能經過點狀區域進行連結。」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本文出自

塵囂綠帶

【本期封面】攝影/王慧思
陽台出現育雛鳥巢,寄人簷下的綠繡眼,已把城市當成自己的家,在公寓高樓上享受天倫之樂。繁華都會中,人與自然曾經清楚分野互不侵犯,今日豐富的城市綠帶所形成的生態跳島,則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與遷徙的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