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不完美性

政治制度從來沒有完美的,不管是封建帝制,或一黨專制,或多黨政治,最終都在一個人或一群絕對少數的人手上,但國家大事怎能一個人或一群少數人說了算呢?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大多數人選出來的啊!是代表多數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力啊!

們現在正處於講究民主自由的時代,選舉成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元素,凡事採用多數決,宣稱是「人民當家作主」,其實是人多勢眾的人當家作主。

民主政治沒有什麼不好,問題出在多數人選出來的人選,就是最好的領導人嗎?多數議員表決通過的議案,就是最好的議案嗎?多數國會議員通過的法案,就是最好的法案嗎?

弔詭的是,依照民主制度的理論,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決策要由國家主人制訂。但每個人對問題的了解程度不一,事關自己利益的有無與大小不同,意見難免分歧,於是只好採用「多數決」,也就是形成「少數服從多數」的默契。

但國家推行的每項政策就是要照顧好每一位人民,如果少數只能服從多數,那麼,那些少數人的權益又如何能受到保障?

何況,依多數人意見所做出來的決策,果真是最好的嗎?是最正確的嗎?如果不是,誰又能做出更好的決定呢?這就是民主制度的兩難,也是「多數決」的軟肋點與無奈。

尤其民主國家講究政黨政治,人民因為見解不同,意識形態各異,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政治法則下,正反意見的人,自然聚合成各種不同組織系統化的群體,它的名字叫政黨。

不同政治理念和主張組成的不同政黨紛紛產生,形成兩黨政治或多黨政治,為了掌控決策的領導權,透過選舉就有所謂的黨爭,沒有政黨政治,沒有黨爭,似乎就不是民主。於是人民彼此的感情就相互撕裂,黨爭的結果必然製造出仇恨值。仇恨值愈高,黨爭愈嚴厲,最後一山不容二虎,導致各種本不應該存在的歧視和敵對。這究竟是國家的幸或不幸?

政治制度從來沒有完美的,不管是封建帝制,或一黨專制,或多黨政治,最終都在一個人或一群絕對少數的人手上,但國家大事怎能一個人或一群少數人說了算呢?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大多數人選出來的啊!是代表多數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力啊!

但也有人會提出反駁說:那少數人就沒有權力了嗎?何況不完美的選舉制度,不對等的選舉資源,不對等的媒體力量,不對等的利益操控,和不對等的意識形態作祟,選賢與能早就可望而不可及了。

更有不少人選後才悚然發現,他所選的人,不是原先他所想的那樣。期待落空了,後悔已來不及了。

選舉是一種政治利益之爭,為了利益最大化,競選可以不擇手段,虛造事實,口出惡言,林林總總的蠱動煽惑,豈是謙謙君子所樂意為之。所以有志為民為國的能人,視選舉為畏途,反而野心勃勃的梟雄,樂此不疲。

競選過程是一種不問是非對錯的操作,不論選舉語言,承諾政見,激情動員,掃街拜票,網路攻防,選舉訊息鋪天蓋地,一切都是選票的算計。加上黨同伐異的政黨現實,合縱連橫的利益交換,「民主的價值」早就喪失了本質,失去了理想,不存在完美性了。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往往充滿了完美主義的理想。遺憾的是大多數人是平庸的,要由平庸的大多數推舉領導人,來決定國家的命運,理想豈能如願。

但截至目前為止,民主制度是大多數人最能接受的制度,是現代政治思潮的普世價值,儘管諤諤之士深怕民主制度易被操控而走火入魔,卻只能徒呼負負,在見解上形孤影單。

民主制度伴隨而來的是經濟市場化了,生產規模化了,消費方便化了,資訊網路化了,社會通俗化了,治國選舉化了,生活從眾化了,處世媚俗化了,利益主流化了,強權警察化了,弱者羔羊化了,在威脅利誘下,人人都成了羔羊。於是,這個世界上漸漸分成兩種人:一種是牧者,一種是被牧的羊群。牧者用權鞭驅趕著羊群,羊群順著牧者驅使的路徑前進。

英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一書中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也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正直下地獄。」

這話不僅適用十九世紀的英國,也適合於二十一世紀的現在。

如果人類制度不變,積習不改,它也將適用於人類一代又一代的未來。

在用數人頭分配權位的這個時代,在以利益作為導向來分辨貴賤的這個社會,二千多年前封建專制的年代,楚國大夫屈原就有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慨與哀傷。

縱觀世界局勢,俄烏戰爭、以巴戰亂(加薩走廊浩劫),美好家園瞬間斷壁殘垣。戰火下的城市飽受蹂躪,百姓禍從天降的逃難之苦,親人離散了,家庭破碎了,生離死別之傷,老弱婦孺,顛沛流離之痛,茫茫前途,何處是兒家,何時是歸途,人民的無奈,那些發動戰爭的政治人物能理解嗎?人民所受的哀傷和痛苦,決策者感受到了嗎?戰火無情,難民何辜?

帝王專政的封建時代,人民與士大夫有「世濁獨清,眾醉獨醒」的悲憤。

現在「從眾媚俗」的民主時代,清醒的人已成為稀有的少數了,當大多數人滿身是爛泥巴,乾淨的人反而成為異類。當大多數人都醉到胡言亂語,不醒人事了,誰還會跟你好好講道理呢?

即使如此,又何嘗沒有「世濁獨清,眾醉獨醒」的人?只是他們不願意作聲罷了!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行經高原

【本期封面】攝影/王志宏
海拔四千三百公尺的那索尼村新建的達吶阿尼寺,是青藏高原中部重要的藏傳佛教寺廟,在面積約台灣六倍大的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寺廟(貢巴)傳統上扮演著教育、政治、醫療與文化等功能,也被當地人視為聖地般的存在。位處高寒且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人民生活貧困,缺醫少藥,健康堪虞。中華藏友會的醫援藏區項目持續進行中,改善了牧民原有的困境,也是作者三十年來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