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時故鄉潮州 就像一座島嶼

南方小鎮潮州,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阮慶岳的故鄉。離家多年後重返,物換星移中交織的時空與記憶,化為一篇最不一樣的遊記。

南方小鎮屏東潮州,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阮慶岳的故鄉。(攝影/安培淂)
南方小鎮屏東潮州,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阮慶岳的故鄉。(攝影/安培淂)

十歲和家人搬離屏東潮州,再回去竟是大學畢業在台南砲校受訓的時候。從那之後到現在四十年,陸續又去了幾次,每次到達小鎮,都有渡水去返到一座島嶼的感受。

第一次返鄉是部隊循例放風的週日,我沒有興致與他人同去享樂放鬆,忽然興起何不回去看看童年家鄉的奇異念頭。我搭著發出喀隆喀隆聲響的緩慢火車,看著窗外顯得熟悉又陌生的水稻田、山丘與農舍,幼年居住在小鎮的記憶,開始斷續零星在腦中流轉浮現,身體也升起一種莫名的緊張感覺,彷彿自己正搭乘著一葉小舟,獨自水浪航行前去什麼陌生的所在。

母校光華國小、母親參拜的三山國王廟,還有已然消逝的父親曾任職的瘧疾研究所等,是童年時期的阮慶岳(前排左二)與家人最常活動的範圍。(圖片/阮慶岳)

我還記得當時走出車站的忐忑心情,一方面要逐一去對照童年印象的點滴,害怕記憶一切全是虛幻的膽怯不安,又有會被陌生路人忽然辨識出來,不知如何應答的莫名焦慮,才剛起步就已是情緒交錯。但日後幾次再返的事實證明,因為離鄉過早的緣故,我並沒有遇到任何相識的人,然而這樣的不安感覺,卻也不曾一刻鬆弛下來。

我幼年的活動範圍不大,就是在我就讀的光華國小、父親上班的瘧疾研究所、潮州火車站,以及母親會去的三山國王廟之間穿梭著,這個現在走起來小小一圈的範圍,就是我那時探索世界的寬廣盡頭。我偶爾會結伴跨出去外面的稻田與小溪玩耍,或在瀰漫著香甜氣味的收割季節,歡欣看著小火車在黃昏的餘暉下,運走滿載的甘蔗與工人,以及在家裡樓梯的轉角平台(我記得那寬大的樓梯與平台,全是用細緻的洗石子做成的,當我把身體與臉面貼靠上去,那冰涼冷沁的感覺,依舊是貼膚地清晰如昨),一人專注眺看遠處會不時出現的短胖飛機,不斷從尾端像雞蛋一樣、優美地誕生飄落下一顆顆的白色降落傘。

依舊熱鬧的中山路上,老房子與新建築交錯。(攝影/劉子正)

最是繁華中山路

車站出來的三角公園,是我幼稚園第一次遠足的終點。我前一夜便催促母親準備好遠足的吃喝飲食,隔日在老師帶領下,一起牽手走向三角公園,我滿懷著興奮與榮光的心情,覺得自己像是一個遊街的英雄。現在再回看依舊存在的三角公園,自然會為它的如此窄小與侷促,以及被新闢的馬路環圍壓迫,感覺到一絲感傷難受,但是幸好那棵茂盛的老榕樹,以及總是坐有閒談家常的老人家涼亭,依舊矗立也安然如舊,稍稍安撫了我的失望感受。

從那裡轉進來,就是當時最繁華的中山路,也是各種店家與菜市場雲集所在。我時而會讓裹著小腳的祖母,搭扶肩膀一起上街買些零食小物,兩人穿行在有著優雅騎樓的街面,她用僅會說的福州話吃力溝通,我記得那些物品的豐盛美麗,與濃濃潮溼的某種氣味繚繞。中山路也是慶典遊行的必經要道,父親會在元宵節的夜晚,拜託熟識商家讓我們擠入窄小閣樓的木柵欄窗口,看著遊行的燈飾火炬一一走過,興奮快樂難以言語的心情,至今依舊不能忘記。

離三山國王廟不遠的林耀輝草茶,是阮慶岳的童年滋味。(攝影/梁偉樂)

現在的中山路已經拓寬起來,兩旁蓋起許多現代的屋宇,店家也幾乎都全然改換,而當年依靠巷弄而生、母親日日會去買菜的菜市場,現在坐落成兩層樓房的僵硬模樣,最叫我心生失望。尤其,我還記得週末假日的市場,會有山林遠處的原住民,攜來各樣奇異有趣的物件與獵物,有些人甚至入夜會醉倒路邊,隔日又忽然消失離去。如今這些當然早已不可見,反而是已在市場經營百年的「義發原住民服飾」,店裡滿布著以排灣族圖飾為主的各樣產品,是前身原本販賣平地布匹給原住民的「義發布莊」,近年因為部落族人重新珍惜認知自己的織品文化,反而轉變成為部落年輕人尋根採買原住民服飾時的熱門停駐點,見證時代價值與面貌的某種轉變。

再往前一些,就是相對細小橫陳的南進路,那時我們住在這一頭二層樓日式現代建築的宿舍裡,路的另一頭就是我就讀的光華國小,日日上下學都是走在有小溪相畔的南進路,現在小溪當然已經覆蓋成寬敞的柏油馬路,南進路也變成為通達鄰村的重要往來通道。

位在建基路上的永昌藤具店,是該路上僅存的藤具店。具職人精神的負責人賴騰芳,製作藤具逾一甲子。(攝影/劉子正)

我幼時居住的九戶人家宿舍樓房,服役受訓回去還有見到,那時雖詫異尺度不如記憶中宏大巍峨,但能見到童年生活的空間點滴,還是心懷激動感念,之後再去就不復見到這座美麗洗石子建物的存在了。這樣對於一些老舊屋子的懷念,還有從居家宿舍轉到建基路、在斜對角的一座傳統民居,那是我小學時客家同學的家,我隨著他幾次穿入極其深遠狹長的磚造長屋,詫異這樣幾進幾度明暗的家屋,與一個完整家族居住其中的神奇奧妙,現在也完全不見蹤影,應該同樣是在開路建設中,悄悄無聲拆除去了。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文出自

蘭花

【本期封面】攝影/林建融
台灣是蘭花王國。這話多數台灣人耳熟能詳,然而王國臣民與蘭花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親近,拆解的花朵,給了觀者截然不同的新角度凝視這個享有盛名的物種。回到一般人生活中,剝除蘭花長久以來錢與權的表徵後,我們須與這美麗多樣的物種建立更深的日常關係,進而從蘭花產業文化,走向蘭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