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涼風颯爽、金陽和煦,來到台北城郊邊緣的象山農場,園藝治療師黃盛璘一襲工作圍裙、短雨靴、寬頂遮陽帽,眼角彎彎微笑著迎接我們,自然清新,活像從宮崎駿動畫裡走出來的人物。
「你有沒有注意到,人一走進大自然,就有一種很放鬆的感覺,那是因為人類有一種親自然的基因,老早存在我們的血液裡。」這位台灣園藝治療界元老如此說道。然而,人類與自然漸行漸遠,從在土地裡討生活的農業社會,到今日嫌棄泥巴髒的摩登都會,也不過是近一百年的事。
人與自然之間的綠色橋梁
象山農場原本是一片城市邊緣的荒地,八年的時間過去了,黃盛璘將荒煙蔓草的城市郊野整理成一處療癒的場域,其間種滿了草葉植物以及四季果樹,並以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榕樹做為農場的「保護樹」,利用植物的能量,服務各種障別的特殊族群。
十八年前,當黃盛璘從美國取得園藝治療認證回來,足足等了一年半才接到第一個案主,十八年後的今天,她感受到現代人愈來愈需要大自然的療癒力量,除了小朋友出現「大自然缺失症」(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肥胖),甚至連新住民的第二代也開始有了園藝治療的需求。黃盛璘認為園藝治療師所從事的工作,正是搭起一座人與自然之間的橋梁。
週一午後的象山農場,園藝治療師張博然正在進行一場名為「綠友友」的多重障別園療課程,七位視障與肢障朋友互相協助,在庭園中採收種了兩週的豌豆苗,將之與紫蘇花、甜萬壽菊製成沙拉。原本從事纖維藝術的張博然表示,自己的創作靈感皆從大自然而來,在一次花精的能量研究中偶然接觸了園藝治療,深受吸引進而投入,「所有的輔助治療中,園藝治療所使用的方法最多元,從五感體驗、手作DIY到飲食……,而且,只有園藝治療是以生命體(植物)來進行療癒的。」
黃盛璘則進一步提醒我,園藝治療植物最好具備以下條件:一、生命力強(好種),二、具五感刺激(愈多種愈好),三、與民俗、文化、生活有所連結。
觸覺的魅力
多肉植物是台灣近幾年來熱門的療癒植物,有人很愛多肉,但也有人說多肉不太好養,唯一的共識是,大家都認為肥嘟嘟的多肉植物,光憑觸感,就給人一種飽足的安全感。出版《植物的翻譯師》一書的許小琬,接觸多肉植物的因緣是七、八年前右手手腕突然出現一股莫名疼痛,正當「束手無策」之際,朋友建議可以玩玩多肉組合植物,想不到竟然不藥而癒。
「園藝治療沒有量表,但卻有一股真實的神奇力量,只有本人最能了解。」許小琬日後也開啟了多肉植物的設計與組合盆栽課程,主要對象為壓力大的上班族、亞健康的一般社會人士。
談到園藝療癒,其實五感是密不可分的,根據日本學者野村順一的研究指出,人體感受外界刺激主要來自五種感官,其中87%來自視覺,7%靠聽覺,觸覺占了3%,嗅覺與味覺則各居2%、1%。雖然觸覺與嗅、味覺所占比例偏低,但因為與身體有最直接的接觸,特別是當香味結合了觸覺,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林試所植物園組助理研究員李俊緯,近年來的主要業務便是與療癒植物為伍,研究範圍除了宜蘭福山植物園、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今年則從山林延伸來到了都會。去年底在台北植物園建置完成「五感植物療癒庭園」,針對市民的林園療癒,還開發了一款「滾拓」課程,參與者透過手掌平均施力壓滾陶球,將植物的形、色拓印下來,「這一個滾拓的動作,會使用到掌心的勞宮穴,透過按壓這個治療神志、心疾的特效穴,可達到另類保健功能。」他一邊示範一邊仔細地解釋道。
接近一百坪的療癒庭園裡,有幾種台灣原生植物格外引起我們的注意:例如長相類似颱風草的大仙茅(船仔花),葉片突出的皺摺像百褶裙般,閉起眼睛也不會認錯;迎風搖擺的狼尾草,好像一隻隻上翹的動物尾巴,輕抓一把,觸感綿密搔癢;山芙蓉的葉背,有一種絲絨感;以及唇形花科的黃花鼠尾草,此時正值秋冬盛開,李俊緯輕輕碰觸它的雄蕊,花絲連動到花冠基部的特殊構造時,上方雄蕊即以槓桿方式彈出花粉,「這簡直是太有趣了!」一旁拍攝的劉子正開心地叫道。
水泥叢林中找綠療
本名雷家芸的「春桃」,時常被要求救活快被養死的植物,為了解決許多植友的疑難雜症,因此在臉書上開設了「聽春桃說花」的粉絲頁,不定期地分享植物的各種知識。園藝景觀本來就是春桃的本科所學,而在實際進入園藝療癒這一個領域之後,才開始接觸樂齡、學前以及特教族群,以生動的走讀課程,帶大家認識植物「新」朋友。
說話聲音輕柔、思緒條理分明的春桃告訴我,參加生態走讀課程的同學,認識了許多過去視而不見的植物之後,除了更關心環境生態,現在每一段散步走路的過程也顯得格外愉悅,因為,他們開始會遇見很多熟「人」。她也同時分享,哥哥住在十多層高的公寓大廈,以吃剩的柑橘種籽播種的小灌木,春天吸引了大批鳳蝶來訪,讓家人驚喜不已。自己的一雙兒女,在耳濡目染之下,喜歡大自然更甚於對3C產品的注意力。
曾有學者表示,園藝治療對身心能帶來許多益處,主要是透過感官刺激,以活化身體機能,改善情緒狀態,促進人際互動。然而,在已經步入高齡化的台灣社會,目前對於老人照護仍僅著重在生理及安全防護,對於長者在身心、社會方面的健康促進,顯得較為匱乏。
春桃特別憂心父母那一輩的長者,她說:「生長在那一代的老人家,多抱著『養兒防老』的心態,因此對子女的感情依附很重,有時甚至難免會有一種情緒勒索,特別是他們過去的生活多有與自然接觸的經驗,但現在卻被社會的快速節奏、侷促的居住空間所限制,心理上真的很需要被照顧。」如果能透過健康園藝,將熟悉的植物帶回他們的身邊,也不失為另類的綠色長照。
黃盛璘在《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一書中提到,「園藝治療最大特色就在它所運用的媒介──植物,是個生命體,在照顧植物的過程中,會一直感覺到生命的變化:發新芽、長新葉、花開、花落,生生不息。而當我們感覺到有個生命需要照顧、呵護的時候,相對地便能夠增加對自我的肯定。」
「上醫治未病」的未病學
台北市文山區萬芳醫院八樓,有一處針對病友的植物療癒空間「萬芳農園 」,十一年前成立時,是台灣最早以園藝治療進入醫療體系的一個範例。在醫院服務超過二十年的資深志工陳翠燕,原本主要負責安寧病房的病友關懷,二○一○年被醫院授權帶領療癒農園的經營,原本以開心農場的形式,藉著種菜,陪伴醫院的患者、陪病家屬,暫時忘卻身心的不適。而在看到植物對病患所產生的療癒效果之後,陳翠燕下定決心考取園藝治療師證照,希望能更有力道地做好這份助人的工作。
占地約三百坪的平台,除了周圍種滿木本植物,開闊的空間上分別規畫出香草植物區、開花植物以及蔬菜園區,為了方便銀髮長者及輪椅使用者,院方還刻意將植株設計成高床(抬高式植栽床)形式,行距也特別加寬,推著病床也能通行。在寸土寸金的都市空間中有這一方綠意,病友們可以隨手觸摸迷迭香、薰衣草……,種下自己喜愛的菜蔬,悉心澆灌、等待收成,感受風吹、聆聽鳥鳴,暫時獲得身心的放鬆。
綽號「燕子姐」的陳翠燕開朗地分享道,曾經有一位西餐廚師進了醫院之後,一直吃不下飯,甚至還表示喘不過氣來,然而進入農園之後,摸一摸熟悉的九層塔、馬鬱蘭,突然間有一種放鬆的感覺,接下來的住院開刀都不再愁眉深鎖。另一位志工則走過來告訴我,曾經因為胃腸不舒服,本想吞服胃藥,但是下樓來到農園的香草植物區,拔拔草之後,胃卻突然不痛了。
聽起來有些神奇,但也並不奇怪,色彩鮮豔的開花植物可刺激視覺感官,強化正向情緒;毛茸茸的厚葉片可刺激觸覺神經;特殊味道的香草植物可刺激嗅覺神經,活化腦部神經。這些都是園藝治療中被普遍驗證的。
談到現代醫療,不外乎預防、治療、照護三個面向,但如果能在前端就把身心的健康給維護起來,是不是就不需要在後端出現病兆之後再費力處理,「上醫治未病」,或許也正是園藝治療被期許的「未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