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Higgs)以九五高齡去世。在高能物理中傳頌甚久,來自他六十年前的提議所謂「希格斯機制」,雖說在二○一二年得到所謂的實驗證據,在二○一三年還獲得到當前科學界依然重視的諾貝爾獎,但是對於物理基礎粒子物理來說,這個「希格斯機制」可以說已經翻頁了。
如果回顧近代物理科學的發展,一般認為主導的大方向,可以歸之為實證與化約。實證方法讓近代科學在一個人控的因果條件中,建立起所謂的客觀實證性,這種超越時空的客觀性,為近代科學的實證性帶來的優勢,其實超越了它本質上的意義。科學實證性帶來的重複可徵性,與近代科學知識的強大應用性,一體兩面的讓近代科學享有了一種主導人類認知的權威地位。
受到其上溯希臘自然哲學傳統的影響,化約論一直是近代科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傳承內涵,古希臘追尋物質最小結構的原子,正是近代科學千百年以降,左支右絀卻萬變不離其宗的化約論思維的根源。近代物理科學在十九到二十世紀的躍遷式發展,其實也是受到化約論思維的主導。
二十世紀量子力學的偉大成就,讓近代物理具備了解釋比原子更微觀小粒子的能力,正是近代科學在化約論方向上的一大勝利,物理學家因此信心漫溢,想要以一個更大的理論架構,來解釋由化約論觀點所描摹的宇宙物質結構,這個宇宙物質結構的大理論架構,叫做「標準模型」,而「希格斯機制」是「標準模型」中,最後一個被確定而鑲嵌上去的部分。
「標準模型」所討論與解釋的宇宙物質結構,包括了近代物理認知到四種作用力之中的三種,就是十九世紀已經知道的電磁作用力,二十世紀發現的主導原子核分裂的弱作用力,以及使得物質穩定結合的強作用力,但是近代物理最早認知到的重力作用力,卻不在其中。雖然如此,在過去超過半個世紀,「標準模型」一直是近代物理的基本粒子物理思想研究與實驗探究的核心,另外還包含用來解釋不同物質質量的費米子,以及傳送不同作用力的玻色子。過去半個多世紀,這個讓人頭昏眼花的「標準模型」,其所預測的內容,卻一一在實驗中得到驗證,用最世俗的標準,就是他們得到了不計其數的諾貝爾物理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