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域生態觀察側記 海洋未來

二○二○年夏季,台灣四周海域面臨了嚴峻挑戰,透過影像紀錄,檢視海洋生態的無聲呼救

澎湖東吉嶼碼頭北側的玄武岩地景「東吉之眼」,海面下有著層層堆疊的珊瑚礁,去年卻出現大規模白化。(攝影/蘇淮)
澎湖東吉嶼碼頭北側的玄武岩地景「東吉之眼」,海面下有著層層堆疊的珊瑚礁,去年卻出現大規模白化。(攝影/蘇淮)

○二○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因為出不了國,所以我將一整年的時間都投入於記錄台灣的海洋。二○二○夏季,台灣海域發生了近幾十年有紀錄以來,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從本島最南端的墾丁到最北端的東北角,再到各個離島,包括小琉球、澎湖、綠島、蘭嶼以及距離台灣約四百公里外的東沙島,都發現珊瑚白化的現象。

除了珊瑚白化之外,我也觀察記錄了台灣海域的指標性海洋生物和生態熱點,從長期記錄的海龜開始,到每季都會登上東沙島紀錄的鯊魚,因國內報復性旅遊熱潮而爆紅的龜山島牛奶海,最後參與大型哺乳動物海豚的救援與野放。透過這一系列的影像,我們一起來關心,二○二○年台灣的海,還好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年會號召潛水志工在各地做珊瑚礁體檢,由於去年珊瑚大白化,特別在墾丁後壁湖和合界的樣區加入白化調查。

「我很慶幸我不是你的年紀。」

這是紀錄片《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中,令人心碎的一幕。一位對珊瑚充滿熱情的大男孩生物學家,和同樣研究珊瑚一輩子的老前輩的對談中,大男孩抱著希望,想從老前輩口中得到解決珊瑚白化的解方。老前輩卻無能為力地嘆氣說:「我很慶幸我不是你的年紀。」(I’m glad I’m not your age.)

《追逐珊瑚》是二○一七年發行的一部紀錄片,描述因全球海水溫度升高,生物學家和攝影團隊追逐並記錄珊瑚白化到死亡的過程。沒想到,紀錄片中的景象,就這樣活生生發生在二○二○年的台灣。

澎湖東吉嶼淺海域,水下的枝狀和桌型軸孔珊瑚幾乎已白化和呈螢光色。

很熱很熱的一年

二○二○年五月底,中國南方海域產生了異常高溫的熱水團,熱水團逐漸往北,於六月底左右進入台灣海域;七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珊瑚礁觀測系統,將台灣南部海域的珊瑚白化警告提升到最嚴重的警報等級二;八月,台灣北部海域也升到最高警報。這是台灣海域有紀錄以來,海溫最高的一年,也代表著,台灣周圍的珊瑚將經歷有史以來最嚴峻的一場生態浩劫,從北到南都無一倖免。

二○二○年七月,我於小琉球潛水時,觀察到開始出現零星的珊瑚白化,當時以為和以往幾年一樣,只會有少數幾種和小範圍的珊瑚白化,到了秋冬水溫降低,大多數的珊瑚都會恢復。結果,海水溫度愈來愈高,從30℃一直飆高到32℃,珊瑚白化的數量不斷增加,範圍也不斷增大。八月,來到了我潛水十多年來前所未見的白化景象。

小琉球西北側海域的珊瑚發生大規模白化。

同時間,也從網路社群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上,陸續見到各地潛水員及研究人員上傳的影像,從墾丁、綠島、蘭嶼、澎湖到東北角等地,水下都是白茫茫一片。這時我才意識到這一次的珊瑚白化非常嚴重,因此決定到各地把它記錄下來。七月記錄了小琉球之後,八月到東沙島記錄海草床上珊瑚的狀況,九月在澎湖的南方四島東吉嶼、西吉嶼記錄,那邊的珊瑚礁是我曾見過最壯觀的地方之一,而這次大規模白化,景象令人感到特別慘烈。十月,隨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到墾丁做珊瑚礁體檢,後壁湖和合界的珊瑚仍白茫茫一片,接著是北部的鼻頭角,淺水域的珊瑚白化狀況仍存在。

呈現螢光色的珊瑚。

記錄的同時,和各地的潛水員和潛水教練聊起這一年的情況,大多都和我一樣,都是首次在台灣見到如此大規模的珊瑚白化。珊瑚白化,對於生活在台灣絕大多數的人,似乎仍然遙遠,就算親眼見到,可能也不曉得珊瑚正在發出無聲的呻吟。珊瑚礁生態系龐大又複雜,孕育了海洋中許多生命,生物多樣性高,又被稱作「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大規模白化,失去的不只是美麗的珊瑚,還讓更多的海洋生物無家可歸,甚至海洋生態系崩解。

而人類平常製造的溫室氣體、排放入海的廢水和廢棄物、海岸過度開發和漁業過度捕撈等,都是加速海洋環境持續惡化的因素。

未來,珊瑚白化將會愈來愈頻繁地發生,地球上所有生物,包含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將愈來愈嚴峻,我們都是生命共同體,珊瑚礁的未來或許也是地球上所有人類的未來?

珊瑚白化

分布於熱帶海域的淺海珊瑚,珊瑚蟲和藻類大多都有共生關係。珊瑚蟲除了會自行捕食浮游生物之外,棲息於珊瑚體內的共生藻也會行光合作用提供養分,幫助珊瑚生長。一般適合珊瑚生長的海水溫度為18℃至30℃,水溫太高或太低持續太久,共生藻都會因此離開珊瑚,使珊瑚呈現珊瑚骨骼的白色或自體內色素的螢光色。

珊瑚白化或呈螢光色不代表珊瑚已經死亡,目前學者將珊瑚白化的程度分為六個等級,一至三級還有機會恢復,四至六級將邁向死亡。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的研究團隊,於二〇二〇年七至九月間,在全台六十二個樣點,調查了兩萬八千兩百五十株珊瑚,並依白化程度分級統計,預估全台將有31%的珊瑚,在這一次的白化中死亡。

2020年台灣珊瑚白化調查。
墾丁後壁湖的一株珊瑚,上半部已經白化,下半部則是健康珊瑚的顏色(上圖)。如同珊瑚,深海的海葵也耐不過高溫而白化,但棲息其中的小丑魚仍不離不棄(下圖)。

瀕臨滅絕的海龜

位在台灣西南方的離島小琉球,海龜密度高,是全台灣最容易親近海龜的地方。海龜將這裡當成餐廳,一年四季都棲息了數百隻的海龜在此覓食生活。

近幾年來,小琉球的觀光靠著火紅的水下明星——海龜迅速崛起,吸引了許多遊客來此與海龜共游。小琉球的交通便利,從東港搭船約二十分鐘就可以抵達,又較不受東北季風影響,觀光季節長。一到週末或連假,為了消化爆量的遊客,原本固定班次的船班便不斷加開航次。根據交通部航港局的統計,二○一九年往返東港小琉球已超過兩百九十萬人次,二○二○年截至十月為止的統計,也已突破兩百萬人次。

因交通船、潛水船、玻璃船航道和許多海龜覓食熱點重疊,導致許多海龜遭船隻螺旋槳誤擊而傷亡。小琉球的長居綠蠵龜「小破洞」,曾於二○一七年五月被記錄背甲疑似遭船隻螺旋槳打破,經過三年慢慢康復後,又於二○二○年十月被打了第二次。很幸運地,牠仍存活下來,正在逐漸康復中。

小琉球海底珊瑚礁是海龜的休息站。

另一起案例,則發生於二○二○年四月五日,清明連假最後一天的午後,民眾通報有一隻受傷的海龜擱淺於沙灘,海巡人員至現場處理,將海龜後送於屏東縣海生館醫療照護,經獸醫師比對後,確認背甲上的傷痕為螺旋槳誤擊所致,很不幸地海龜於九天後過世。而這隻海龜也是從二○一五年十一月就曾被記錄到,在小琉球居住了至少四年多的長住居民。

二○二○年,小琉球發生遊客騷擾、觸摸海龜的案件超過十起,是有史以來最多(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觸碰、騷擾、餵食海龜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六萬以上、三十萬以下罰金)。觀光熱度不減反增的小島,民宿、潛水店不斷興建,海景第一排的國際大飯店,也於九月開始動工,小琉球的海龜,除了面臨珊瑚白化棲地消失,遊客量增加、島嶼的開發、廢水的排放、海洋廢棄物和船隻螺旋槳誤擊,對海龜和海洋生態都是雪上加霜。

如果有一天,海龜和珊瑚都不在,小島上的人們該何去何從?又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綠蠵龜「小破洞」三年前背甲疑似遭船隻螺旋槳打破,去年再度受傷。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蘇淮,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海龜點點名共同發起人,PADI 海龜生態潛水教練。長期投入關注海龜水下行為,並且用影像紀錄海龜生態及海洋環境,愛海愛龜如痴,人稱「海龜痴漢」。
本文出自

海洋觀察

【本期封面】攝影/蘇淮
二〇二〇年八月,小琉球西北側海域水下約十米處,原本呈橘黃色或黃綠色的一株海葵,也耐不過這一波高溫而白化;居住在海葵中的小丑魚仍不離不棄死守家園,當攝影靠近時,體型較大的小丑魚便加速游過來,彷彿在示警。如同珊瑚,海葵身上也有共生藻,會因為環境不適合生存而離開海葵,最後導致白化、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