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以科技、大數據、物聯網的人工智慧,應用在農業灌溉、施肥、噴灑農藥、採收,或可提供今日農業缺工、農村人口老化等困境的一帖解方。

編者的話

談自然保育我們起步得不比人晚,國際潮流的里山倡議進入台灣前,早已有社區林業的踐行,森山里海,藍、綠帶串聯,縫補了破碎的生物棲地,架起護衛的國土綠網。

編者的話

日本拉麵、煎茶道、書法篆刻、造橋術、柔道、醫術竟都與明朝有關:深諳茶道的隱元禪師赴日弘法時,帶去了明代的煎茶法;得眾弟子協助創立黃檗宗,而與臨濟宗及曹洞宗並列日本禪宗三大宗派……。透過兩位作者的爬梳引路,下一趟的東瀛之旅,讀者或可親臨一場「在日本看見明朝」的時空交錯旅程。

編者的話

三十多年的藏區旅行,見證了牧區的巨大變化,犛牛毛帳篷被塑料取代;當地人從傳統的馬匹騎乘,變成以摩托車代步;高原上甚至出現了宅急便的運送服務;近年來則欣喜地見證藏區自動發起的「零廢棄社區計畫」。

編者的話

因捷運工程而意外發掘珍貴的考古寶藏,經過停工搶救,讓考古學家花了三年的時間細細挖掘,整理出植物園的農業前世,爬梳出台北如何奠立為現代都會的今生。

編者的話

《經典》堅守初心地深耕人文領域報導,二十六年來完成不少歷史探索、地理發現、生態寫真、人文關懷等主題的爬梳。

編者的話

從基隆清法戰爭遺址之一的法國公墓開始,陸續探訪清國人之墓(民族英雄墓)、宮廟交趾陶壁畫,找到清法戰爭在基隆發生的具象化見證,背後有多元族群的融合、民兵鄉勇的護國事蹟、台灣現代化發展的觸媒,是庶民記憶、民間信仰,更是湮沒在雲霧中的歷史事實。

編者的話

跟著耆老走讀和平島,遙想深埋台船公司底下的聖薩爾瓦多城堡,或佇立在諸聖教堂的考古遺址,你會發現四百年前的歷史彷彿從未遠颺。

編者的話

基隆曾是一個被冷落的海港城市,在重視文史保存的政府與民間人士的努力下,變得不一樣了,曾經避開快速的開發腳步,反而得以捕捉這個「台灣頭」的許多老時光。

編者的話

傳統竹挵仔茨(竹屋)在常民生活中早已消失許久,今日僅能在仍堅持傳統的原住民部落中尋着一些痕跡,這些竹構築之所以仍能繼續存留下來,因其仍具備了部落祭儀、青少年教育的功能,傳統文化藉此載體,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