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陪伴嫦娥在廣寒宮搗藥的玉兔,到引誘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白兔先生,古今中外大家對兔子應該相當熟悉:一對大耳、三片唇、蹦蹦跳跳速度很快、渾身披著柔軟的毛、尾巴短短一小球……還有嗎?我們對兔子的認識基本上大概僅止於這些外觀的基礎描述吧,再多一點就不知了,有些可惜。趁著農曆兔年快來到,讓大家有更多關於兔子的科普知識吧!
在分類上,兔子是動物界(Animalia)→脊索動物門(Chordata)→哺乳綱(Mammalia)→兔形目(Lagomorpha),兔形目以下的所有分類都可稱作兔子,目前共一○九種。但兔形目下又再分兔科(Leporidae)、鼠兔科(Ochotonidae),我們較熟悉的兔子經典樣貌其實是兔科!英文裡,兔子有兩個不同的單字──hare、rabbit,前者hare我們可翻作「野兔」,而rabbit翻作「穴兔」。具體來說,在整個兔科之下,除了Lepus屬之外的所有物種都是rabbit,也就是穴兔;而Lepus屬之下的物種,就稱野兔。野兔通常體型比較大、耳朵和後腿更大更長些,不挖洞築巢,剛出生時的幼兔就有毛且視力良好,可以很快脫離媽媽照顧自力更生;而穴兔通常都會挖洞築巢育幼,剛出生之兔崽無毛、視力尚未成熟,需要親代養育一陣子才能獨力生存。另外,鼠兔科的物種英文俗名Pika,耳朵明顯較小,外觀像老鼠,是著名電玩、卡通《精靈寶可夢》的主人公小智最依賴的寶可夢「皮卡丘」之設計原型。「皮卡丘」是日文中,鼠兔和啾啾叫聲組合而成。
五千萬年前就有兔祖宗
根據化石證據,最早的兔科動物(Leporids)出現於始新世晚期(late Eocene),距今四千三百六十萬年前,祖先可能是一群叫做模鼠兔(mimotonids)的物種。稍後於漸新世(Oligocene),鼠兔科物種才開始在東亞出現。過往曾將兔子認為和老鼠這種嚙齒類(Rodentia)親緣關係相近,但後來發現,這些形質上的相似性主要來自於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兔子和老鼠的差異主要是:兔子有四顆上門齒,鼠類只有兩顆;但相同的是,這些門齒都會不斷地長長,需要持續咀嚼摩擦來防止門齒過長;還有,兔子幾乎是全素食,但鼠類雜食,葷素不忌。
以下介紹一些我在野外觀察過的幾種兔子,希望大家也能身歷其境,欣賞這些毛茸茸且害羞的小動物!
台灣野兔(Lepus sinensis formosus)是台灣特有亞種,華南兔八個亞種當中毛最短的,棲息在全島低海拔較開闊環境,比方草生地、農墾地、雜木林邊緣甚至墓地等。白天鮮少出沒,夜晚比較容易在鄉間小路目擊,當然,一看到牠們那對大耳朵就知道了,但是牠們生性機警,對聲音尤其敏感,如果製造了稍大聲響,牠們很快地一溜煙逃走。但如果盡可能壓低音量,是有機會靠到比較近的距離,仔細觀察與拍攝。
奄美黑兔(琉球兔、奄美短耳兔Pentalagus furnessi)只分布在日屬奄美大島及德之島,是原始兔,亞洲大陸古代兔的遺族,故被稱為活化石,日本指定的特別天然紀念物!夜行性、耳小、每胎只生一隻仔兔。小時候毛色幾乎全黑,長大後會稍微轉淡成深棕色。
奄美黑兔的祖先大約在一千萬年前,當亞洲大陸和琉球群島(包含奄美群島)仍相連時遷入。後來海平面上升,島嶼被大海孤立後就留在島上,逐漸演化成僅在奄美大島、德之島可見的奄美黑兔。二○○三到二○○四年調查報告,奄美大島的奄美黑兔族群大約還有兩千到四千八百隻,德之島僅剩兩百隻,現在由於有外來種和環境破壞等因素,很可能數目更少,是亟需保護的古老物種!
二○二一年七月,歷經多年努力,奄美大島、德之島、沖繩島北部以及西表島,共四個琉球群島地區終於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意即這些地區的自然生態極其珍貴,必須以聯合國的力量協同保護。以上地區最重要的野生旗艦物種(flagship species)包括山原水雞(Gallirallus okinawae)、西表山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iriomotensis),以及我們在這裡聊到的奄美黑兔──這是這個島鏈的旗艦物種三巨頭!
要拍攝和觀察奄美黑兔,只要搭配一點小幸運,基本上不會太困難。我最多一個晚上曾遇過十七隻,其中好幾隻感覺挺不怕人的,如果牠們沒有在被手電筒光源照射到的第一時間就跳著離去,那麼就滿有可能會在你的視野裡停留一陣子,通常這種時候牠們多半是在吃路邊草,吃的專心忘我,暫時放下了光源後面的可能危險。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奄美黑兔,那是二○一一年,好久了!當時同行的學弟還說,他連台灣野兔都沒見過,沒想到第一次居然就看到奄美黑兔,太幸運了!看到的第一個想法是──好大隻!好胖!腿和耳朵好短好可愛!
以手電筒餘光靜靜觀察這些黑色珍貴的活化石大兔子,相當特別,真的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兔子物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