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與利祿 文昌財神的信仰加乘

功名與利祿,作為人生價值的加乘,文昌與財神信仰就是面對人生裡「勇於追求」的對應與教化。

緊拿著准考證影本與祈福卡,在文昌帝君前持香祈求。(攝影/安培淂)
緊拿著准考證影本與祈福卡,在文昌帝君前持香祈求。(攝影/安培淂)

雄市文武聖殿三樓外,懸掛一片琳琅滿目的祈福卡,有的寫得無一留白,有的寫得簡潔有力,也有語氣是從容的十足把握,以及暗藏心胸的殷切期盼。

一時看過去,彷彿他們正將心中的「理想」喊得振振有聲,充滿希望——各個院校系所的學子志願外,還有許多出社會後各式的證照、檢定、升遷等——無論個人志向的功名實踐,還是職涯發展的利祿晉升,台灣民間信仰所面對的「求取」,無疑顯示每個人勇敢在社會環境裡,追求自我價值的直接兌現,為了更好的人生。

個人的識字到地方的文教

一定不少人自小聽過種種「用功讀書」的苦口婆心。對於書本傳遞知識的重視,但凡書頁有字,長輩必定會告誡:「袂使拆破字紙。」就連餐桌上都有「小孩子不可以吃雞爪,不然很會撕字紙」的穿鑿附會,長輩們的禁止,透過尊重珍惜聖賢之字,來提醒讀冊人需有嚴謹的學習態度,也反映早期台灣教育的不普及,識字作為學問基礎、權力象徵的崇尚心態。

高雄市文武聖殿大成殿外,龍柱與壁面懸掛大片祈福卡,考試種類多元,有學生也有社會人士,一張張的志願彷彿提早張貼的榜單,預祝考生能順利應試。

然而,在「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的思考下,文以載「道」的意涵,指在學問(說)之外,更重視學子的內在涵養、人格養成,以作為立身處世的道路指引。

也因此,「文教」被視為地方發展的文明指標,早期台灣各地以「倡勵文教」為目的,民間建有「書院」來彌補官學的不足,除了構築傳遞學問的教育空間,同時健全地方教化體制,而書院內,皆奉祀文昌信仰之神祇。

如一八八七年(清光緒十三年)台中大肚由地方仕紳鳩資創建「磺溪書院」,教授漢學,內設有「文昌祠」供奉五文昌(文昌帝君、魁斗星君、文衡帝君、孚佑帝君、朱衣星君),為地方文教發展的中心,是現今台中大肚國小的前身。

台中大肚磺溪書院。

自台中大肚國小退休的主任王政綱分享,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聖誕時,大肚國小的師生皆會前來祝壽,以示教育裡最為重要的「果子,拜樹頭;飲泉水,思源頭」。也因為這樣「不忘本」的緣由,讓王政綱開始投入磺溪書院的研究。

王政綱說:「一座古蹟不僅是歷史溯源的回顧,磺溪書院的建築形式、裝飾藝術、空間規畫,將尊卑、長幼、男女等觀念,以及教學裡的尊師重道等倫理道德,甚至是對學子的祝福與期許,具體而微地實現在這個教育環境裡。」

有別於以神祇為主體所延伸出來的廟宇空間,書院以教育空間為主體,將文昌信仰如同以「百年樹人」的精神,種植進入書院,茁壯地方的教育,讓「文昌祠」除了祈願、祝禱、看顧學子等信仰意義外,藉由星宿命運、傳說典故中的聖賢榜樣,在「有為者亦若是」的崇拜激勵下,建構一套祈福祝願、典範精神、倫理觀念的士人思維,讓供奉文昌神祇也成為提倡文教之一環。

書院內文昌祠供奉五文昌,以信仰輔助教育場所的學習心理,深化地方文教內涵。

除了追尋學問與涵養內在,受隋代以降科舉制度的發展影響,學識藉由「考試」,一個較為公平的機會,以突破原生階級囿限,轉換成「光耀門楣」的世俗實質價值。

考試文化下的文運昌盛

不論是人才選拔的「官位仕途」,還是教育體制的「學位前程」,由讀書打造的錦繡未來,一路上,互為表裡的「考試」如同一道道的關卡,能過或不能,又或者一再撞牆的掙扎,甚至耗費心力的拐彎繞路,隨著台灣的教育普及化,逐漸成為每一個人在學習歷程的必經心路。

同時,也存在著最大的變因,面對考試「既未知卻又決定未來」的徬徨,以及具有相當程度的優劣競爭壓力等,反映在文昌信仰,台灣各地廟宇普遍旁祀文昌帝君,特別講究當中對於「讀書具備,尚欠考運」的祈求,參拜學生除了祭品,大都準備「准考證影本」,放置文昌帝君神前,除了載錄考生資料外,清楚明白的考試資訊(號碼、科目、日期、時間、試場等)更將祈願設定在現場應試的順遂。

面對大學指考,考生冷靜應對。(圖片/吳家昇/中央社)

高雄市文武聖殿總幹事朱威亮說:「三樓大成殿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大魁夫子(魁星)、文昌帝君,一年辦理至少四次的考生祈福活動。」配合當年度的大考考期,或有增加場次,在傳統聖誕慶典之餘,成為回應台灣現代教育體制的年例活動。

近年,期許學子的轉變,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葉澤山強調:「多元適性的教育方針,多元的升學管道讓學生不再以『第一志願』為目標。」由各種考試所實踐的個人志向,祈求內容因而紛呈,「狀元」一詞,不再只限於「士」的頂尖地位,也在於追求各工百業的理想人生。

正因為「考試功名」在現代生活仍是求學必經,舉辦第四年的「赤崁祭魁星」,於農曆七月初七魁星爺聖誕,在黃昏時刻率領學子祭祀。同時,以魁星爺為亮點,探討神像形態,關注教育趨勢、考生心理,並介紹祭祀供品的諧音寓意,多是求學的期望與提醒,乃至藉由考試文化的古今連結,開發文創商品,葉澤山說:「透過『祭魁星』,目的是回溯『蓬壺書院』的文教發展,以及『赤崁樓』的歷史脈絡,形成走進古蹟的契機。」

受儒家思想影響,高雄市文武聖殿的大成至聖先師為芸芸學子庇佑學途順利。

這也表示,台灣民間信仰的神祇,可以是歷史回顧的媒介,也是人文需求的關懷。就像在赤崁樓文昌閣二樓坐鎮的魁星爺,腳踢斗、持珠筆的「魁星點狀元」,踏鰲魚的「獨占鰲頭」,星宿化身為神形,由「奎」字轉為「魁」字,如有鬼貌,卻蘊涵多少欲爭得功名「首」意的寄望,自蓬壺書院至今,擲筊在木構建物的地板上特別大聲,像魁星爺用力回應著古往今來的學子們。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 會寫幾個字,並且認為所謂的「編輯撰述魂」就是:我多想大聲、用力地告訴你,這個世界因為有了這些人事物,總算有些特別,有些,不一樣了!
本名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本文出自

功名與利祿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台北大龍峒樹人書院文昌祠裡,考生持香,祈求文昌帝君庇佑應試順利,手裡緊緊拿著准考證影本與祈福卡,冀望把握一個好的未來。台灣民間信仰重視生命循環,不忘對於人生價值的戮力追求,無論「功名」逐步實現,還是「利祿」逐層晉升,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看見奮鬥、掙扎與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