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和平島與遙遠的西班牙究竟有什麼關係?這一期【特別報導】〈被忽略的世界史——在和平島走讀西班牙〉,基隆的年輕耆老曹銘宗將為我們一一道來。事實上,這幾個月來編輯部一直浸淫在基隆的各種氛圍裡,攝影鄭映航通宵達旦記錄拍攝基隆中元節,撰述鄭奕勝超前部署來到法國人紀念公墓,探看祭典供桌上是否擺放了牛排與刀叉?
對於歷史控來說,基隆真的是一塊長久備受冷落的寶玉。九月三日起《經典》在基隆美術館即將有一場〈你必須知道的基隆〉攝影展,透過一幀幀珍貴的歷史照片,帶讀者神遊四百年前的西班牙拓殖時期、清法戰爭,以及現代基隆的諸多面貌。
和平島也是基隆(雞籠)的命名由來,對於西方強權來看,當時的和平島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北鄰滬尾(淡水),南望大員(台南),在台灣島上有絕佳的戰略地位,跟著耆老走讀和平島,遙想深埋台船公司底下的聖薩爾瓦多城堡,或佇立在諸聖教堂的考古遺址,你會發現四百年前的歷史彷彿從未遠颺。
【台灣花樣】〈火鶴花的美麗冒險——花卉色彩學〉這次介紹的是火鶴花,在台灣的宮廟文化中,火鶴花以其耐開和枯萎時不會發臭的優點,近年來逐漸取代了傳統的菊花,成為宮廟中重要的供奉神明花卉。進入版面設計階段時,撰述林鈺雯從花市購買了一批火鶴花,頓時整個辦公室被調色盤般的鮮花火焰點燃,我們這也才知道火鶴花除了瀲灩欲滴的紅色之外,還能培育出難得的綠色花苞片。
【動物人間】〈重回伊甸園——山椒魚童顏不改〉資深撰述胡毋意回憶起十年前參與調查山椒魚時的悸動,那時大家對這種其貌不揚的生物多無興趣,隨著生態電影《山椒魚來了》的大受歡迎,這一個歷經多次冰河時期的遠古物種才入人眼,甚至引發一股在國家公園翻石頭找山椒魚的亂象。
另一篇【自然寫真】〈台北鳥地圖——藍綠帶環抱下的盆地城〉資深撰述白宜君則著眼於城市鳥類,在公園、溼地藍綠帶的串連之下,城市鳥類的生態日益豐富,這些人造棲地讓人鳥之間日益親近,也引發了棲地應採不介入,抑或加強管理的思維拔河中。
人類與自然之間,應當如何謹守分際、各自安好?這個課題恆常考驗著現代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