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窮鄉孩子一個希望的未來

最有效突破觀念的做法,就是教育,而且必須把教育用到生活上,驗證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結果是有益的,能讓族群往良性的方向發展。

威(John Dewey)是二十世紀美國偉大的教育家,也是實用主義哲學家。他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教育,兩者可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開不了誰。

從實用主義的立場,杜威認為:知識與思考都只是工具,結果才是價值所在。換句話說,知識和想法的價值在於使用結果的有效性。

所以,想法會將狀況做知識性的重構,與未來的行動產生關聯。因此,人類的知識與邏輯都是解決問題的假設,也因為只是假設,所以會被取代或替換。這就是人類知識能夠不斷升級和更新的原因。

杜威把實驗性方法應用於「價值判斷」。當我們說某個東西或行為是有價值的、是受人喜愛的、是符合期待的、是讓人滿意的,這些「價值判斷」的說法也是一種預測。

因此他認為:價值判斷的正確性,必須通過實驗來檢視能否獲得預期的結果。例如,原本認為「施捨是好事」的價值判斷,實踐後造成對方無心工作的結果,反而變成了錯誤。所以在判斷事情的對錯時,也必須考量實際效果。

杜威認為:哲學家應該對照事情的結果,反覆思量社會認可的各種價值或理想,同時也有責任去解決過程中所產生的抗爭,並提示新的可能性。

杜威哲學的宗旨是通過改造人,進而改善社會。他把這個觀念應用在教育上,認為教育並非老師單方面的施教,也是一種需要學生「從中學習」的實踐形態。「學校是小型社會」,上課時要「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生活就在一連串的解決問題中度過。從清晨眼睛一睜開,一連串等待解決的問題迎面而來,有些已經成為常態了,不覺得是問題,就按往昔的習慣做就好;但有些事情挑戰就要開始了,必須面臨選擇和應對。選擇正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適當妥善,結果是一天又安全過關了。

如果碰到棘手難解的問題,就會開始思考解決的方法,不論運用自己已知的經驗知識,或向別人請教的經驗知識,都是教育學習的過程。

生活就必須學習,不學習就無法過與時俱進的生活。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所以一個開放進步的社會,必須重視多元的學習和實用的教育;實用的教育落後了,社會也必然落後,跟隨而來的,必然沉淪於貧窮的困頓之中,生命顯得枯萎,思想變得空洞與乏味。

曾經有機緣走進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顧名思義,該州除了首府西昌市之外,涼山山區的許多縣都是彝族群居的地方。論山水,都是風水寶地;論景色,綠水青山,層巒疊翠,早霧晚霞,如詩似畫;論氣候,溫度宜人,雨水豐沛,無乾旱之憂,有蘊潤之怡;論空氣,鮮明如洗,無工業之汙染,有草木之芬芳;論歷史,上溯數千年,曾盛極一時;論文化,傳統文物,聲名赫赫,更有別具一格的彝語與悠久的傳統象形文字。但彝山給人的印象就是貧窮、就是落後、就是保守、就是封閉。

探討這些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思想固化了,傳統的種姓制度和階級觀念還隱隱作祟。

彝族還保持著傳統的巫術信仰,這種較為原始的信仰是他們民族凝聚的臍帶,這條臍帶到現在還發揮了造血運氧的功能,所有的傳統觀念也用這條臍帶發揮緊繫的作用。

彝族思想固化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思想,只是太過囿於固有的傳統思想和生活習慣,能鬆動它就可以看到開放和進步,但我們不知道這是好還是不好,因為千百年來他們還能簡樸地安養生息,生活環境雖然簡陋,至少還能與青山共伴,和綠水為伍,雞鳴牆頭上,清晨好叫天,沒有塵囂之煩躁,也沒有爭名奪利之煩惱,但貧窮和醫療資源匱乏,終究還是他們的隱憂。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解決貧窮、改變醫療衛生,遏阻傳染疾病的蔓延,教育和醫療的改善是唯一的出路。

訪問了一些彝族的貧窮人家,他們好客如昔,只是語言不通,他們講的彝語有如天籟,但未經翻譯,我們難以聽懂,可見他們和外界接觸少,甚或老死不相往來,思想和觀念當然日漸固化。

他們不承認孩子接受教育對翻轉未來人生的重要性,孩子也以學漢語很困難為由,在父母親的忽視下少有上學的意願。何況彝族偏區學校少,校舍老舊簡陋,優秀的老師不願意前往任教,交通不便,教學素質差,更給了家長不願意送孩子到學校接受教育的藉口。對於這種惡性循環的現象,當地官員無奈地說:涼山彝區所以進步緩慢,迄今仍然處於貧困線,一句話,那就是「一步千年」,也就是說,要他們向前跨進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小步,都需要花上千年的時間。也因為他們固守千百年來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儼然成為彝族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面對已經固化了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想翻轉他們的命運,為他們找出一條活路,有人形容這無異是在「水泥地上撒播種子」,永遠不會長出稻苗來,最後必然落個徒勞無功,敗興而歸。

這是一種極度悲觀的想法。世界上沒有改變不了的事,只有不願意改變的人。古代希臘哲學家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只要給我一個支撐點,我就可以移動整個地球。」證嚴上人也說:「天底下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想在水泥地上播種,當然要先敲碎固化的水泥,水泥碎塊移除了,肥沃的土壤就出現了,播種就不再是難事了。

實用主義創始人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為:要使某種概念簡明易懂,只要把焦點放在「實際效果」上即可。例如想了解「硬」的概念,抓一抓、敲一敲就會知道。這種詹姆斯認為的「實際效果」也包含情緒反應,他把「因自己信以為真所得到的諸種結果」都視為實際效果。

詹姆斯認為:因為相信某個觀念而得到的各種結果,是判斷觀念正確與否的基準。所以,如果有人相信手戴佛珠,工作就會順利,後來他的工作確實進行得很順利的話,這個「戴佛珠會帶來工作順利」的命題,對當事人來說,就不是錯覺,而應判定為「真」。

依實用主義的觀點,「價值判斷」來自「實際效果」。所以詹姆斯才會主張宗教觀念若明顯對具體生活有價值,產生撫慰、穩定和正向能量的效果,那麼該宗教在「特定情境」下,便應視為「真」。我們不能說有宗教信仰的人是錯覺或迷信,因為他們確實得到實際的效果。

也就是說,實用就是價值。所謂的實用,不僅限於物質,也包含精神、心理、情緒和這些感覺所產生的境界,所以詹姆斯才會肯定宗教信仰的價值。

實用主義者認為,一種有形的事物或無形的觀念,只要對相信的人「有益處」、「有效用」,能滿足當事人的信心,那就是正確的。

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是好的,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對群體、對世界、對眾生是有利的,這種行為就是「真理」,這也印證了證嚴上人所說的「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的精神理念。

涼山彝區貧窮的癥結,就在於他們固守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他們不願,也不敢勇於面對現實,突破傳統。故步自封的保守觀念,讓他們不敢嘗試新的理念和作為。自我封閉的社會,只會自欺欺人,於己、於人、於族群,都沒有益處,既不能滿足時代進步的要求,也不能演化觀念突破的作用。

最有效突破觀念的做法,就是教育,而且必須把教育用到生活上,驗證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結果是有益的,能讓族群往良性的方向發展。所以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才是許孩子一個希望的未來,是翻轉窮鄉困境顛撲不破的真理。

證嚴上人曾經說過:「社會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教育;父母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學校。」接受學校教育,將生活和教育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是幫助大涼山彝族人民脫困的良方妙藥。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五色鳥

【本期封面】攝影/吳志典
這是南投某餐廳停車場內的一棵五色鳥巢樹,五色鳥曾利用此處的枯幹枯枝築巢至少兩年。微傾的樹幹可見親鳥做巢的用心良苦,在多雨的台灣,雨水不致於打進樹洞,家裡不淹水,雛鳥更為安居。不過,最後餐廳主人仍以安全與美觀為由選擇剷除,改種山櫻花;不怕人聲的五色鳥失去可以打洞的樹,再也沒有飛來歌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