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以科技、大數據、物聯網的人工智慧,應用在農業灌溉、施肥、噴灑農藥、採收,或可提供今日農業缺工、農村人口老化等困境的一帖解方。

位講究品質的高山茶農,有一季請來了一批採茶工,供吃、供住、好生招待,然而,不久之後卻發現,採茶工為了求量,採摘標準遠超過要求的「一心二葉」,甚至採到「一心四、五葉」,好聲好氣地提醒,卻也屢勸不聽。高山上採工調度不易,茶農只能日日焦急,暫且按捺下心中的一把怒火,每天收工後自行默默加班,篩掉過長的枝條。

終於,捱到茶季最後一天的最後一餐,茶農特地親自下廚,端上了一鍋「茶梗蛋花湯」——將這幾天多採的部分全「還」給了茶工。看到眼前的特製湯品,茶工們個個面面相覷,心中自然不是滋味。據說,此批採茶工之後再也沒有上過這座茶園採茶。

又到了四月春天的採茶旺季,分享一段採訪時入袋的真實小故事,也是台灣茶農缺工的無奈寫照。對比這一期【有農乃大】〈手機種田 AI助攻——智慧農業正起飛〉特約撰述蔡佳珊報導以科技、大數據、物聯網的人工智慧,應用在農業灌溉、施肥、噴灑農藥、採收,或可提供今日農業缺工、農村人口老化等困境的一帖解方。

【建築台灣】〈從隱沒到重生——那些被遺忘的城市故事〉這一期《經典》撰述鄭勝奕報導的是彰化的地方建築,除了老屋本身,也慢慢梳理背後的歷史脈絡,「老屋活化的重點在於它的內在,房子只是載體,重要的是裡面的人和故事。」他除了從老建築立軒閣中挖掘出一位被消失的漢文學家,也在八卦山上看似不起眼的台鐵舊宿舍群裡,找到老屋美學及溫暖人情。

馬來西亞籍的《經典》攝影鄭映航這一次臨危受命回到家鄉報導〈從斷絕到連結——孕育生命的庇護所〉,她坦言雖然身為沙巴人,但是對於偏遠的比打士卻與外國人一樣陌生,透過這次採訪她得以不一樣的眼睛審視家鄉。

世界上的善惡恆常在拔河,當慈濟志工為偏鄉孕婦打造一處安心待產的中途之家,減低新生兒的死亡率,地球的另一端則烽火不斷。本期的封面故事【深入現場】〈自由了然後呢?——敘利亞改朝換代後的難題〉,多次與《經典》合作的資深記者Sergio Ramazzotti在敘利亞阿塞德政權垮台的當下,進入了狂喜混亂的大馬士革。國際形勢詭譎多變,半個世紀的極權統治之下,俄烏交戰的動亂竟連動到敘利亞進入新局面的契機,然而,當人民終於獲得了自由,後續要迎接的挑戰卻依舊險峻。

作者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本文出自

敘利亞

【本期封面】攝影/Sergio Ramazzotti
在敘利亞阿塞德政權垮台的當下,反對派「解放」大馬士革,民兵在步槍槍口插上象徵愛與和平的鮮花。擺脫了長達五十年的集權壓迫,敘利亞迎來了後阿塞德時代,然而,在面向曙光的同時,長年累積的種種問題也隨之浮現,飽受內戰摧殘的敘利亞,除了傾力重建家園,許多制度與觀念的革新仍在牛步進行中,但說敘利亞的情勢塵埃落定,似乎仍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