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一念開始布施
印度詩人泰戈爾,在《採果集》裡,用敘述詩的方式,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舍衛城饑荒嚴重,釋迦牟尼問他的信徒:「你們中間有誰願意承擔賑濟饑民的責任?」
銀行家拉特那爾,垂著頭首先答道:「賑濟饑民所需的費用,我傾家蕩產也遠遠不夠。」
國王的軍隊司令詹森說:「我願意為國家流血犧牲,但我家的糧食也還不夠吃。」
擁有廣大良田的達馬帕爾長嘆一聲說:「旱魃已經把我的田地給吮乾了。我還不知道怎麼向國王繳納田賦啊!」
他們每個人都是佛陀的弟子,也都是社會的精英,擁有財富和權力遠遠大於一般人,但談到布施賑災,卻都面有難色,用種種推拖之詞大吐苦水。
反而托缽僧的女兒蘇普里雅,這個時候勇敢地站了起來。她先向大家鞠躬行禮,然後柔軟溫順地說:「我願意賑濟饑民。」
「啊!」大家驚訝叫起來說:「妳能怎麼實現妳的誓言呢?」
蘇普里雅回答說:「同你們相比,我是最窮的,但那也正是我的力量所在。我深信我的金庫和糧食,就在你們每個人的家裡。」
故事寫到這裡為止就沒有下文了,以後發生什麼事,各憑想像,慈悲心不同,最後的結局也就不一樣。
托缽僧的女兒沒能力,但有願力。願力能否實現,就在當時在座的銀行家、官宦之家、大地主與社會大眾是否願意付出有愛的棉薄之力。
二、匯聚眾人心願
粒米成籮,滴水成河。一座大山是由一粒粒沙石的累積,萬里長城是從一塊塊磚頭的堆砌。只要有愛有願,熱忱真心,眾志可以成城,愚公可以移山,沒有什麼事辦不成。
當年證嚴上人要在交通不便、人稱後山的花蓮蓋醫院,不少人質疑可能性與可行性。
當時有人問上人:「蓋醫院要籌募多少經費才夠?」
上人說:「估計大概要八億新台幣?」
「那現在上人您籌募多少了?」
「只有大約三千萬新台幣。」上人回答。
「只有這麼點錢,和八億相差那麼多,醫院蓋得起來嗎?」眾人難免心懷疑慮。
上人說:「有願就有力,只要大家願意付出,貢獻點滴愛心,就可以匯聚成巨大力量,醫院就可以蓋得起來。大江大海不就是眾溪滴水匯注而成的嗎?」
果不其然,在眾人點滴的捐助下,醫院不僅蓋起來了,而且已成為台灣東部的醫療重鎮。
又如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台灣中部發生強烈大地震,屋倒家毀,死傷相當嚴重。慈濟投入大規模賑災,除了大量緊急物資的援助,慈濟志工和醫護人員一波波用接力的方式馳援外,上人決定針對村毀屋倒的災民蓋大愛村,並援建五十一所全毀的中小學校。
那可是一筆難以估算的巨大支出,錢在哪裡?慈濟能承擔得起嗎?有人又為上人擔心了。
但上人卻非常淡定地說:「我不知錢在哪裡,但我知道愛在哪裡!」
於是上人登高一呼,慈濟委員動起來了,他們大街小巷,募心募款,社會萬眾響應,金額不分大小,賑災的心意匯成巨大力量,大愛村蓋起來了,五十一所中小學也援建完全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一一達成,見證了當時善與愛鼓動起來的動人史詩畫面。
三、種下善因得善果
哪裡有愛,哪裡就看得到布施。
雖然在佛教典籍《人有二十難》說:「富貴學道難,貧窮布施難。」這是指世俗常見的普遍現象。
其實只要「有心」,布施對貧窮的人來說,一點也不難;修行學道對家財萬貫的富貴人家,也不會是一種障礙。
佛教有一則「貧婆布施」的故事。
故事的講述方式有各種不同版本,但內容大同小異。故事是這樣說的:
佛陀的弟子迦葉尊者有一次外出托缽化緣,路上看到一位衣衫襤褸,一窮二白的貧婆,一臉愁苦的蹲在路邊。
迦葉尊者看見她,心想應該給貧婆有一個布施種福的機會。於是尊者托著缽,慢慢地走到貧婆的面前向貧婆化緣。
貧婆非常尊敬迦葉尊者,但實在窮得一無所有了,所以用一種感到抱歉和無奈的表情和語氣對迦葉尊者說:「我很想供養尊者,但我什麼都沒有……」
迦葉尊者輕柔地對她說:「有啊!妳身上至少穿有一件雖然破舊但還能蔽體的衣服啊!布施不在物資的有無貴賤,而是在於一顆樂於付出的虔誠心念。」
布施原來這麼簡單,貧婆聽了很歡喜,便毫不猶豫地從襤褸的衣角,撕下一小塊布供養迦葉尊者,並得到尊者的祝福。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非常讚嘆貧婆一念虔誠的布施,對弟子們說:「將來所有的出家弟子所穿的衣服,都必須有貧婆的一番心意。」
從此以後,每位出家人都會在衣領後縫上一塊布,稱為「印」,用來象徵布施的真義。
六度萬行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修行法門。其中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是指六種消除無明煩惱,度化天下蒼生的修行途徑。而「布施」,則是「六波羅蜜」之首,是一種樂於付出、樂於助人的涵養,也是一種無私利他的修煉。
「慈悲喜捨」是佛法裡所說的四梵行,也就是四無量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喜」給人以歡喜,「捨」肯無所求的付出。
古印度人相信「布施」是一種「種善因,得善果」的美德,一種廣結善緣「助人利己」的行為。因為幫助有需要被幫助的人,冥冥中回饋回來的是對自己的無量祝福。
佛教講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喜能讓人無憂,這些都必須從樂於布施開始。布施不僅能夠給人快樂,為人拔苦,給人歡喜,而且可以對治人類的慳貪習性,增長慈悲心,累積修行的福德資糧。
四、人人響應存下感恩
二○○八年熱帶氣旋納吉斯襲擊緬甸,以農立國的緬甸農村受到衝擊,慈濟基金會發起賑災行動,發放稻種和物資,協助他們度過難關。
災後復耕,他們播下慈濟發給的善福稻種,經過辛苦耕耘後,得到比過去更多的豐收,大家都說慈濟給的是福種,人人心存感恩。
後來他們知道慈濟基金會的創立是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始,又知道創辦人證嚴上人正在呼籲大家力行「吃飯八分飽,二分助人好」的理念,於是受惠於慈濟幫助的村民烏善丁,自發性地力行每天在煮飯之前先抓起一把米,存入米撲滿裡,累積到一定數量,拿來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貧困孤寡。
烏善丁的這一個「一把米的米撲滿」善舉,感動了左鄰右舍,一一響應效法,就這樣口耳相傳,一傳十,十傳百,一村傳一村,響應的人已超過了五萬多戶,除了施糧濟助窮人外,他們更擴大了善行,從造橋鋪路,到農業培訓,增加農民的收入,逐漸拔除貧病的問題。可見,莫以善小而不為,小錢也可行大善,烏善丁米撲滿的一把米故事就是很好的啟示。
五、互相施予的善
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物質金錢的幫助付出,法施是心靈正念的給予幫助,無畏施是給人以克服各種挫折困難的勇氣支持,讓人無所畏懼的向前行。
不論是哪一種布施,都是給人以希望。這種希望不僅止於接受被幫助的人,幫助別人的人也因此得以看見人性善的循環的希望。
布施的另一種通俗說法就是給予,一種無所求的付出。給予和付出都是彼此的收授關係。誠如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大衛.波戴尼(David Bodanis)所說的:「給予,但也讓別人有機會付出。」意思是說,你給予別人幫助的同時,也讓別人有了機會付出。
舉例來說,你給人以食物,別人有機會對你付出感恩;給人以微笑,別人有機對你付出好感;給人以擁抱,別人對你付出信任;給人以一句好話,別人對你付出善意;給人以安慰,別人對你付出友誼……。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功不唐捐」,也是泰戈爾故事詩的最美結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