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死之生 由死看向生的幽冥信仰

萬般是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且看台灣民間信仰對於死亡的懂得,在走過了地獄之後,知死、知生,有情天地的人生。

一趟地獄走到最後了,孟婆亭裡,孟婆端來一碗湯,勸著飲下,喝吧、喝吧,遺忘就會再次的輪迴。(攝影/安培淂)
一趟地獄走到最後了,孟婆亭裡,孟婆端來一碗湯,勸著飲下,喝吧、喝吧,遺忘就會再次的輪迴。(攝影/安培淂)

南府城有四大名匾,其中之一位於台灣府城隍廟,高懸屋垣,森嚴威威,昭然若揭的告訴──爾來了──這一聲喊得並不輕盈,一字一字一字低聲厚重,就像城隍爺正襟端坐於內,作為審判陰陽的冥司神祇,強烈傳達著善惡果報的警醒。

無論富貴貧窮、尊崇卑賤,還是孜孜矻矻、庸庸碌碌的人生,爾來了,最終都會到達這裡,語氣應該更為接近,你「終於」來了啊!

終於生,然後死。

還在懵懂之間,對於生死大問哉,怎麼是到了這裡?

這裡,哪裡?

台灣府城隍廟匾額「爾來了」是為台南府城名匾之一,迎門高懸屋垣,醒目而強烈地營造出陰森攝人、威嚴赫赫的幽冥意境。

度世的幽冥

死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這無疑是一種對於未知的尋求與究問,人在亡故後,彷彿是阻絕一切與生者直接的溝通及互動,生死是兩茫茫,在難以測知的彼岸,無法觸及的消失、失去、不在、沒有等在世悵然,宗教藉由建構幽冥世界來詮釋,得以抒解,甚至是得到救贖,生死有命,至少讓死有所「歸」,有所歸宿,還能相信死後有靈魂,亦能感知,靈魂自有該去的地方,這對生者來說,是具有相當程度的安慰,以及警惕後的積極作為。

在道教觀念裡,人有三魂七魄,「三魂」存在精神之中,相當於意識,分別是胎光、奭靈、幽精;「七魄」則是生存於物質中,依附於肉身,有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就是指喜、怒、哀、懼、愛、惡、慾。普遍認為,人去世,身軀歸塵歸土,七魄消失,三魂則各分三路:墳塚、牌位,以及幽冥世界。

高雄鼓山地嶽殿主祀「東嶽泰山天齊大生仁聖大帝」。

台灣民間信仰裡的幽冥世界,源於中國長期發展出來的幽冥觀,如先秦帝王崩逝後的殉葬,代表與在世並無太大差別,依舊保有王位尊榮。結合山嶽地域因地理、方位、政治等影響所產生的神祇神能,即是漢代時,五嶽之首東嶽泰山,為古代帝王藉由舉行「封禪」來象徵君權之山嶽,敬畏鬼神,祭天報地,泰山神由自然神系統中的山神發展成為掌管生死、燮理陰陽的神能,因而有「泰山神治鬼」的傳說,在泰山一帶甚至有些地名是與陰曹地府有關,如奈河、梁父山、蒿里山、黃前(音近黃泉。又有一說是井至深處水為黃色,死後葬於極深地下,便將黃泉借指死後的幽冥世界)。再加上,漢代佛教東傳,《十王經》中地獄之說與道教說法相互影響,因果觀緊扣儒家強調的倫理道德,建構出「魂歸泰山」的幽冥世界,在帝王官僚制的架構下,有陰曹地府十殿閻王的審判,審判後有地獄、天堂,還能轉生輪迴。

地域限界、司法行政、審判懲治讓幽冥世界是切實且嚴格地執行運作,對於人世間,是鞏固社會秩序的一種規範力量,成為幽冥信仰的度世基礎。

陰陽相呼應,死生本相銜

幽冥信仰的神祇特色之一,便是依陽世的帝王官僚制,由上至下,讓司法由主宰、審判、地方等分層神責與神能,形成完整而嚴密的幽冥神系統──以五嶽之首的東嶽大帝為幽冥主宰,掌生死、陰陽、功過,看盡因果,解冤還債,下轄十殿閻王,以及省(都)、府、縣級的城隍爺。台灣府城隍廟幹事鍾先生說到,觀念上,人死後的亡靈會先向各地的城隍爺報到,再押解至幽冥世界進行審判。

幽冥信仰常見的配祀神有俗稱七爺八爺的謝將軍、范將軍,圖為謝將軍。

屬神部分,常見有行政幕僚的文判官掌有生死簿,載記壽夭善惡,武判官則舉鐧或槌,執法行刑,以及「二十四司」(二十四位司爺)所載錄龐大細密的資料基礎,俾利審判陰陽、賞善罰惡。另外,緝捕執行單位的黑白無常(俗稱七爺八爺、謝必安將軍、范無救將軍),在姓名、稱號與形象上,必安、無救,以及無常用來隱喻生死,是黑是白,在陰在陽,都要分明是非,不容得一絲混淆與馬虎。牛頭將軍力大如牛,馬面將軍奔如馬騰,更讓宵小無所遁形,必得乖乖伏法。枷將軍、鎖將軍以枷鎖押送,讓「惡」顯露沉痾難行的困窘。遊巡、夜叉、鬼差則是有另一套執法巡邏機制,晝夜不懈,輔助而組織起疏而無一遺漏的法網恢恢。

幽冥神祇所形成的空間感受,無論在神像以刑具作為神兵利器,或持有令旗寶劍,強調「先斬後奏」的權力,不容侵犯與挑戰,還是如新竹都城隍廟的所在位置鄰近過去竹塹衙門,陰陽相互呼應,另祀有喜、怒、哀、樂四位捕快,讓「衙門」的概念更為凸顯。新莊地藏庵的董大爺廳內更置有戒板、戒棍、狼牙棒、流星錘、手銬及虎頭鍘等刑具,以及台灣府城隍廟廟內掛有大算盤,撥算是非功過,呈現出判時的威儀有度,罰時的果決赫然。

亦有由人所扮演「增損將軍」而成的駕前護法──「官將首」。

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座「地獄」

「審判與地獄是幽冥信仰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幽冥信仰的梗概。」為高雄鼓山地嶽殿書記,並經營「一步就出走」網站的阮偉華,記錄許多台灣民間信仰文化風貌,卻在談及幽冥信仰時,聲音有收斂起來的溫度,強調幽冥的「獄念」,補充說道:「亡靈走至審判階段,經歷『十殿閻王』的查勘罪福、發配定責,地獄的環境隨之層層推展,同時亡靈彷彿藉由審判回顧,甚至反省『生命』這一件事。」

進入鬼門關,望鄉台上,陰陽遙望,眼迷離,簌然淚下。而在孽鏡台前看前塵惡行,鏡花水月,過往彷若夢幻泡影,稍縱即逝,只有「業」留下,必須償還,陽罪冥罰,於是開始了,漫長的幽暗冥路,第一殿到第九殿的判決懲治,逐一以罰贖罪,刀山鼎鑊,十八層地獄哀鴻遍野,至第十殿,惡罪償清,轉輪王則判生,走上奈何橋,奈何啊奈何,惘然也枉然,醧忘台(孟婆亭)飲下孟婆湯後輪迴轉世。

傳統喪葬藉由許多儀式來對亡者表達感激、不捨與思念,譬如過奈何橋。(攝影/黃世澤)

問起建造十八層地獄之因,新北石門金剛宮表示,時代混亂,善惡一念無所依從,藉由建造一座地獄,讓信眾走在地獄,穿過感應器同時,啟動燈光與電動的動態效果,地獄場景示現,形成一種視覺教化。

台南麻豆代天府則早在多年前就已建造十八層地獄的景點,除了遊樂觀光外,更多是為寄寓警世勸世一種教具,在陰森有點潮溼的地獄環境下,一幕幕閻王審判,電動與燈光設計,再加上舊式台語電影片的配音,彷彿看過一則則台灣社會新聞。而地獄的罪行規則與其他地方或有落差,實據當時生活的社會環境,譬如第四殿中寫到:「欺騙婦孺用非法『仙人跳』之手段,取人金錢,害人家破人亡者,應受『石錐穿心』之刑罰。」又如第八殿中寫到:「詐財倒會,害人跳水懸樑自殺者,應受『剖肚抽腸』之刑罰。」提及的仙人跳、倒會、詐財等罪行詞彙,對照當時的社會環境及法律規範,成為一種「道德良知的法律」。

地獄所呈現苦難萬相多「勿」的強烈感受,勿枉勿縱,所以勿為惡,所以為善,將「勿」反面來看,這些教化規訓,除了宗教引導外,大多將人倫孝悌視為基本,各個時代裡,人性道德與社會規範形就個人行事的準則,並有尊重生命的呼籲。

這樣看來,「地獄」既是嚇阻,也是鼓勵,希望能成為善人;既是懲治,也是約束,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一座牢不可破的地獄,不僅是「無法脫身之痛苦」之代名詞,更重要的是,反思在可做與不可做的取決,並掙扎在判別當中的是非對錯。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 會寫幾個字,並且認為所謂的「編輯撰述魂」就是:我多想大聲、用力地告訴你,這個世界因為有了這些人事物,總算有些特別,有些,不一樣了!
本名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本文出自

蒙古鹿石

【本期封面】攝影/Julien Faure
數千年以來,日月星辰流轉無數,一塊塊鹿石卻仍佇立在大地間,守護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民族。鹿石放置於墳墓四周,中段刻以躍向天空的鹿,像是帶領亡者靈魂前往來世。廣袤的蒙古草原已發現上千座鹿石,儘管不同鹿石相隔百里,卻有同樣的圖騰,顯示成熟的泛靈信仰與社會的高度組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