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香草之路 萃香成金 植護家園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豐富,芳香植物極具潛力,以稀有性、特殊性、審美性,打造令人嚮往的芳香產業,小而美的里山社區,應該可以是發展的起點。

九月份宜蘭雙連埤的犬香薷採收一景。(攝影/安培淂)
九月份宜蘭雙連埤的犬香薷採收一景。(攝影/安培淂)

株芳香植物,可以改變些什麼?對移居雙連埤十一年的柯信淳來說,答案或許是:「一個沒有除草劑的未來!」

地方香氣再發現

九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宜蘭雙連埤迎來了久違的陽光,社區居民與林試所研究人員彎下腰來採收即將盛開的犬香薷。

外型看似雜草一般,葉片、花序小巧,但是整株都有香氣,這個唇形花科植物的遠親即是薰衣草、羅勒、百里香等,因為全草帶著樟腦性的涼香,犬香薷也被稱為「香草界的樟樹」。

過去雙連埤居民稱這種植物為「痱子草」,多用在治療皮膚搔癢等疾病,「端午節時,大門上除了艾草,也會掛上一把犬香薷。當地人還會把犬香薷與午時水放在一起洗浴,不會長痱子,身體還會香香的。」雙連埤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柯信淳說道。

唇形花科植物的犬香薷,因為全草帶著樟腦性的涼香,也被稱為「香草界的樟樹」。近百年前,曾被日本學者藤田安二發掘,並作出化學成分及植物分類的研究。

一九二八年,二十五歲的日本學者藤田安二第一次來到台灣,兩年後在島上發現了犬香薷,並終其一生對其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四十一歲返日後仍持續研究,到五十七歲時總共發表了六十二報,認定犬香薷(乾汗草)屬植物的發展潛力。藤田返國之後,這株香草也被埋沒了將近百年,直到四年前,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林建融進入雙連埤社區,才又重新發掘出這株被遺忘的小草花。

柯信淳十一年前為了先生養病而移居雙連埤,她回憶起當時從城市來到自然鄉間,生活中很大的樂趣就是夜觀各種兩棲爬蟲類,「不誇張,一個小小的池塘裡最少有三、四十隻台北樹蛙,每晚大唱卡拉OK!」然而,卻無預警地在一夕之間鴉雀無聲、完全消失,後來才輾轉得知是因為農友噴灑除草劑所致。

「如果雙連埤沒有除草劑該有多好!」先生感嘆地說道,這一句話在他過世之後,成了支撐柯信淳守護土地不受農藥所害的最大動力。「然而,這一路上淚比汗多!」她苦笑道。

柯信淳從城市移居深根雙連埤。

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是一個地理環境特殊的自然聚落,海拔四百七十一公尺的內陸坡地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天然湖泊,浮島景觀也是全台獨有、世界唯二。百年前,祖先篳路藍縷開闢荒地,在這遺世獨立的山間湖泊旁,過著一種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生活,隨著山村沒落,人口從過去的三百多位住民,今日僅剩三十多人(實際居住)。如今的耕地上,最常看到的是外地人租地種菜,近來價格最好的是紅鳳菜,但為了產量,多使用的是慣行農法。

雙連埤永續發展協會一直想著要帶動地方改變,卻苦無契機,直到林試所行動蒸餾計畫找上門,鼓勵居民種植犬香薷,勸說農友不要使用殺草劑,一起改善在地經濟與生態環境。

讓美好的事情發生

犬香薷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例如日本、韓國、台灣、中國以至於越南等地,在台灣最常出現於島上中低海拔的草生坡地,犬香薷雖非台灣所獨有,但台灣的原生品系卻令人驚豔。這株小草花生長適應性強,繁殖容易,乘載著民間中草藥的使用文化,具有生產芳療精油的潛力。

謝震山希望童年的純淨生態能再回到身邊。

犬香薷需要大量水氣,很適合在一年平均降雨高達二百五十五天的雙連埤,這種一年生植物,在常年溼潤的草澤地上易長、易收,對於缺乏人力、人口老化的山村來說,是相當不錯的耕作選擇。

林試所木材纖維組助理研究員葉若鋆表示,「對於林產利用來說,碰到有機會生產的植物,首先我們會注意到的是(精油的)收率好不好,接著是看它好不好種,再來就是調查此品項的市場性如何?」去年舉辦的「氣味翻譯工作坊」中,85%以上的受測試者都對犬香薷的香氣表示喜歡或非常喜歡。「不同於普羅大眾熟悉的花香、果香(調香中普遍出現的味道),犬香薷的香氣較無人工感,屬於一種自然的氣味。」台灣芳療界權威溫佑君老師則感性地形容犬香薷:「香氣溫柔而有力道」。

豐富的水生植物是雙連埤最大的生態特色,大葉田香、白花紫蘇、水社柳、野菱,都是淨化水源的最佳幫手,但每逢農忙時,還是會發現雙連埤湖區的優養化指數陡然飆高。二○一七年,青年謝震山返鄉時,上埤的田地百分百使用慣行農法,他毅然決然從自家的二.五分地開始實踐友善耕作,卻險些引爆一場家庭風暴。

紅鳳菜為當地帶來經濟收入,但使用的慣行農法恐對土地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近年來,雙連埤的友善農耕土地,從五、六分地陸續向外擴散,而因為減少使用除草劑,瀕危的水生植物一一冒出,泥鰍及其他小型魚類紛紛現蹤。雙連埤社區以犬香薷作為香氣小旅行的體驗主題,謝震山偶爾也化身解說員,帶遊客從認識植物生態中體會人與土地的連結。

冬天的雙連埤不意外地仍是飄著毛毛細雨,嘴角總是帶著開朗燦笑的謝震山,穿著及膝長筒雨靴,熟悉地一跨步踏入茭白筍田,雙手順手一划,就從水中划出一個碗公大小的圓角螺,「這種圓角螺已經消失很久,但小時候隨處可見。」緊接著又展示著蓴菜嫩芽上分泌的黏糊糊汁液,「這可是整株植物最營養精華的所在。」他說自己種茭白筍的目的不為收成,主要是為了復育瀕危的青魚,這些都是兒時圍繞在身邊的「玩伴」。「因為曾經有過美好的記憶,因此想把過去的雙連埤找回來,讓孩子童年不留白。」

林試所的行動蒸餾計畫,從第一年確認犬香薷為目標物種,第二年與地方溝通適地適種生產原料,第三年為了協助後續的產製、行銷,媒合了理念相同的廠商進入產地,期望這種里山香草經濟能在當地的生態與生活上,帶來良善的循環。目前買家提供的犬香薷收購價格遠比種紅鳳菜(一斤三十元)更有吸引力,但前提是,必須是在友善土地上種植的乾淨原料。

一年到頭總是溼答答的雙連埤,難得出現的好天氣。雙連埤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天然湖泊,浮島景觀也是全台獨有,歷史悠久的百年聚落,如今實際居住人口僅剩三十多人。

被低估的芳香植物

回顧台灣島曾經盛行樟腦、香茅、檜木精油三大芳香植物產業,對於蒸餾其實我們並不陌生,然而,樟腦因為新的人工合成方法而被漸次取代,檜木受森林保育政策而禁止伐採,那麼香茅呢?

來到花蓮光復鄉的大興社區,跟著彭桂珠進入蓋建在坡地上的香茅寮,只見她像個陀螺似地忙進忙出,以父親傳授的古法萃取香茅精油,她找來夥伴備料,一人遞送香茅,另一人架著梯子踏入巨大的蒸餾槽裡,將綑成一束一束的香茅團團疊好,「密實度很重要,除了影響精油收率,若沒鋪好,吊起時鋼索一偏,草會卡在桶裡,疊平整了,可多放些草,蒸一次時間長,也不浪費材火、人力。」這些細節撇步都來自當時八十歲的老父親的諄諄叮囑。

新鮮採下的犬香薷倒吊乾燥做成花束,或後續進行精油萃取。

「從小看爸爸從種香茅到萃精油,當時主要外銷日本,爸爸說民間的運用是以香茅避邪、泡澡、驅蟲、防蚊,又是純植物的,據說也能護髮、作香料等,漸漸地也就接手去做了。」目前大興社區約種了三甲左右,她曾想在社區大力推廣,但村民覺得沒有什麼利潤,而且大都是老人,也沒興趣,只有彭桂珠傳承著父親對香茅的熱情,還守著一個大型蒸餾桶,堅持不放棄。

跟著她實際跑一趟蒸餾萃取的流程,得知前置作業需要四小時,隔天清晨六點起來點火起灶,接著蒸薰香茅長達八個小時,一天萃出的純露、精油約二百公斤,而滿滿一瓶300cc的香茅精油竟僅售一千八百元。

「台灣香氣產業在訂價上是混亂的,特別是只考慮到生產成本,卻未思量到文化上,以及生態上的成本計算。」「其實如果能將本土芳香植物做更細緻的發揮,身價、定位將會有更不同的格局與高度。」溫佑君說道。

行動蒸餾計畫讓民眾從地方香氣另眼看見台灣。

溫佑君提到在使用方式上,香茅也不是只能拿來防蚊而已,香茅精油中的香茅醛成分對肌少症、關節痠痛,特別在老人的芳療長照上,可以發揮不錯的效果。另外,她也提到在台灣山間到處盛開的野薑花,除了摘來欣賞、聞香,還有山村居民發明了新用法,將野薑花裹粉炸來吃,但在她的眼裡卻看出野薑花的另一種價值,「野薑花其實就是一種『芳香古柯鹼』,對於護眼有非常好的效果,若只懂得拿來吃就太可惜了。」

台灣精油產業早期主要為原料供應,用以合成別的產品,或做為加香用途,然而過去大量外銷的量產經濟,早已不敵鄰近具生產成本優勢的東南亞國家,在台灣出口曾經風光十年,之後沒落的香茅即一顯例。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本名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本文出自

共生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高齡化、少子化、小家庭結構……,過去日本傳統社會的支持系統,已不足以支撐未來。為了避免社會崩壞,須建構有別於傳統家庭體制的互助系統。不光只是仰賴政府的「公助」或是社會保險的「共助」,關鍵更在於從個人「自助」擴展到社區相互連結的「互助」。大家手牽手一起走,才能走得長遠,一個都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