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戰爭

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延續超過一年,這場戰爭特別不同的,是有許多無人機與載具投入戰爭,這種戰爭無人化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武器自主殺人能力的發展,頗引起了一些討論。

羅斯與烏克蘭戰爭延續超過一年,這場戰爭除了以往能見到的槍砲與飛彈交火,特別不同的有許多無人機與載具投入戰爭,這些無人機體積小,能夠長時滯空,猶如一種無聲無息的襲擊戰力,也造成許多人命傷亡,這種戰爭無人化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武器自主殺人能力的發展,頗引起了一些討論。

人工智能領域近年出現一些文章,關注的是隨著戰爭需求提升,未來投入戰場的無人載具,不可避免的要朝向自主智能武器方向發展,這些人工智能專家憂心,如此由機器自主決定的殺傷行動,開啟了機器決斷人類生命的新戰爭型態,似乎顛覆了著名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Issac Asimov)不可傷害人類的機器人三定律,因此人工智能專家汲汲於訂立條約,希望限定智能武器發展的規範。

近代戰爭型態的改變,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息息相關,是歷史經驗的累積。人類由過去冷兵器進入熱兵器,見證了技術主導戰爭型態的力量,而由火砲熱兵器到核子武器的發展,同樣是科學技術突破的結果,因此現在自主智能武器的發展,有認為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如果以歷史經驗教訓來看,所謂限制智能武器發展規範的想法,恐怕也只會是一廂情願的想望。

近代科學發展的歷史回顧,常強調科學追求純粹好奇認知,因此帶來人類對於自然宇宙更全面的認知,讓人類走出一條建基於理性認知的道路,科學的歷史也喜歡強調,近代科學帶來的理性思維,不但豐富了人類文明思維的內涵,也造就出一個建基於科學理性、歐西文明的崛起。

但這種對於科學全然正向的思維,卻難免一隅之見的局限。隨著科學本身思維與方法發展上面對的諸多根本困境,加上世界大勢的改變在在挑戰著過往近乎一廂情願對於科學的完美評價,在這個專欄曾談過(參閱二九一期〈科學殖民主義與思想殖民化〉),也引起愈來愈多對於科學發展歷史評價的討論。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本文出自

鴛鴦

【本期封面】攝影/張燕伶
印象中鴛鴦來自北方,即使冰天雪地也成雙成對,但根據學者的野生調查證實台灣有留鳥,可能來自冰間期;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員張燕伶也以十年青春揭開更多真相:鴛鴦成雙成對是一時而非終生!卿卿我我多半在繁殖季,母鴛鴦獨自育雛、公鴛鴦換羽變臉都躲在林間不見客。更了解鴛鴦的習性,就知道何時何地可與牠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