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蔬 世界蔬菜中心

五十年前,在國際協力下,台灣超前部署成立一個蔬菜種原庫,今日無論在種原保存、農技研發、海外援助上屢獲國際肯定。

成立於一九七一年的世蔬中心,是全球知名的國際農業研究單位。(攝影/劉子正)
成立於一九七一年的世蔬中心,是全球知名的國際農業研究單位。(攝影/劉子正)

台灣,一談到保種單位,除了屏東高樹鄉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台南善化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的大名一定會被提及。前者以樹木花草為主,後者則以蔬菜為主。此外,台中霧峰農試所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則保存各類糧食作物的種原。

世蔬中心是個全球知名的國際農業研究單位,成立的年代就在台灣甫退出聯合國的一九七一年,那時國際局勢風雨飄搖,爭取國際機構的成立,對台灣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

立足台灣 放眼國際

創立之初,主要由世界銀行挹注二千一百萬美金(六億台幣)的資金,主要宗旨在援助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解決國際飢荒問題。除了總部設在台灣,全球設立五個中心,分別在泰國、印度、非洲三個國家:坦尚尼亞、馬利、貝南。

前世蔬中心主任George Marlowe為來自東南亞的學員上訓練課程。(圖片提供/世蔬中心)

台灣政府提供世蔬中心一百一十六公頃的土地,免費使用九十九年,主要運作基金除了來自世界銀行及各國贊助(美國為主),台灣政府(從外交部及農委會)每年也固定提供營運經費。

台灣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對於種原培育及農技研發的世蔬中心來說,是相當理想的地點,選擇落地台南善化,主要是相中嘉南平原上有水庫,灌溉條件無虞,加上當地氣候日夜溫差大,土壤條件適合蔬菜栽培。

園區的實驗田除了溫網室設施,還有各種精密的農業儀器,例如高通量表型田間偵測系統(Phenospex)彷如植物的斷層掃描機,可以快速獲得大量植株的生長訊息。
國際單位的規模不只在經費預算,也在國際人才的網羅,四百多名員工中,來自三十個不同國家,上百位農業專家,儼然一個國際化的小型聯合國。

高通量表型田間偵測系統,即時記錄作物生長狀況。(圖片提供/世蔬中心)

救災種子解決營養與飢餓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顯示,全球約八億二千一百萬人有飢餓問題,卻有二十八億人口因體重過重產生健康失衡,另有二十億人普遍有營養不良的狀況。相較於飢荒,營養不均反而才是最嚴重的問題(其中又以缺乏微量元素為最)。因此,世蔬中心的另一個任務,是解決全球隱性飢餓,推廣蔬菜的均衡飲食習慣。

針對近年來的天災不斷,「救災種子」發揮了相當大的功能,救災種子一般是選擇耐候性強、容易成長,讓土地能在短期內復耕的蔬菜種子,快速解決災區的糧食需求。
目前六種主要的救災種子:長蒴黃麻、綠豆、落葵(容易生長)、黃秋葵(耐熱)、空心菜(耐水淹)、莧菜(不需太多水分),以六種一組進行包裝,附上多國語言的說明書,送達各需要的災區進行救助。

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救災種子蔬菜組合包,例如非洲就增加了非洲龍葵,主要目的為提升當地人民的營養攝取(例如高膳食纖維)以及解決營養不均的問題。

世蔬中心種原庫裡的救災種子。

世蔬中心曾以綠豆援助緬甸,除了解決當時的糧荒,更因種植技術的精進,使得綠豆成為緬甸大量栽植的作物,甚而可以出口,為緬甸賺進外匯;隨著救災種子進入災區,也改變了當地的膳食習慣,例如孟加拉人本來不吃空心菜,隨著種子的引進,發現這種耐水淹的蔬菜原來也滿好吃,現在當地市場都已買得到空心菜。

在牛隻放屁(產生甲烷)就會引發溫室效應的今日,全球糧食又因氣候異常造成15-50%不等的減產,人類的生存處境脆弱,因應糧食危機、氣候異常等變局,世蔬中心長期惦惦地努力保種及精進育種技術,對外援助第三世界國家是世蔬中心目前重要的國際使命,東南亞及非洲等三十多國,都有它的農業援助足跡。

作者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本文出自

壬寅話虎

【本期封面】圖片/Gettylmages
東北虎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老虎,主要棲息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及中國東北。在過去一百年,野生老虎的數量下降了96%,世界自然基金會曾啟動保育計畫,希望今年野生老虎的數量可倍增,但目前仍不足四千隻,最大的問題就是盜獵以及棲息地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