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有多暗

思維缺乏詩意和哲學品質的現下科學,雖說漸臨蹙境,但困於制式化的科研體系,一時間恐還難有改變,而執念過去看似成功經驗的致用運作,在趨利求功的人性本質推波助瀾之下,將繼續帶領我們,走向不可知的未來。

年以來,科學上有一個叫「暗物質」的名辭,被討論得沸沸揚揚,許多大型研究以尋找暗物質為目標,也有一些研究計畫聲稱找到了可能的暗物質,其實談論暗物質有點像談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人都在談論,卻沒有多少人真正確知是什麼。

說起暗物質,這個名詞的內容其來有自,現在討論宇宙物質源起的理論,主流的看法多接受所謂的「大爆炸理論」,「大爆炸理論」說宇宙開始於一個高能量高溫度的原點,爾後溫度能量降低,漸漸形成我們現今的世界,這個「大爆炸理論」當然是大膽的假設,以宇宙浩瀚之大,人類探索能力相對之小,如何求證,其困難不問可知,而「暗物質」正是解決其中困境的一個未知答案。

近代科學朝向如此一個直究宇宙源起的思維,當然是其來有自,一般科學史研究都同意,萌起於歐洲的近代科學,上承的是兩千年前希臘的那個自然宇宙哲思,在希臘的自然宇宙哲思中,便有尋找宇宙最基本結構物「原子」的傳統,而在希臘文中的「原子」那個字,就是物質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結構物。如果回顧近代科學三百多年的歷史,朝向追尋物質最小結構物的所謂「化約論」,也就是朝向愈來愈小尺度的探索,一直是主流的趨向,物理學的找尋最小粒子如是,生命科學的基因決定論亦如是。

當然探詢宇宙源起的「大爆炸理論」,則是向著另外一個極大尺度的探索,表面上看似乎是相反的方向,其實追究根本,其精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探究宇宙最極端的領域,得知最後的真理,這個背後也有一個近代科學所承傳的文化因素。

許多討論近代科學萌起的歷史,都談到所謂「科學」與「宗教」的對立衝突,其實「近代科學」與「基督宗教」有的是「千絲萬縷」的「依違相生」關係,一般泛論的所謂「理性科學」取代了「迷信宗教」,如不說是誤謬認知,至少是過於簡化其事了。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本文出自

蘭花

【本期封面】攝影/林建融
台灣是蘭花王國。這話多數台灣人耳熟能詳,然而王國臣民與蘭花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親近,拆解的花朵,給了觀者截然不同的新角度凝視這個享有盛名的物種。回到一般人生活中,剝除蘭花長久以來錢與權的表徵後,我們須與這美麗多樣的物種建立更深的日常關係,進而從蘭花產業文化,走向蘭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