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了,歲月不貸人!

古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凡事都應有好的開始,一開始規畫好想達成的願望,按部就班,全力以赴;一個人想要擁有成功的一生,就要勤勞工作的打算,只要踏實勤勞不懈,老天一定不會虧待人,你將擁有豐厚無悔的一生。

一、問何人會解連環

宋代著名的詞人辛棄疾以〈漢宮春‧立春日〉為題,寫下心中的感懷,也寫下立春日的民間習俗。
他的詞是這樣寫的: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把辛棄疾的詞,翻成白話文,是這樣說的:

從美人裝飾在髮髻上的裊裊春幡,知道春天已經回來了。雖然春天已經回來,但仍然時有風雨送寒,好像冬天餘寒猶在。燕子尚未北歸,料想今夜應當會夢回西園吧。現在愁緒已經滿懷了,哪有心情去置辦什麼黃柑臘酒、互送那些一盤盤的春餅生菜?

東風從立春日開始,就忙著裝飾人間的花柳,又會忙裡偷閒到鏡子裡,悄悄地偷走人們的歲月,換走人家的青春容顏。愁緒一環扣著一環,節節相連不斷,什麼人能夠解去千愁萬緒的扣扣連環?現在很怕看見花開花謝,因為它會讓人知道:轉眼季節又要變換。剛剛才來的塞北飛雁,又開始準備北飛了,可能會比我先回去那遙遠的北方。

這闕詞既寫春景,又寫春意,在惜春、戀春、怨春的同時,暢訴心中的鬱悶和對朝廷苟安的不滿,感嘆歲月如矢,帶走了青春年華,留下白髮衰顏,他怕見到花開花落,就像怕見到鏡子裡自己的容顏漸衰,世局動盪,人民不安,愁緒不斷頻添,百感交集難言,於是寄情於筆墨,書寫詞於紙,想必詞成後,他會置筆仰天長嘆。

二、歲月無情不貸人

二百五十餘年過去了,明朝的于謙也寫了一首〈立春日感懷〉的詩:

年去年來白髮新,匆匆馬上又逢春。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

白話文是這樣說的:

一年接著一年返復去來,在匆匆戎馬的生涯裡,一個嶄新的春天不知不覺又來臨了。為什麼我要長期駐守在關山萬里的邊塞呢?不就是為了保家衛國。邊城古樹牆瓦,寒星冷月,歲月流轉無情,總是不願意借貸給世人,晝夜無常,催促世人一年一年的老去。我心裡念念不忘的還是精忠報國,善盡保家衛國的責任。可是,只要想起家中年邁的雙親,便禁不住熱淚盈眶。

在「立春日」的這一天,我孤獨的思鄉情懷,激動得難以排遣,只好湊個五辛盤,聊以應對立春的節景吧!

于謙是明朝人,文才武略兼備,作此詩當時,正鎮守前線的邊關,面對敵人的虎視眈眈,他天天整戈待旦,不敢有絲毫鬆懈。冷冽的北風漸息,代表希望的春天又來了 ,但何時能夠息兵歸鄉?在他看來,這一天應該是遙遙無期了。盡忠報國,是一種使命,也是一寸丹心,可是,就像長久離鄉背景的遊子,每逢佳節倍思親,「立春日」難免牽動他的思鄉之情,想起兩鬢如霜的雙親,想起故友親人,澎湃的激情,逼出了兩行清淚。戍疆是軍人的重責,也是武將的使命,自古忠孝難兩全,雖然無奈,但也無悔。這首詩就是于謙孤寂心聲的絕唱。

三、惆悵兮而私自憐

「立春」代表舊的一年已成過去,新的一年正式開始,一闕詞,一首詩,寫的都是對「立春」的感懷,一個是宋朝人,一個是明朝人,時間相差二百五十餘年,年代不同,景物不一,但「立春日」的非凡意義是一樣的。所以,這一天他們各抒己懷,寫下了心中的落寞與寂寥,那是一種《楚辭·九辯》中所說的「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的情懷,一種千愁萬緒無人可以訴說的哀憐之情,在這一天,他們的愁緒終於如潰堤似地發洩出來了。「立春」,一年伊始,綠芽嫩葉,帶來春的訊息與新的希望,對傳統華人來說,都意義非凡。

「民以食為天」,農業時代的老百姓所求不多,但求溫飽。荀子曾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榖不絕,而百姓有餘時也。」意思是說:春天耕耘,夏天滋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依照四時的節令勤勞耕作,老百姓就可以衣食無憂,安心去做其餘他想做的事情了。天時的變換、生態的往復、自然的循環,天地萬物的生生不息,天理昭昭,地律有感,誰敢不愛地?誰敢不敬天?

一年二十四節氣,「立春」首當其衝。《歲時風土記》記載:「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可見昔時每逢「立春日」,家家戶戶剪雕彩綢為花、蝶、燕等花鳥魚蟲形狀,插於婦女之鬢,或點綴在花枝樹下,以顯繽紛,以示善悅。所以辛棄疾才會說「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這種剪彩春幡的風氣,宋朝民間尤盛,明代猶存。熬過寒冬,迎來春天,古人當然要歡天喜地的慶祝一番。

四、一年之計在於春

「立春日」古人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備妥黃柑臘酒,青韭辛盤,用以迎春。《四時寶鑒》就有「立春日,唐人作春餅生菜,號春盤。」所謂春盤,又叫五辛盤,用葱、蒜、韭、蓼蒿、芥等五種辛菜,和而食之,取辛的諧音,用新表辛,代表迎新之意。這就是辛棄疾之所以有「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而于謙則有「漫把金盤簇五辛」的詩句。可見立春的習俗源遠流長,可惜今人已不傳了。

古人重視「立春」,具有象徵性和實質性的意義。《群芳譜》云:「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也就是說,從這天開始,「陽和起蟄,品物皆春起。」天氣開始變暖,蟄伏避冬的生物,開始甦醒萌動了,一片回春大地,欣欣向榮的景象,充滿生機與希望。

古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凡事都應該要有好的開始,一天好的開始就是早晨,早起計畫好一天的工作,然後用心做好它,就能過好充實的一天;一年好的開始是春天,利用春暖花開的季節,規畫好一整年想達成的願望,按部就班,全力以赴,便會有豐收的一年;一個人想要擁有成功的一生,就要勤勞工作的打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勤能補拙,再笨拙的人,只要踏踏實實,勤勞不懈,老天一定不會虧待人,你將擁有豐厚無悔的一生。

五、不驚新歲換舊顏

宋代文豪蘇東波也有一首〈立春日小集呈李端叔〉五言詩,我們擷取開始的幾句:

白髮已十載,青春無一堪。
不驚新歲換,聊與故人談。
牛健民聲喜,鴉嬌雪意酣。
霏微不到地,和暖要宜蠶。

詩的起手式,先說自己的頭髮早在十年前就已蒼白如霜,當年的豪情壯志,離他愈來愈遠,現在已是老邁不堪了。

緊接著說「立春」來了,新年又換舊歲,但他不再因此驚怕,因為他老得已經不在意了,他在意的是能否藉此機會和老朋友敘敘舊,聊聊天。

他也應景地談了「立春」的年俗,希望新春伊始,耕牛能夠健康強壯地犁田耕地,而百姓也應依季節時令勤勞耕作,只要風調雨順,將來就能穫得應有的豐收。春季已經開始了,鴉雀又飛上枝頭鳴叫,嬌聲顯得那樣悅耳動人。融雪正酣,霏微細霰,在滴落大地之前,早就已被融化無蹤了。天氣開始暖和,正是適宜養蠶的好時機。

蘇東坡是文豪,也是官員。官員就必須關心民間疾苦,一年之計在於春啊,春天來到了,官員怎能不為百姓說點話、做點事,真心祝禱一番呢?

六、大哉教育的省思

二○二○年新冠疫情頻傳,原本忙碌走動的世間,忽然詭譎地停滯下來了,封國的封國,封城的封城,封鄉的封鄉,無數生靈為它塗炭。人人自危,惶恐難安,平常不起眼的口罩,一罩難求,頓成稀貨,一「罩」天下,天下為一「罩」,人人保持疏離,一罩無情,更顯冷漠。

世局動盪,種族仇恨,衝突對立,經濟對抗,大國合縱,小國連橫,各成集團,加劇國際情形的緊張。氣候變遷,生態劇變,天災人禍不斷,這是非凡的一年,是愚蠢與智慧對抗的一年;是安靜卻紛亂的一年,是善與惡激烈拔河的一年,也是「大哉教育」的一年,深盼二○二一年伊始,人類能夠省悟覺醒,能夠知錯能改,能夠用善行護生愛生,用同理心感受動物的悲苦;用感恩心感謝自然的賜與,用人性與人道關懷貧窮國家與弱勢群族,多吃素,少吃葷,節能減碳,還天空以清澈,還地球以乾淨。

動盪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口欲;災難不可怕,可怕的是愚蠢;疏離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情。地球被汙染了,沒有哪一個人是局外人;地球崩解了,沒有哪一個人能生存。地球是天地萬物的家,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地球的枯榮存滅,大家都有責任。寒冬終將過去,春天終於來臨,新年迎春,就以證嚴上人的「大哉教育益群生,行善人間致祥和」,與大家共勉!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蘭花

【本期封面】攝影/林建融
台灣是蘭花王國。這話多數台灣人耳熟能詳,然而王國臣民與蘭花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親近,拆解的花朵,給了觀者截然不同的新角度凝視這個享有盛名的物種。回到一般人生活中,剝除蘭花長久以來錢與權的表徵後,我們須與這美麗多樣的物種建立更深的日常關係,進而從蘭花產業文化,走向蘭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