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廢大爆炸 全民突圍總動員

鹹蛋超人、打火機、小藥匙……,這些繽紛的物件全是海廢,從原本尋常的生活用品,經過一番波折,最後流落到我們的海洋,這些海廢從哪來、怎麼漂、如何清,得靠政府、企業與民間齊力解決。

鹹蛋超人、打火機、小藥匙……,這些繽紛的物件全是海廢,作為淨化。(圖片提供/澄洋環境顧問)
鹹蛋超人、打火機、小藥匙……,這些繽紛的物件全是海廢,作為淨化。(圖片提供/澄洋環境顧問)

像自己在湛藍清透的海水中悠游,明亮的陽光灑下,耳邊傳來窸窸窣窣小魚齧咬珊瑚的聲音。前方一隻休息的海龜躍入眼簾,海龜的屁股後方卻隱約有一個黃色塑膠袋。你會怎麼做呢?

二○一六年,小琉球潛水教練蘇淮看見這幕,他小心游近,要伸手抓住塑膠袋時,海龜輕擺前肢準備游走。一擺一盪之間,黏覆塑膠袋的糞便隨之拉出,讓蘇淮傻在原地。

許多人接觸海洋廢棄物的原點,常是在海濱遊憩時,意外發現垃圾原來離自己這麼近。我自己七年前走阿朗壹古道時,在那段被山海包圍,被譽為海角天涯、台灣最美祕境的海岸上,舉目卻見寶特瓶、拖鞋、瓶罐等垃圾卡在巨石和卵石灘縫隙裡,讓人好生懊惱,海邊垃圾這麼多、似乎撿也撿不完。

大雨欲來,對於小琉球來說,也意味著河川中上游的布袋蓮及各式垃圾,將隨著混濁河水一路沖向小島。

風風火火的淨灘

「來,背工組一人拿一包。」雖然全身已被汗水溽溼,志工陳信助仍然精神斗擻地招呼志工分配工具。端午連假連著兩天正午「硬篤」(台語艱困棘手之意)的淨灘,地形崎嶇之外,還需涉水走過海蝕平台。不過,上百位熱情志工無懼豔陽毒辣,用長長人龍將垃圾從岩縫中接力傳出。

透過「動手愛台灣」臉書社團號召前來的志工們,各有任務分工。陳信助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可能跟我年紀比較大有關,來我們場的多半是中高齡或退休人士,不像別人淨灘大多是年輕人。」五年來他已經發起六十一場淨灘,清除八十七公噸的垃圾。

二○一六、二○一七年左右,台灣各地的淨灘活動逐漸發酵,相關的環境教育推廣也如雨後春筍。不論是線上的影音素材、線下的實體活動,藉著社群平台與新網路媒體的發達快速傳播,襲捲全台。台客劇場的YouTube影片《便利人生一週累積多少垃圾?》,讓許多人開始關注到減塑與海洋垃圾的連結,到今年觀看人次已破百萬。而台客劇場其他淨灘與減塑的影片,除了有十幾萬的觀看人次之外,許多民眾更在號召下離開鍵盤,現場響應,履履創下數百人、千人淨灘的佳績。

媒體對淨灘、海廢與海岸汙染主題的興趣,似乎在一夕之間甦醒。二○一六年前,相關報導寥寥可數;二○一八到二○二○年之間,至少就有十篇以上針對海廢與海洋塑膠的深度報導。當時我正替國際環保團體工作,每週都要安排媒體採訪,可見這議題有多火熱。

淨灘風潮勢不可擋,根據環保署統計,二○一九年台灣有近萬場淨灘,二十一萬人次參與;對比二○一○年僅三十餘場,十年來成長三百倍!淨灘的努力未曾停歇,海洋垃圾卻仍舊清了又來、永無止盡。許多淨灘團體自嘲「只要還有海廢的一天,我們就不會失業」,但是面對海廢,除了不停地撿,還能做些什麼?

淨灘已成為台灣近年熱門的環境行動。今年六月,「動手愛台灣」社團號召三百多人前往基隆海豹岩,不畏烈陽,攀岩、涉水,只為清除海廢。(攝影/陳信助)

公民科學家的力量

雖然海廢議題近十年在國際間的研究是如火如荼、爆發性成長,但是一開始在台灣的學術圈裡,幾乎沒有受到太多關注。

二○一七年,我任職於綠色和平組織,因為受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介紹國際海廢調查方法的觸發,隔年我們便啟動了全台第一次大範圍的海廢快篩調查:一年四季連續調查海岸線,記錄各地垃圾量、垃圾類型,估算全台有多少海廢。今年,在環保署的支持下,調查範圍更從台灣本島擴展到離島地區。

曾在大型環境藝術季工作過的賴彥如,今年加入快篩調查小隊,花了五十七天徒步環島。一路上目光從原本吸引她的鳥類,隨著步伐的累積,漸漸蔓延到海岸與周邊的環境。

「本來對海洋的感覺就只是風景的差異,但慢慢會看到裡面更多事情。地形、生物、產業、人為使用,現在又加上了海廢。」賴彥如說,快篩調查讓她發現,原來可以用科學定量的方法,系統性記錄不同海岸上的海廢,「我對公民科學家這件事也就愈來愈著迷。」

由專家帶領、民間參與的海廢快篩調查,讓公民科學家一起記錄環境汙染,成為海廢研究基礎。

海廢快篩這種由民間自主發起,在科學或研究人員訓練和帶領下,讓一般民眾成為系統回報和記錄環境汙染的「公民科學家」計畫,為台灣在尚無太多學術資源投注的海廢研究版圖裡,貢獻了最初的基石。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以「島航」出海調查,記錄台灣沿海的微塑膠汙染。二○二○年,經過四季紀錄,發現以東北海域微塑膠數量最多,尤其是夏秋兩季;而夏季時保麗龍的數量,竟是其他季節的二至八倍。另外,台灣海洋大學研究生邱靖淳則透過全台船長、海巡人員與NGO工作者等公民科學家,回報在船上目擊的海漂垃圾。從一年內累積的近千筆資料中,發現海漂垃圾熱點位於富貴角至三貂角海域。

研究人員將海廢一一分類,其中還包含了便當盒。

《意外的守護者:公民科學的反思》作者阿奇科.布希(Akiko Busch)認為,公民科學最重大的價值便是將人與環境連結起來,讓人產生信心,相信自己的作為能夠改善環境。蘇淮的海龜糞便觀察,就是個人行動的最佳案例。

「有多少海龜會吃下人造垃圾呢?」懷著這個疑問的蘇淮,開始在每次潛水時留意海龜的糞便。從二○一六年到二○二○年,四年來他蒐集了一百零五個海龜大便。富好奇心的他,每次發現大便時都會仔細檢視,裡面有些什麼。小琉球棲息的海龜以藻類為主食的綠蠵龜數量最多,但讓他驚奇的是,71%的海龜大便裡,除了沒消化的藻類,還有魚線、塑膠繩與塑膠碎屑。

台灣南部海龜救傷收容中心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同樣發現收容的海龜排遺中,有不少人造垃圾。光二○一九年,二十四隻收容海龜的糞便中含有人造物的比率即高達100%,除了硬塑膠、軟塑膠與塑膠線繩,甚至有芭比娃娃的頭髮。而海生館的研究生陳冠如則在恆春半島常見的珊瑚礁魚和洄游性魚類中進行採樣,一百一十七隻魚樣本裡,發現95%有攝食人造垃圾的現象。

小琉球是綠蠵龜重要棲息地,但潛水教練蘇淮觀察發現,以藻類為主食的綠蠵龜,其糞便中也含有魚線、塑膠繩。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
蘇淮,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海龜點點名共同發起人,PADI 海龜生態潛水教練。長期投入關注海龜水下行為,並且用影像紀錄海龜生態及海洋環境,愛海愛龜如痴,人稱「海龜痴漢」。
本文出自

蒙古鹿石

【本期封面】攝影/Julien Faure
數千年以來,日月星辰流轉無數,一塊塊鹿石卻仍佇立在大地間,守護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民族。鹿石放置於墳墓四周,中段刻以躍向天空的鹿,像是帶領亡者靈魂前往來世。廣袤的蒙古草原已發現上千座鹿石,儘管不同鹿石相隔百里,卻有同樣的圖騰,顯示成熟的泛靈信仰與社會的高度組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