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做起 海洋教育一起來!

玩沙、賞海景,是許多人的海洋初體驗。但作為海洋國家子民,大步往前,從教育著手,全面地認識海洋,才是根本之道。

有著巨型鸚鵡螺溜滑梯的基隆潮境公園,吸引親子同遊。(攝影/黃世澤)
有著巨型鸚鵡螺溜滑梯的基隆潮境公園,吸引親子同遊。(攝影/黃世澤)

如流動的銀河,當數以千計的小小銀鱗鯧在人造光源的照耀下,反射出夢幻般的光芒時,站在巨型水族箱前的遊客,莫不發出一陣陣驚嘆。當海葵魚、裂唇魚、豆娘魚、灰貂鯊等四處穿梭,與拖著長長尾巴的魟魚一同優游時,許多人的手機快門,更是一刻也沒停過。

這裡是台灣北部的某一水族館。受疫情影響,雖說遊客至少掉了九成,但肯在假日花錢買票進場的民眾,還是大有人在。只是在半年前,該館在開幕之初,就因魟魚受傷、水母觸手打結、企鵝頻撞玻璃,以及海豹活動空間過小等問題,受到不少人質疑:這樣的空間,真的有寓教於樂的效果嗎?還是對於第一次接觸到海洋生物的小朋友來說,從此他們心目中的海洋,就只是那一方藏身於水泥建築內的水族箱?

事實上,除了世界各地的海洋娛樂機構如海洋世界等都有過相同的爭議外,即使是向來最傳統的海洋教育機構身上,也不乏有類似的狀況;二○一四年間,位在屏東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有高達七尾的鯨鯊因不適應人工環境而接連死亡,所謂海洋博物館的存在,是否為海洋教育必要之惡的說法,引發空前的激辯。

狹仄的水族箱限縮海豹活動空間,致使牠們行為異常,不斷重複特定動作。水族館能否達到「教育」目的?值得深思。

贊成的人說,一般人即使會潛水或游泳,也不見得有機會「一站購足」,能一次就看到那麼多的海洋生物;反對的人則表示,館方除了對動物的引進來源不夠透明外,海洋生物也有動物權,強迫牠們離開原生地,生活在人工的環境裡,本身就不人道。

但一如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陳素芬所說,博物館的設立,本在於提高其研究、保育與教育功能,「所以這些爭議,多半是管理上的問題,博物館的存在,還是有其價值。」陳素芬說。

只是台灣作為一個海洋國家,擁抱、認識大海,是再天經地義的事嗎,特別是如果我們親近大海的管道,只淪為以管窺天般的水族箱,那樣的方式,是不是反而只會讓我們與海洋的距離更遠,誤解更大?

如果水族館是必要之惡,善待「犧牲自我成就人類」的海洋生物,是唯一的救贖。

「歸根究底,這都是台灣缺乏真正的海洋教育所致。」台灣海洋教育推廣協會祕書長郭兆偉,曾沿著海岸徒步環島高達六次。他表示,在他無數次的推廣經驗裡,常發現很多人小至對於餐桌上海鮮料理的名字,大至對潮間帶、近海與海底有什麼差異?又環繞島嶼的洋流有哪些等等問題,「大家不知道就算了,但如果還反過來問我,知道這些跟自己有什麼關係時,那就太誇張了。」郭兆偉感嘆,這也難怪台灣海廢問題嚴重,因為民眾極少接觸真實的海洋,對它就沒有情感,沒有情感,自然,也就不會覺得有保護它的必要了。

教育,反轉的關鍵

「所以台灣如果想坐大,只有透過喚醒血液中海洋DNA的作法,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海洋國家。」郭兆偉說。

但早在他與夥伴於二○○八年成立推廣協會以前,類似的團體在民間,只有以保護鯨豚為主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行動較積極;在學校方面,則不管是號稱海運業的三大搖籃:台灣海洋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現稱高雄科技大學)及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前身為中國海專),或包括鹿港高中水產養殖科在內的九所高中職,它們雖然作育無數專業人才,讓台灣的航運業與遠洋漁業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對於改變一般民眾與海洋的關係,卻鮮少有任何幫助。

最後,連同一般的國高中小學,長期以來,也以國數理化等考試科目為主,海洋教育不只破碎,也淪為比配角更不如的龍套。

宜蘭縣岳明國小的帆船運動,是該校教育亮點。(圖片/岳明國小)。

一個重大的轉折,來自於十二年國教的108課綱頒布後,國中小學的教育方針,從過去九年一貫國民教育的訓練基本能力,變為厚植人文素養;此外當「海洋立國」終於從口號變成政策時,「海洋教育」也從環境教育中獨立出來,成為學校選擇自身的特色教學時,一個全新的選項。

冬日的台南,難得寒風簌簌。來到這個全台首創「海洋教育輔導團」創始國小台南市西門國小時,教師邱馨慧先是解釋國民教育輔導團,是教育部行之有年的教學設計,作法是從各校裡找出對特定科目有熱忱的老師,大家一起研發教材,形成模組後,再提供給其他老師當參考。

「但在過去,各縣市都只有國文、數學、英文教育輔導團等,就是沒有海洋教育,西門國小會籌組海洋教育輔導團,全因為前校長莊崑謨的關係。」邱馨慧說,二○○七年時,當西門國小收到一批其他人不要的OP帆船時,考量校址就在舊日的台江內海上,附近的鹽水溪、漁光島與安平港,構成一個個平靜的水域和水道,怎麼說,都適合用來推廣獨木舟、OP帆船與SUP立槳等運動。

「再加上學校所在的安平是個歷史老城區,少子化嚴重,在這裡,連區公所的護理師都要上街宣導,鼓勵生育;所以如果學校沒辦出特色來,就可能會被裁併掉。」邱馨慧笑說。

於是在莊崑謨和當時還是主任的邱馨慧,以及已退休教師周宗明的帶領下,西門國小的小朋友,個個都有機會划船;為了深化他們對航行的認識,「划船之外,了解河川和海洋的上下游關係、潮汐的起落、湧浪的流向,都是深化的知識,教學的重點之一。」

以海洋與古蹟雙軸發展的台南市西門國小,獨木舟也富盛名。(圖片/西門國小)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本文出自

蘭花

【本期封面】攝影/林建融
台灣是蘭花王國。這話多數台灣人耳熟能詳,然而王國臣民與蘭花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親近,拆解的花朵,給了觀者截然不同的新角度凝視這個享有盛名的物種。回到一般人生活中,剝除蘭花長久以來錢與權的表徵後,我們須與這美麗多樣的物種建立更深的日常關係,進而從蘭花產業文化,走向蘭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