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孟加拉的羅興亞人 難民與受創的大地
二○一七年,數十萬名羅興亞人自緬甸若開邦逃亡至鄰國孟加拉,大批難民進駐自然保護區或農地,原始地貌亦隨營地擴建變樣,難民遣返之日仍遙不可及,其後代能否等到「安居樂業」的未來?
生命三角 尼羅河三角洲的今與昔
千百年來,尼羅河有如慈愛的母親般,孕育埃及輝煌的歷史與文明,透過興建水壩、疏濬引流等方式,居民試圖增加農產、預防例行的氾濫洪災,但全球氣候變遷,大自然的反撲加劇,居民們面對的挑戰遠勝從前。
碳「竹」跡 竹林碳匯的夢想與實現
都說種樹減碳可以救地球,那麼竹子呢?一樣是可再生資源,但竹林經營期短、固碳量比樹木還高。竹子帶我們走的淨零道路,每一步都是珍惜地球的清淨足跡。
鴛鴦 台灣山林裡的美麗傳說
鴛鴦是候鳥是留鳥?又棲身何處?經過長期追蹤觀察,原來牠們早就土生土長。懂得鴛鴦習性,你才知道何時何地能與牠們喜相逢
尼泊爾 從旅人到住民
旅遊作家簡如邠從未想過與這塊土地的緣份如此地深,尼泊爾讓她從短暫停留到成家育兒,豐富她對不同生活方式的包容。在宜蘭北后寺轉經輪回眸處,思緒再次飄回尼泊爾大地。
一閃一閃亮晶晶 第一屆台灣獨立書店獎
台灣第一個獨立書店獎「獨書獎」,集結全台三十八家最有特色的獨立書店,用各自擅長的方式,為台灣的書店文化發光、發亮。
廢物不廢 化糞土為能源
身為歐盟最年輕的成員國,克羅埃西亞努力跟隨歐盟的環境規範,垃圾處理問題迫在眉睫,除了焚燒、掩埋、堆積,還有何解?天馬行空的科學家對廢物另眼相待,把「糞土」變成乾淨能源。
居家照顧服務員 外籍看護之外的前線支援
在地安老,除了不少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外籍看護之外,其實還有長照的「居家照顧服務員」這個選項。
回收垃圾的重生路 從一次性材料到永久材
國發會的《2050淨零排放路線》,喊出「資源循環零廢棄」行動計畫,呼籲減少物質消耗、增加回收使用,回收供應鏈與再生材料的應用更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