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浩論生物學談起

生物科學愈益炫技繁複的發展,不但阻隔了生物學本身的知識溝通,讓許多生物研究偏離本質與意義問題。像王浩關注知識內涵深刻邏輯意義與價值的思維,隨著當前生物學領域快速發展新技術呈現出來的諸般表象,愈來愈失去了受到關注。

十年前,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一場探究血液科學的大會,受邀致開幕演講的是二十世紀傑出的邏輯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王浩,演講的題目為「生物學中的形式與直覺」。一場血液科學的大會,居然會邀請一位邏輯學家開幕演講,自是其來有自。

王浩三十一歲已經是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受邀那年他六十二歲,又獲得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與美國數學學會共同授予的首屆「里程碑獎」(Milestone Award),蜚聲國際,但是在那一場跨界的學術會議開幕式上,王浩帶著山東口音的英文,宛如空谷足音,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王浩這篇報告的重出江湖,主要因為當年邀請王浩去作開幕演講的會議主席比雷爾(Birger Blomback)的太太江青。江青是國際知名的影視表演者和舞蹈創作家,她在上世紀七○年代,因緣結識王浩的太太陳幼石,後來介紹王浩與她交往的比雷爾認識。

江青認為,「兩位生性恬淡,對於科學和未知窮追不捨,充滿了好奇和激情」,兩人談著覺得氣味相投,乃有了合作的願望。當時王浩在洛克斐勒大學,與比雷爾工作的紐約血液中心只一街之隔,兩人下班後在洛克斐勒大學酒吧間會面,在那有許多智識的深交,後來乃有比雷爾請王浩到血液科學大會開幕演講之事。

比雷爾智見膽識不凡,他在自己鑽研領域的學術會議上,請來一個行外的人作開幕演講,自然具有一定的挑戰,但是他不理會冷言冷語,自始就胸有成竹,在開幕式介紹王浩時就說,將來你們對今天這個演講對於我們血液學科的重要性,一定會恍然大悟,果不其然,很多年後這篇文章依然受到許多欣賞,而且愈來愈多。

四十年後,王浩與布雷爾先後作古,當年在場親聆王浩演講的江青,雖不是數理邏輯與科學中人,但是對於其中的一些乍現靈光,依然在心。她找來這個演講的文稿,也找到合適的翻譯者以及編校者,也才有了去年在《上海書評》刊出的文章全文,前不久在網路上流傳開來。

王浩的學術際遇不凡,與英國數理邏輯大師羅素的學思關聯,是一九五八年他所寫的程序在IBM-704上用九分鐘時間,證明了羅素《數學原理》中一階邏輯的全部定理,王浩成為機器定理證明的奠基人。他已是國際數理邏輯思想一方人物,然而到血液會議作開幕報告畢竟是跨界而論,踩了學術界最小心眼的「領域」紅線,自然要有備而來。王浩的文章中博覽生物文獻,著眼入論之處,則以他探究數理邏輯形塑科學最為關鍵的形式化方法論,以及直覺知識帶來的靈光乍現,並由此論列二十世紀以降,看似火火洋洋的生物科學,相對於數理邏輯穿透形成公理化的物理科學來說,其實還是一門邊緣性的科學。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本文出自

台灣信史之發軔

【本期封面】圖片/Diego Ruschel/Fort Zeelandia Museum
這幅畫是眾多傳世的十六、七世紀史畫之一,台灣沒有文字的年代都靠西荷等船艦上的水手和畫師,將看到的福爾摩沙從不同角度繪出,在陳舊色調中見到大船小艇圍繞當時的大員海面,自此台灣不同於過去的漁獵與部落農業,被碰撞出現代文明火苗。台南建城四百年,借用荷蘭奧地利等珍貴的國家檔案與圖資,是解讀台灣身世不可少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