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 台灣山林裡的美麗傳說

鴛鴦是候鳥是留鳥?又棲身何處?經過長期追蹤觀察,原來牠們早就土生土長。懂得鴛鴦習性,你才知道何時何地能與牠們喜相逢

人 們口中成雙成對的鴛鴦真的廝守一生嗎?為何耳熟能詳卻太少遇見,是候鳥是留鳥?又棲身何處?(攝影/張燕伶)
人 們口中成雙成對的鴛鴦真的廝守一生嗎?為何耳熟能詳卻太少遇見,是候鳥是留鳥?又棲身何處?(攝影/張燕伶)

十紫鴛鴦,雙雙戲庭幽」、「願逢同心者,飛作紫鴛鴦」,中國文人太多情,李白的詩就羅曼蒂克多次提到鴛鴦,溫庭筠「懶拂鴛鴦枕,休縫翡翠裙,羅帳罷爐熏。近來心更切,為思君。」李商隱更多情:「雌去雄飛萬里天,雲羅滿眼淚潸然。」最讓人朗朗上口「只羨鴛鴦不羨仙」,出自唐朝盧照鄰《長安古意》神來一筆!

古名「鸂鶒」的鴛鴦「其色多紫」,清朝冠服中的四品文官穿的就是繡有鴛鴦圖案的「補服」。千年以來,多情的騷人墨客總在浪漫的春天,在湖畔水邊看到正值繁殖期而成雙成對的鴛鴦,見牠們彼此餵食理毛相依偎,很難不惹人遐思,因此鴛鴦一直被當成幸福的象徵,又被附會各種愛情故事,但實際上真如此嗎?浪漫背後究竟真相如何?

武陵地區七家灣溪、有勝溪交會處,溪流平緩,峽谷、礫石、沙洲地形多樣,豐富生態較易見到鴛鴦身影。

台灣野鴛鴦──候鳥與留鳥

鴛鴦學名Aix galericulataAix是古希臘語「會潛水的鴨」,galericulata是拉丁文「頭盔」的意思,形容公鴛鴦美麗的冠羽。但原產於東亞,包括日本、中國東北、西伯利亞的鴛鴦怎會出現在英國、德國、比利時,甚至澳洲與美國的中央公園?原來十八世紀乾隆皇帝時,西方人來到中國,一看到鴛鴦驚為天人,比他們自己同屬雁形目鴨科的林鴨更美麗出眾,於是引進英國,稱牠Mandarin duck,如同皇朝加冠一般威風。因為有利可圖,經由私人買賣,將中國鴛鴦賣去其他國家。一九三○年,英國莊園的鴛鴦飛逸逃去野外,從此英國的湖泊林間也出現鴛鴦的身影,成了在地野生種,不過因為牠們無法和其他水禽交配,所以對當地生態沒有影響,全世界的鴛鴦數量也不多,國際保育瀕危物種紅皮書上紀錄僅六萬五千隻,每個區域分布都低於一千對。

或許你有幸曾在蓮池潭、蘭陽溪河口或關渡自然公園等處與美麗的鴛鴦喜相逢,你會好奇牠們怎麼飛來台灣的?是候鳥嗎?還是留鳥?

繁殖季節,不時可以看到公鴛鴦挺起雪白的胸膛彼此較勁,大聲鼓譟,為的是要爭取美嬌娘的青睞。

十九世紀英國領事斯文豪氏Robert Swinhoe在淡水山區曾捕獲一對鴛鴦,據「台灣海峽的台灣鳥獸」記載推斷,冰河時期鴛鴦和許多溫帶鳥類已來此定居。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教授孫元勳在一九八四年還是學生時,跟著台灣野生保育前輩王穎當助理,在盤點翠峰湖生態時捕獲一隻母鴛鴦,由此燃起他「台灣也有鴛鴦」的好奇。而後,他在一九九八年進行調查更確認,鴛鴦和其他現存於台灣的孑遺物種一樣,冰河時期來到台灣,而在間冰期選擇滯留在有食物、和北方相同棲地環境的台灣成為故鄉。

台灣野生鴛鴦多數生活在大甲溪上游,冬天降遷至德基水庫,天暖了又飛回七家灣溪、有勝溪。多年前調查,大甲溪流域平緩,加上德基水庫水域面積四百五十七公頃,非常寬廣,曾有紀錄近一百四十隻,堪稱鴛鴦故鄉。八到十一月是最佳觀賞季節,可能還混雜著自中國大陸北方十月分飛來度冬的候鳥型鴛鴦。

每年秋天經過一場選美搶親大戲後,鴛鴦開始成雙成對彼此廝守一個冬天。此時兩兩理毛、餵食等親暱動作讓人看得臉紅。而後雙宿雙飛回到繁殖地,待來年春天性成熟後交配。

海拔六百公尺,位在雪山支脈環抱著的盆地,福山植物園是海拔最低的鴛鴦棲地,這個冬天因為周邊道路整修,休園五個月,少了遊客造訪雖然冷清,但卻是野生動植物的大好時光。乍暖還寒三月天,六七對鴛鴦悠游水生植物池,福山植物園副研究員黎明儀多年觀察下來,肯定牠們是留鳥,冬天或留在園區或飛上較高的阿玉山(海拔一四二○公尺),族群穩定,看來春天過後將有更多新生命加入「鴨口」!

重返鴛鴦洞

見到這麼美麗的「水鴨」,不只古人眷戀,今人也癡迷。孫元勳當年在王穎鼓勵下,申請國科會計畫通過,成就他第一份野外調查。當時只在谷關、青山壩──大甲溪中游做觀察,幸運的銜接上雪霸國家公園另一項計畫,雖一度碰上九二一地震,但滿懷熱情的孫元勳沒退縮,自己找發報器找腳環克服物力唯艱,繼續調查,也讓當時擔任國家公園解說員的張燕伶一路跟隨,在四年的研究計畫告一段落後,張燕伶對鴛鴦難以忘情,早出夜歸又做了十年拍攝紀錄!

鴛鴦繁殖季為四到九月,但也有提早在一至三月,交配時母鴛鴦會先「低頭示好」,公鴛鴦在周圍繞圈圈,而後駕騎在母鴛鴦背上完成終身大事,分開後各自沐浴。

這個冬天,我們跟著張燕伶重返當年田調的七家灣溪畔,踩著滿地枯枝避開藤蔓的鉤刺,她指著二葉松、赤楊、栓皮櫟、楓香約三十呎高的樹幹,竟還留著幾個巢箱,「要夠高才不會被蛇等動物騷擾。」原來母鴛鴦到了繁殖季不像一般鳥類啣樹葉乾草築巢,而是直接找現成的、夠高、夠深,洞口還不能太大的樹洞。孫元勳說他曾在草叢裡撿到一顆完好的鴛鴦蛋,推測是鴛鴦媽媽來不及了,臨時下在路上!為了幫鴛鴦媽媽解決找不到產房的問題,孫元勳師生當時一口氣架了四十個人工巢箱,每個深度六十公分,看能不能「助產」,增加小鴛鴦數量,不過後來研究人員爬上樹,一打開,竟發現有其他房客:白面鼯鼠、松鼠、黃嘴角鴞等,鴛鴦本尊的利用率不到一半。

張燕伶說,巢洞除了有相當的高度和深度,也不能離溪床太遠,需在一百公尺內,「因為小鴛鴦兩個月後會跳下地面,本能的衝向溪水,若距離太遠,很可能半路被蛇、黃鼠狼等吃掉。」

母鴛鴦一窩可產七到十二枚蛋,經二十八天抱孵。五月過後跳樹下水的小鴛鴦呈一路縱隊跟在媽媽身後划水學覓食,兩個月後獨立,但能長成亞成鳥的僅半數。

鴛鴦媽媽要覓巢孵蛋真辛苦,鴛鴦爸爸只有在孵蛋的初期會守在母鴛鴦旁,陪牠離巢覓食,不等寶寶出生就先離去了,此時公鴛鴦會換下一身華麗的羽毛,幾乎雌雄一個樣,暫時失去了美麗也沒了飛行羽,公鴛鴦必須躲進草叢,一個月後才能變回原本的模樣,比母鴛鴦早一個月降遷,所以人們形容鴛鴦雙宿雙飛,只對了一半。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本文出自

鴛鴦

【本期封面】攝影/張燕伶
印象中鴛鴦來自北方,即使冰天雪地也成雙成對,但根據學者的野生調查證實台灣有留鳥,可能來自冰間期;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員張燕伶也以十年青春揭開更多真相:鴛鴦成雙成對是一時而非終生!卿卿我我多半在繁殖季,母鴛鴦獨自育雛、公鴛鴦換羽變臉都躲在林間不見客。更了解鴛鴦的習性,就知道何時何地可與牠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