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綠金 從陸地走向海洋

全台三百餘支陸域風機和近兩百支的離岸風機為台灣帶來發電新選擇,離岸風機在今年底前將達成的發電量,相當於一座核電廠。

一支支斗大白色風機站在濱海。(圖片/天豐新能源)
一支支斗大白色風機站在濱海。(圖片/天豐新能源)

月下旬,尼莎颱風侵台,極端氣候下,加重豪雨致災性,士林百齡橋下五百輛轎車慘遭滅頂、蘭陽溪溪水倒灌進附近的七賢村,八位居民受困。不只台灣,極端氣候正以駭人的速度向全球伸出魔爪,台灣下著大雨的同時,奈及利亞正經歷十年來最嚴重的洪水,希臘也被暴雨狂虐,街上只剩一片泥濘。

極端氣候頻率急增,人們開始檢討過去到底做錯了哪些事,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天,各國紛紛開始追求更乾淨的發電方式,再生能源被寫進國家發展策略,截至二○二○年底,全球風力發電裝置容量達七百三十三GW(百萬瓩),超過核電裝置容量的三百六十九GW,風力發電勢不可擋,裝置容量在過去十年以來以倍速成長,尤其亞洲地區增長速度驚人。

風電在台灣

行經台灣西海岸,尤其桃園至嘉義一帶,一支又一支高達一、兩百公尺的陸域風機佇立沿岸,再向遠一點的海上望去,離岸風機更是成群結隊地,排排站在海中轉著。架設風機的地點通常人煙罕至,放眼望去倒有點像電影裡的末日情節,人散了,但聳立的高大風機仍盡忠職守地運轉。

苗栗的陸域風機佇立在人煙稀處,往海上看去也能望見離岸風機。

事實上,舉目所及的這些風機像是台灣的綠金,風力發電目前裝置容量共一千零六十二MW(千瓩),估計年發電量二十九.五億度,約可供八十四萬戶台灣家庭的一年用電量。根據經濟部擬定目標,二○二五年前,陸域風電設置量應達一千兩百MW,離岸風電設置量達五千七百MW,二○二六至二○三五年,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更將以每年新增一千五百MW的速度成長,不難看出政策上對風電的高度期待。

陸域發電因開發較早,目前裝置容量已達八百二十五MW,離岸風電則像新藍海,雖然目前裝置容量僅兩百三十七MW,但來自丹麥、德國、加拿大等國的各家風電開發商都搶破頭想擠台灣市場。到了二○二五年,離岸風電預計每年帶來兩百一十五億度發電量,若以二○二一年為基礎的兩千八百度年用電量來計算,彼時離岸風電供電占比可達約7.6%,同時帶動投資一兆元台幣、創造兩萬人次的就業機會。

風力發電是政府全力推動的再生能源發展方向,但從目標訂定的可行性、引發的生態影響,到開發商面對的種種挑戰,在龐大資源投入、開發疾速展開的今天,不僅只是開發業者和投資人的問題,更牽涉居民的居住環境以及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和能源選擇。

台電維運人員爬進陸域風機,進行定期檢查。(圖片/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陸域發電其實早從二十年前就開始發展,也是目前風力發電的主力軍。陸域風電開發商達德能源總經理曾葳葳分析,陸域風機每年發電時數約兩千四百小時,介於太陽光電的一千兩百小時與離岸風電的四千小時之間,而以成本來說,陸域風機每GW成本約六千萬台幣、離岸風電則達每GW一.六億元,考量成本與技術,陸域風電是門檻較低的發電選擇,市場也相對成熟。

陸域風電的限制與轉型

依照經濟部的「風力四年(二○一七至二○二○年)計畫」,截至今年底,陸域風電裝置量應達九百一十六MW,不過,現仍存在九十一MW的落後。事實上,外界對陸域風電也傳來質疑,認為台灣地狹人稠,陸域風電即將達到飽和,會遇到「無地可蓋」的問題,曾葳葳也坦言,這幾年來,在土地取得上確實愈來愈困難,開發速度放緩。

「早期一個風場可以蓋二、三十支風機,但現在已經找不到這種大型的場域了。」曾葳葳說,陸域風機不像離岸風機能夠一大片、一大片地蓋在海上,地理限制相對多,要考量風向、聚落所在地和地形崎嶇度,就算找到理想風場,若牽涉私有土地或產權問題,在土地取得上往往遇到挑戰。

苗栗外海,固定式的離岸風機正在搭建,從岸邊望去,還能遇到運輸船在一旁作業。

然而以陸域風機為點狀開發的型態,本就不局限於任何場域,因此曾葳葳並不認為這代表陸域風機會無處可蓋,她說:「透過風機技術的進步,將風機葉片加長或風機塔筒加高,減少地理環境的影響,擷取更多的風能、讓次級風場也能夠達到我們所預期的發電目標。」

曾葳葳回憶,距離建置第一座風場已經十多年過去,初期建置的陸域風機大多採用單機容量2.3MW的機型,現在已逐步大型化來到4.2MW,未來舊有風機也可以考慮更換成單機容量更大的機型,她很有信心地表示,「開發陸域風電將持續推進,一方面持續積極尋找陸域風機潛在位置,另一方面也評估舊型風機除役後,替換成單機容量更大風機的可行性。」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現為《經典》雜誌特約撰述,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本文出自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本期封面】攝影/林韋言
漫遊.安平港外放水燈。每一次空拍機的升空,都是一場無可預期的冒險,有時在上空盤旋半天,景色卻在眼下不著半點痕跡;然而有時,在遠方的溪州上遇見採收農作的農人們,他們便成為一幅幅的風景寫作盡收眼底。藉由空中視角看見曾文溪流域人們生活的軌跡,我不停地在空中飛行,等速遇見想像中的他們,漫遊曾文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