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青即是藥 疫情下的草與藥

全台灣有七千多種維管束植物,其中約三分之一可作為民俗草藥使用。金銀花可抑制病毒、薄荷有助呼吸道、艾草袪邪逐溼、魚腥草的千般好……經歷過疫情襲擊的我們,方識植物是一株株救命藥草。

艾草可袪邪逐溼,魚腥草則能清熱解毒,是民間常用藥草之一。(攝影/劉子正)
艾草可袪邪逐溼,魚腥草則能清熱解毒,是民間常用藥草之一。(攝影/劉子正)

芩、魚腥草、栝蔞實、北板藍根、厚朴、薄荷、荊芥、桑葉、防風、炙甘草,如果不是因為這一波新冠疫情,一般人應該不會記住這些彷如文言文的藥食材名詞。

二○○三年SARS期間,大眾搶購金銀花、板藍根,二○○九年H1N1流感,以至COVID-19的蔓延,民眾也開始熟悉起魚腥草、薄荷、紫蘇、桑葉……。

草,是如何變身為救命藥的?

以植物抗疫

四月底新冠疫情持續延燒,戴緊口罩我們來到順天堂位於陽明山的中草藥示範園參訪台北醫學大學的校外研習。一進門,除了量測體溫,也立馬被遞上一杯類似「清冠一號」的防疫飲,疫情大爆發之後,此方在市面上一藥難求,接下水杯,我們趕緊一口吞下。咂咂嘴,感覺與萬華街頭的青草茶似乎並無太大差異,同樣帶著一股涼涼的薄荷味。

淨斯本草飲的八種配方皆屬於食藥材,看似尋常平凡的草葉,在中醫方的巧手調配下,抵抗世紀疫情(左圖)。中草藥材與自然的連結很深,仔細玩味藥材名稱,也能有一些文學與詩意的聯想(右圖)。

二○二○年「清冠一號」處方在中醫藥研究所授權給八家GMP(藥品優良規範)中藥廠後,各家都做了些微調整。二○二○年四月,當時台灣還沒有發生病例,於是順天堂決定先到國外註冊銷售,為了因應西方人的口味,設計出冷水即可沖泡、調製較易入口的口感,在歐美疫情延燒當下,清冠一號熱銷海外五十九國。「這次的漢方戰疫,讓大家看見中草藥的價值。以前人說『良藥苦口』,現代的中藥技術卻能做到『良藥可口』,且便利。」以科學中藥著稱的順天堂總經理莊武璋自信地說道。

十九年前的SARS、二○○九年H1N1,以至於近兩年的COVID-19,這幾波的疫情都是冠狀病毒作怪,主要攻擊部位在人體的(上、下)呼吸道。為了清熱解毒、屏禦病邪,挑選出的配方多屬寒涼性質。莊武璋解釋道:「中藥本意為『中和之藥』,『以藥性之偏來修正人的體性之偏』,熱者寒之,寒者溫之。COVID-19感染初期,容易發燒,清冠一號首要即降溫,阻絕免疫發炎反應,所以會用苦寒及涼性藥為主,輔以甘溫藥平衡之。」

如果療癒你的藥方是來自一朵花或一株草,生病會不會變得比較詩意一點?車前草,台灣青草茶的最佳原料。

以草入藥,對治疫情的還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中西醫團隊研發出的「淨斯本草飲」,配方成分為艾葉、魚針草(客家抹草)、麥門冬、魚腥草、桔梗、甘草、紫蘇葉、菊花。同樣是以中醫漢方解決新冠疫情,比較特別的是這八種方劑多屬藥食同源的食藥材,因此不需醫師處方箋就能自行購買,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何宗融表示:「這是醫療團隊在中醫基礎下調控出的配方,中草藥可『袪邪扶正』,特別是艾葉與抹草這兩種避邪植物,使用食藥兩用的保健植物,主要目的為迅速救災、解除疫情帶來的病痛,且能普及眾生。」

「回顧中醫藥歷史,總共發生過三百多次瘟疫, COVID-19也是現代人面對的另一場瘟疫,從六邪論治,新冠肺炎最早是屬於寒溼風邪的病毒,之後隨著地域改變而出現不同變形,淨斯本草飲以辨證論治找出八種食藥兩用、有益無損的植物配方。」精通中西合療醫術的何宗融解釋道。

雖然初期有人質疑:「這不是藥啦,沒有用。」但數據實證會說話,疫情發生以來,淨斯本草飲在降低死亡率以及清除病毒、降低發炎上,讓大眾看到了顯著的效果。

魚腥草(左圖)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紫蘇(右圖)行氣寬中。
茉草是民間愛種的避邪植物。

舊日的用草智慧

綠意扶疏的生態藥草園裡,我們似懂非懂地旁聽著科學中藥的發展歷程、「清冠一號」中草藥方如何阻斷病毒進入身體與細胞結合、抑制病毒複製等的學理,之後再跟著醫藥學院的師生們一株一株地認識園中的藥草。

莊武璋說,中草藥原本就在我們身邊,從生活中我們觀察、學習與應用,不是一個死背的知識。然而,二○二二年的今天,全球80%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裡,我們與自然的連結逐漸斷裂。「菊花為什麼有清熱的作用?因為菊花是秋天開的花,吸收秋分漸生的陰氣,所以會退火清潤;彰化田尾公路花園旁種了一畦畦的菊花,一打開燈就能誘其生長開花,但,那是觀賞用的切花,不能拿來藥用。」

現在的學生努力苦讀《本草學》,但大多不認識這些藥材的原形(植物的長相),因此較難體會古人說的「以形補形」(以形狀、功能相似的食物來補充人體相對應的器官疾病)。「麻黃,植株中空有節,熱可發散出來,因此有發汗的作用,拿來治感冒;蔥白的中間有孔,可通鼻孔,因此喝蔥湯可以治風寒感冒,特別是治鼻塞(但現代人連蔥、蒜都分不清);會吸水的燈心草長在水裡,可以通尿道,是膀胱利水的『八正散』主要成分。」

艾草可理氣血、逐寒溼,利用植物進行身體的免疫調節。

以青草入皂的「阿原肥皂」創辦人江榮原說,他最喜歡魚腥草,揉碎(破壞細胞壁)之後嗅聞,味如其名,會出現一種魚腥味,一般人大多不喜,但阿原卻說他從中聞到一種「活蹦亂跳的鮮味」,彷彿「把海移植到土地上來」的感覺。

與青草藥的因緣,源自童年時實證阿公豐富的用草智慧,「小時候調皮跌傷,阿公隨手從路邊抓一把青草,放進石臼裡捶撞一番,再將糊狀的藥草貼敷在傷口上,神奇地,隔天傷口就接近痊癒。」也難怪長大後,艾草、魚腥草、紫蘇、薄荷等各種在台灣土地上生長的青草,成為他創業的主角。

在西醫成藥沒有那麼普遍之前,阿公阿嬤從身邊的青草,信手拈來晒乾或搗碎、外敷內用,那時,我們跟植物的距離不太遠。對老一輩的人來說,認識身邊的青草是一種「國民常識」,但現代人五穀不分,更甭談認識各種各類草本植物,或透過節氣來調理人生了。

石斛蘭雖美,但藥用部位在植株莖部。

從野採到仿生栽培

新冠疫情肆虐,讓我們回過頭去學習前人的用草智慧,理解到原來魚腥草可以解決肺部浸潤病症,桑葉可以對治喉嚨、鼻腔問題,幫助呼吸道黏膜抵抗病毒的正是平常瞧不上眼的甘草、薄荷。真是不經一「病」,不長一智。

「清冠一號」雖是中醫藥界的研發成就、台灣之光,卻也難掩一個殘酷的事實:今日台灣中草藥九成倚賴中國大陸進口。以「清冠一號」的配方為例,黃芩的生長環境在海拔二千公尺左右,厚朴也因台灣的氣候太熱無法栽種,栝蔞實、北板藍根的生產成本太高,在台灣無法量產,十種配方中有七、八種藥材來源都在中國。

台灣中草藥自給率不到1%,然而一般大眾對中國大陸的中藥材品質又缺乏信心,時常聽聞進口藥材中有農藥殘留問題,或為了增加產量,添加荷爾蒙等不當物質……。近日因為疫情的升溫,魚腥草、薄荷、紫蘇葉、桑葉缺貨孔急,如果我們必須與病毒長期抗戰,那麼台灣本土中草藥產業是否應該趁勢而起?

檳榔樹上種石斛,仿野生的栽種環境,刺激產生更多活性成分。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本文出自

見青即是藥

【本期封面】攝影/劉子正
淨斯本草飲的八種植物配方皆屬食藥材,其中艾草是最重要的成分之一,這些看似尋常無奇的草葉,在中醫方的巧手調配下,卻能抵抗世紀疫情。台灣草藥產業長期受到忽視,如今,體認到與病毒共存的長期抗戰,除了國民做好防疫保健,政府是不是也應正視台灣中草藥自給率僅1%的現況,有系統地整合產業鏈,給民眾一分安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