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捷運穿城過 新桃園能否留住故人故事

捷運不只乘載通勤旅客,還有城市追求成長的期待,軌道被期盼著為所經之處帶來效率和繁榮,但城市也是形形色色的人生活成長、留下記憶的空間。新與舊、快與慢,不同想像與價值觀,在軌道延伸之處衝撞人們問著桃園的未來,是否有故人故事的一席之地。

捷運不只乘載旅客,還有城市追求成長效率的渴望,但在軌道所經之處,有不同生存方式與價值。未來的桃園,能否留住城市生長出的故人故事。(攝影/安培淂)
捷運不只乘載旅客,還有城市追求成長效率的渴望,但在軌道所經之處,有不同生存方式與價值。未來的桃園,能否留住城市生長出的故人故事。(攝影/安培淂)

站的變化往往映照出城市的改變。一九八九年,伴隨鐵路地下化,宏偉的新台北車站落成啟用,開啟一個高速「現代化」的時代,老舊、違章社區及其住民被掃除,地標高樓拔地而起,七年後,台北捷運開通,以秒計算的精確運輸系統象徵著現代化進入新里程碑。

雖遭遇疫情,捷運航空城線的工程仍抓緊進度持續推進,未來將成為串聯桃園市區與航空城的重要運輸動脈。(圖片/桃園市政府捷運局)

都市不斷追求效率,彷彿成為美國社會學家莫洛奇說的「追求成長的機器」,持續更新發展提昇經濟價值,車站不再只是轉運的空間,而成為大型商場或辦公大樓,軌道也不只是串聯兩點的通道,而是地產開發的廊道。如今,從首都開始的軌道發展熱已經被搬到各地,正劇烈改變著台灣城市的景觀與生活,但在快速發展背後,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慢下來思考。

青年遇見老城

十年前返鄉的藝術家蔡奕勳,一直在觀察桃園這座城市汰舊換新的過程。「作為一個藝術愛好者,我的家鄉好像沒有地方可以去。」過去桃園的城市發展著重在工業,讓曾經到台南、台北學習藝術的蔡奕勳感覺到家鄉在藝文資源上的欠乏,帶著一股熱忱,他決定回桃園創作,讓自己成為改變的小小能量。回到桃園,蔡奕勳因緣際會下落腳「老城區」,在經營咖啡店的同時繼續創作,他笑道,自己年輕的時候根本不敢靠近這裡。

桃園的老城區大致上是清代桃園城的中心範圍,包含往日「桃園第一街」新民街、桃園人口中的「大廟」景福宮以及桃園第一座公園文昌公園。但隨著縱貫鐵路的完成,桃園的發展重心往火車站移動,而老城區則逐漸沒落,甚至一度成為市民與政府眼中的「陰暗角落」,但其實這裡見證了桃園都市百年歷史。

「留下空間和故事,是城市文化的基礎。」走入老城區,讓蔡奕勳以不同的觀點重新看待這座城市,其實看似只重工業,缺乏歷史文化的桃園,仍然有許多珍貴的故事留在這裡等待發掘。更奇妙的是,老街的故事有種魔力,吸引年輕人聚在一起,蔡奕勳與十幾個關注桃園藝文和歷史的青年組成「桃托邦藝文聯盟」,經營藝文基地,也以都市發展與歷史為主題從事創作、舉辦展覽。

蔡奕勳的創作聚焦在城市變遷,善於從老城找到新故事。

桃托邦藝文聯盟理事長林岳德說,伴隨著桃園新的捷運線的開發,老城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位在景福宮後方的永和市場,是桃園歷史最悠久的老市場之一,因為被選為新建的桃園航空城捷運(綠線)車站,而面臨拆除的命運。永和市場在日治時期設立,一九八二年政府新建一棟七層大樓,有三間戲院進駐,盛極一時,雖日後因消防設計不良等問題,部分建體成為危樓而逐漸衰落,但仍是老桃園人的重要回憶之處。桃托邦投入永和市場保留運動,爭取延緩拆遷讓更多人進入市場保存記憶,也舉辦論壇和展覽喚起關注。

林岳德帶著我們走遍老城區,在各種面目全非之處指認歷史故事,新民街上一棟老房子,曾是他記錄桃園勞工歷史的辦公室,如今已成一個主打捷運的新建案工地,永和市場也已被鷹架環繞不見其貌,還有許多老建築、老戲院因為捷運帶來的商機,而被拆除或被買走等待再開發。「我們需要走得再慢一點」,林岳德說,老城區、老市場、老工人都是桃園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卻都被「用完即丟」,而新蓋的大廈反而讓許多在地人與青年的生存空間消失了。

捷運帶來的便捷,也許只是讓人更容易從桃園離開到別處工作,而不是在這裡紮根。蔡奕勳說,「我試著用步行和腳踏車的速度觀察城市」,他的新攝影作品聚焦在城市老公寓外牆的油漆廣告,「我發現有油漆廣告的地方,往往都是曾經繁榮的老城區」,換個角度,從城市不那麼光鮮亮麗的一面,或許才能看到不同時代的交會,長出屬於這個都市自己的觀點。

林岳德與桃托邦藝文聯盟夥伴經營「藝文便利店」,推廣桃園品牌並舉辦藝展。

都市成長和公共建設財政

不過,快與慢的衝突,發展帶來的保存與破壞的辯證,從來都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反映的是都市裡人們不同的期待與想像。

「以後我們桃園就不是邊陲了。」桃園市長鄭文燦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考察航空城線工程時這麼說。從城市成長的角度來看,桃園無疑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後起之秀。鄰近雙北加上房價仍較低,桃園近年來的人口成長率都居六都之首,市府也積極推動市區再開發或新市鎮計畫吸引不動產投資,促進移民流入桃園,例如小檜溪、中路等區域。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使中央政府聚焦供應鏈轉移和台商回流,而桃園早在十年前就開始推動以機場為核心的「航空城」開發計畫,騰空大片土地,以交通、土地和既有的製造業網絡為賣點,吸引資本進駐,也吸引中央政府提高對桃園的基建投資金額。

現在正大興土木的航空城捷運線,也是這個宏大願景的一環。桃園市政府提出「三心六線」計畫,以桃園、中壢及航空城計畫區為核心,計畫以機場捷運、台鐵地下化加上新建捷運路線,改善都市交通,形成與台北連結的軌道路網,並且透過軌道帶動沿線的城市發展,也就是所謂的運輸導向發展(TOD)。

但像捷運軌道這樣耗資巨大的公共建設,要如何支付其龐大成本,是個大問題。過去經濟起飛年代,政府能夠以公共預算負擔,而後也曾嘗試以公私合作的BOT方式推動,但衍生許多問題。近年,台灣政府的解決方案是提高建設的「自償率」,也就是以軌道建設帶來的額外收入支付成本,包含捷運站及周邊的開發,以及土地增值帶來的稅收增加等。航空城捷運有40%左右的成本由此支應,因此沿線開發的壓力也很大。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撰述
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本名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本文出自

阿富汗與我

【本期封面】攝影/王志宏
二○二一年八月,阿富汗風雲變色,塔利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該國政權,《經典》總編輯王志宏二十年前曾親臨阿富汗與伊朗邊境沙漠中的馬卡基難民營,進行採訪以及協助慈濟基金會的物資發放,彼時現實雖困窘,但仍有微弱希望可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