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 去群山的國度騎單車

在山野單車旅行快二十年,王洪川二○一一年終於親臨阿爾卑斯山脈現場。人性完善的交通設計讓他得以自在騎乘,即便崇山峻嶺也不成問題。

在山野單車越野旅行快二十年,二○一一年終於親臨阿爾卑斯山脈現場。(攝影/王洪川)
在山野單車越野旅行快二十年,二○一一年終於親臨阿爾卑斯山脈現場。(攝影/王洪川)

車愈來愈多,甚至都停了下來。今晨從北義的邊境小鎮Varzo出發,過了邊境,進入瑞士,大概還要騎二十公里才會到達海拔二千公尺的Simplon Pass,也是此公路的最高點。

在停下來的車陣中,我再往前靠近一點,原來前面正在道路施工,車道縮減一半;一半持續施工,一半車道讓車子持續行進,只是每隔一段時間放行對向車輛,反向車子則等候著,大家都沉穩等候著。現場並沒有任何人員在指揮車流,完全只靠著指示燈。

因為上個月的大雨,這段山區部分土石崩塌,主要公路外有些單車、健行路徑也崩塌了,遇上這些路段,我還是必須騎回主要公路上,但沒想到公路仍有些部分毀損。

我騎到車陣的最前頭,因為擔心一放行後,單車的速度會趕不及對向車流進來。結果在閃燈號誌上看到一個有單車圖像的按鈕,以過去在瑞士騎單車的經驗,毫不猶豫地按了下去,等放行後,我先讓車陣的汽車前行到差不多時才開始踩踏前行。因為緩上坡,所以我還是很用力踩著,就一直踩著踩著,心裡還是有點擔心對向車流進來,但沒有在台灣騎車過隧道時的緊張,就這樣過了還在等待中的對向車陣。

再次看到這個有自行車圖像的按鈕,那種放鬆的表情,真的只有騎單車的人才懂的。

這次從義大利米蘭騎去瑞士的這條路線是瑞士好友Pascale(中文名:鐵雲)建議給我的路線,一方面是九年前我們曾騎到阿爾卑斯山脈的北面城市Brig,然後人和單車一起搭火車進入隧道穿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到北義。短暫經過義大利再到達「義大利語區」的瑞士東南一隅。

瑞士六次單車旅行路線圖,顯示十多年來的深度行旅。

在認識鐵雲之前,我對瑞士這個國家的知識可能跟大部分的觀光客都差不多,大概多了「艾格北壁」與馬特洪兩座山名,和瑞士品牌的戶外產品罷了。十三年前鐵雲回瑞士家鄉前的邀約且特別聲明:「來騎腳踏車喔。」

鐵雲日內瓦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曾到中國繼續學習中文,最後選擇在台灣學習中醫。她每天去學校,甚至到台灣各地,倚靠的就是一輛前面有菜籃十五公斤重的自行車。

由於鐵雲租住的地方離我的工作室只隔兩條巷子,所以她常騎單車經過我們的工作室。但大部分時間我是不在的,直到有一次櫥窗燈亮著,她才敲門走進來。「台灣山很漂亮。」她跟我們說著她跟學校登山社剛從「南一段」下來。

我們在時,她自己會看著地圖,然後問我們哪裡有趣?因為在台灣若要爬高山,登山口不是在林道深處,就是沒有任何公共交通到達,必須自己開車前往,於是我建議她可以騎單車去一些我覺得有趣的路徑、地點。但那時,她只有那輛十五公斤掛著菜籃的單車,「它很好騎的。」她說。

每趟回來之後她總是會分享她騎去哪?途中發生了什麼?慢慢的每次聚會,我們一定是到餐廳請她吃飯,鐵雲則是招待我們到她租住處用餐,且她一定會料理一大碗沙拉,耶誕節前一定邀我們去她那手作餅乾。

想想來自基本薪資是台灣三倍多的國家,為何生活如此簡樸?直到鐵雲課業完成差不多的那一年夏天,想回去瑞士,也邀我要不要去瑞士?那年夏天我就找了幾位同樣認識鐵雲的朋友,帶著單車,也有在當地租的,就這麼飛到蘇黎世了。

單車上載滿三天兩夜所需裝備。

初次的蘇黎世

在出發前看了航班資料:到達蘇黎世已是晚上七點多,但因為夏天,天暗得晚,從機場騎去蘇黎世市區的青年旅館在天黑前是可以到達。之前和鐵雲是如此計畫的。

不料,在維也納轉機時,航班耽誤了一個小時,到達蘇黎世出關領取行李也沒什麼耽誤,但因為在出境大廳開始組裝車子時,來往的遊客一直問著我們:「從哪裡來?」再加上夥伴們很多都是第一次的經驗,且等一下是從機場直接騎車出去。待一切安頓好後,天早已黑了。

我總是愛在這世界被喚醒之前到處遛達。不論哪個國家、哪個地域,這時刻聲音和空氣很清楚的完美融合在一起;你呼吸時同時也聆聽了,你聽了也呼吸了,很意識也很無意識緩緩地運作著……,直到人類所發出的第一道聲響。

一個人在山裡徒步時,或自己騎著單車在鮮少人跡的路徑上,都有著這樣的聲音與空氣,這也許是我喜歡往山裡去的原因吧?

蘇黎世的清晨,寫實又攙有抽象意象的百萬人口城市。所有人都是第一次來瑞士,雖然在台灣都有些戶外經歷,鐵雲還是安排了一趟比較是當地人常騎行且較平緩的鄉間路徑到達伯恩,然後安排火車回到蘇黎世。

鐵雲拿出她特有的沙拉大餐招待大家。

因為大家都是是初次來到這裡,鐵雲於是安排她七十四歲的母親為我們做了一次古城區的徒步導覽,下午七十二歲的爸爸則騎著自行車帶我們環蘇黎世湖半圈,沿途告訴我們他十二歲時和好朋友一起騎單車環瑞士一周的故事。一整天的移動、觀看,除了知道馬克思曾經租住的公寓外,也大概知道費德勒的家一看出去就是蘇黎世湖……,當然這只是瑞士的極其小部分,也認識了這個以「徒步」為名的國家與人民。

那一晚剛好是瑞士的國慶日,鐵雲則招待大家到爸爸公寓住所的庭園一起用餐。我們也到超市買了些飲料和麵包,鐵雲再次拿出她精心準備的沙拉大餐。晚餐後段,日內瓦交響樂團退休的爸爸則拉起小提琴〈月亮代表我的心〉,歡迎鐵雲在台灣的朋友們,也為晚餐做了難忘的謝幕。

圖像闡述一切的世界

一早我們從古城區出發,沿著蘇黎世湖西南岸往南方騎去。一個大城市的早晨是可以這麼的寧靜;一切還在睡夢中,見到的移動工具也是自行車,城市緩緩流動;寧靜移動而有著自由感。

離開城區騎至城市的邊緣,在一岔路口告示牌前鐵雲停下來。

即使在森林裡也有很清楚的單車道標示。

這告示牌內容有一地圖,告訴我們此刻在哪裡?且標示了單車、直排輪等路徑,然後鐵雲告訴大家:「我們今天要走的路徑是9號路線。」

這一路我們就依9號的指示牌前進,有時鄉間,有時穿越樹林,有時沿著溪旁,需變換路線時,鐵雲會在岔路口的指示牌前等候大家,然後再跟大家說我們接下來換幾號路線;這個系統對於完全不懂德語的我們,的確是個簡單又聰明的方式;完全的圖像式,不只知道自己在哪,也可以知道要前往的地方能選擇哪條單車道。當我們開始混亂自己的方向時,總會出現這個告示牌解決了你的困惑。

樹林裡的路徑也是地方的單車道,禁止機動車輛進入或是需放慢車速。

在瑞士有二十六個州,每個州都有設立它主要的單車道來連結其他州的單車道,若要到鄉間也利用了既有的道路,立個單車圖案的標誌,讓所有人知道有單車使用者或直排輪……等。一路下來,我們循著這些圖案,很清楚又很安全且一路有很舒服的景色到達我們要住的第一晚農莊草床,這對我們又是另一個大驚奇了。只一天單車騎乘的距離,我們就從大城市建築景象到達一個完全湖光山色的農家生活。

因為最後一天我們會回到蘇黎世,所以這趟單車旅程的住宿,除了第一天及最後一天都是在同樣的青年旅館,其它天就選擇露營和這裡獨有的農莊穀倉。

這是鐵雲特別為我們安排的住宿,在來之前只知道童年時的卡通《小天使》主角小蓮住在爺爺穀倉的閣樓上,將牧草整理成堆鋪上床單成為她的床。現在我們真實躺著享受童年卡通的情境。

還未甦醒的草床一夜,臉上還沾著牧草味。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台灣,台中出生。山,就像家一樣。18歲夏天,第一次山的驚異之旅,從此山的一切就無法離開我的靈魂。2001年開始探索世界。堅持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過著簡單生活,簡單移動的信仰,沙漠、高原、草原、雪原都有他的足跡。相信荒原的生靈,相信簡樸的幸福,相信文字的感然力,相信知識的力量,相信探險的創造。為了讓總總相信成為真實,於是用生命讓他踏實成真。
本文出自

行經高原

【本期封面】攝影/王志宏
海拔四千三百公尺的那索尼村新建的達吶阿尼寺,是青藏高原中部重要的藏傳佛教寺廟,在面積約台灣六倍大的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寺廟(貢巴)傳統上扮演著教育、政治、醫療與文化等功能,也被當地人視為聖地般的存在。位處高寒且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人民生活貧困,缺醫少藥,健康堪虞。中華藏友會的醫援藏區項目持續進行中,改善了牧民原有的困境,也是作者三十年來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