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的眼淚 失控戰爭下的破碎蘇丹

蘇丹,這個位於尼羅河畔的非洲國度,鄰近紅海,富藏金礦,近年兩派勢力鬥爭不休,又引來境外勢力的覬覦,戰事無法停歇,民不聊生,恐淪為全球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

蘇丹士兵駐足回望如今已成斷垣殘壁的艾沙比市場。(攝影/Ivor Prickett/Panos Pictures)
蘇丹士兵駐足回望如今已成斷垣殘壁的艾沙比市場。(攝影/Ivor Prickett/Panos Pictures)

人聲鼎沸的黃金交易市場,如今成為屍橫遍野、一片死寂的斷垣殘壁。生氣勃勃的國家廣播電視大樓,也已成為逼供刑求的牢房,不時傳來哀悽哭嚎的聲音。架藏於此的國家級紀錄影片與資料,因為無情的轟炸,狼狽地四處散落,珍貴的紀錄與回憶就此殘破地於地球的一隅消失殆盡。

砲彈橫空流竄於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上空,無情地落在醫院與住宅區。蘇丹人民哀傷無助地將一具具親人屍體埋葬於住家前院。悲憤交加者,拭乾淚水,加入民兵,整裝待發準備前往戰場。已成廢墟的病房裡,嗷嗷待哺的新生兒正與死神搏鬥著,每隔幾天,總有熬不過的孩子,向冥王投降,離開人間。

經過恩圖曼市的蘇丹武裝部隊,接受路人歡呼支持。假正義之名,行鬥爭之實,卻讓蘇丹人民陷入萬劫不復的悲慘命運。

境外勢力交相煎

兩派勢力的長期鬥爭下,整個國家陷入內戰的泥沼中;蘇丹首都同時也是非洲大城之一的喀土穆(Khartoum),因為這場內戰,遍地已成寸草不生的焦土,哀鴻遍野的蘇丹也淪為全球人道主義危機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根據美國的估計數字,從去年爆發內戰至今,蘇丹境內已有十五萬人民死於戰爭。而據聯合國的報告顯示,蘇丹境內已超過一千萬人因戰事被迫遠離家園、流離失所,成為全世界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官方警告:雪上加霜的飢荒,將可能在未來數月奪走數十萬兒童的生命,若不儘速採取措施,一九八○年代發生在衣索比亞的大饑荒悲劇,將再度於二十一世紀的蘇丹重演。

除了內戰造成蘇丹境內的動亂,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俄羅斯、瓦格納雇傭兵團,以及烏克蘭特種部隊等外國勢力的介入,更是火上加油般地惡化整個局勢。這些外來的干預,追根究柢無非是垂涎蘇丹的黃金礦藏,以及覬覦能在紅海占有一席之地。

艾沙比市場裡的金舖和珠寶店皆被人洗劫一空,現場一片狼藉。

就在戰爭一開始的二○二三年,薩馬瓦爾.艾哈邁德(Samawal Ahmed)住的公寓遭到飛彈攻擊,他工作的實驗室也被迫永久關閉,幸運逃過一劫,他只得前往安全地區避難。一年過去,艾哈邁德回到滿目瘡痍的舊家與昔日的辦公室,試圖將遺留的物品取走。走在街道上,往日繁榮的市集只剩蒼涼,交易熱絡的金飾店早被洗劫一空,沿途盡是斷壁頹垣與一台破舊損壞的坦克車,冷清地橫在路邊。

在形同廢墟的公寓裡,艾哈邁德找出了部分倖存的文件:孩子們的學業證書、他自己的專業證照以及護照。休息片刻中,艾哈邁德抬頭望向對街,三具早成乾屍的戰士,寂寞淒清地橫躺在被夷為平地的瓦礫堆上。

「那景象讓一無所有的我驀地感到一陣噁心。」艾哈邁德說道,「世界不該是如此運轉的。」

非洲第三大國:蘇丹共和國小檔案

  • 成立:1956年1月1日
  • 位置:非洲東北部,紅海沿岸,尼羅河流經地之一
  • 面積:1,886,068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是法國的三倍
  • 人口:4687萬人(2022年)
  • 首都:喀土穆
  • 語言:阿拉伯語、英語
  • 宗教:伊斯蘭教96%、基督宗教1.5%、傳統信仰1.5%、其他1%
  • 體制:聯邦制、軍政府、軍事獨裁
  • 政府:蘇丹議會、過渡主權委員會(軍方)
  • 區域:北部省份、達佛、東部地區、阿卜耶伊地區、南科爾多凡省和青尼羅省
蘇丹地圖。

解析蘇丹內戰的重要影響

蘇丹自一九五六年獨立以來,歷經幾次政變、大小衝突不斷,多未受到國際重視,然而二○二三年引爆的這場境內衝突,不但愈演愈烈,甚至讓聯合國頻頻示警,蘇丹將淪為全球人道主義危機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這次內戰為何演變成全球關注焦點,可歸納出以下幾個主因及重要性:

全球難民數最多、波及鄰國

蘇丹面積是非洲第三大國,人口有四千六百多萬,這次內戰開打至今,已造成十五萬人死亡、近九百萬人流離失所,為全球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這些難民四散逃難,湧入鄰近的周邊國家,如埃及、利比亞、查德、南蘇丹、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等,皆受到極大影響。

恐將重演最大饑荒危機

戰爭除了造成大量人員死傷,國內耕地也多變成戰地,緊接而來的就是糧荒問題。據世界糧食計畫署的數據顯示,目前蘇丹境內已約有兩成人口,也就是約有八百多萬人,將面臨糧食短缺,其中高達七十多萬人陷入飢荒;若這場內戰不停止、情勢升級擴大,將有一千多萬人面臨嚴重的糧安問題,恐將重演八○年代衣索比亞大饑荒的悲劇。

地緣位置及豐富金礦引來外患

蘇丹臨近紅海,也是尼羅河流經地之一,是全球石油和貿易的重要航道,再加上境內擁有豐富的金礦與農業利益,引來周邊各國的介入與覬覦,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伊朗、衣索比亞、厄利垂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各自對其所支持的一方提供源源不絕的武器及兵力支援,這些外國勢力的干預嚴重阻礙聯合國調停作業,讓戰事難以停止,局勢更加惡化。

成為培植恐怖分子的溫床

蘇丹西部的達佛地區長年征戰,吸引包括強硬派伊斯蘭主義者、外國傭兵團等大量武裝部隊進駐,不同利益團體各自結盟組黨,如伊朗與葉門的胡塞組織,恐將成為恐怖分子的滋生地與網路犯罪者的天堂。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外交部官方網站、Word Food Programme官方網站、維基百科。

從兩個人的爭執到全國戰事

二○二三年四月,蘇丹武裝部隊與稱為快速支援部隊(the Rapid Support Forces, 簡稱RSF)的準軍事民兵在喀土穆街頭發生槍戰,蘇丹內戰就此爆發。

蘇丹從一九五六年獨立以來,歷經無數次政變,但多是短暫且規模不大;然而此次卻一反常態,從去年開戰至今似無完全休戰之跡象。

內戰次數居全非洲國家之冠的蘇丹,這次戰爭始於兩個人之間的爭執:蘇丹陸軍總司令阿卜杜勒.法塔赫.布爾漢(Abdel Fattahal-Burhan)將軍和快速支援部隊領導人穆罕默德.哈姆丹(Mohamed Hamdan)中將。在整併蘇丹陸軍與快速支援部隊過程中,意見分歧的雙方無法達成共識,最後演變為兵戎相見、大動干戈的局面。

戰事疾如雷電般在喀土穆等地展開,砲火所及處盡是斷瓦殘壁、焦屍遍野,戰鬥激烈地幾乎完全消耗了這個非洲第三大國的國力。蘇丹人瞠目以視眼前的慘境,卻也無奈地身陷在這個似無轉圜亦無盡頭的膠著與毀滅。

全國動亂,而另一涉及種族滅絕的軍事行動也正嚴重威脅著蘇丹西部的達佛(Darfur)地區。二十年來少見安寧的達佛地區,耕地成為戰場,環安衛生搖搖欲墜,成為培植與吸引大量武裝部隊的溫床,包括強硬派的伊斯蘭主義者、外國傭兵團,甚至前民主抗議者等,這些各懷鬼胎、各有心計的組織,推濤作浪地助長了整個地區的動盪不安。

由美國主導的和平談判破裂後,蘇丹的情勢如墜崖式的急速惡化,連帶波及周邊國家。研究國際局勢的專家表示,鄰國如查德、厄利垂亞以及南蘇丹等國家攪入蘇丹內戰,將是遲早的事,而局勢的演變也正是如此。

國際焦點目前都放在加薩走廊的衝突與俄烏戰爭,然而蘇丹境內的衝突所產生的延伸性影響卻不容忽視。像是伊朗,已與葉門的胡塞組織結盟,觸角伸及紅海兩岸。歐洲國家則是擔憂另一波難民潮來襲。根據美國智庫的警告,動盪不安的蘇丹將可能成為恐怖分子的滋生地與網路犯罪者的天堂。

烽火連天的喀土穆,戰鬥機一架接著一架自尼羅河上空呼嘯而過,不久,一縷煙硝自蘇丹最大煉油廠飄出。

受盡蹂躪的尼羅河明珠

國土面積三倍大於法國的蘇丹,其位於尼羅河旁的首都喀土穆,素有「尼羅河上的明珠」之稱。如今這顆明珠受到戰爭的蹂躪失去光采,若再不加以控制,明珠恐成劣石,昔日風華終將成過眼雲煙。

去年十一月的某個月黑風高夜,奧斯曼.塔哈(Osman Taha)上校一行人乘船穿越尼羅河時,不幸遭到砲火攻擊,原已重傷的上校,此刻是心力交瘁。「當時,船上受傷的官兵們驚嚇地蜷縮在船的一隅,無助地祈禱著能逃過劫數,平安抵達目的地。」這位蘇丹正規軍上校心有餘悸地回憶道。

戰亂中,除了九百萬人流離失所,傷亡人數更不斷攀升,圖為腿部受傷的海軍陸戰隊中士賽義德.阿里.哈桑在巴伐利亞軍醫院接受治療。

傷勢嚴重的塔哈上校在船上痛苦硬撐,直到船隻靠岸才能前往就醫,由於傷重程度與治療過晚,受傷感染的右腳只得截肢。術後躺在軍醫院的上校,從病床上望向窗外的尼羅河,內心感慨萬千。然而一切尚未平息,快速支援部隊的炮火越過尼羅河,逐日密集地朝醫院射擊,病人的床位被迫移動,尋找安全的庇護柱樁,以躲開不長眼的子彈。

就非洲的歷史與地理環境而言,喀土穆與尼羅河有如同義詞般的存在。這條全世界最長河流,從烏干達的白尼羅河與衣索比亞的青尼羅河在喀土穆交匯後,始稱尼羅河。交匯後的尼羅河水,向北流經沙漠地帶後,進入埃及流入地中海。如今,這條河流也正分隔著蘇丹兩大對立軍派,各據一方的彼此,將喀土穆闢成了另一戰線,四分五裂了這座蘇丹首都,也支離破碎了當地人的夢想與對和平的渴望。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蘇丹

【本期封面】攝影/Ivor Prickett/Panos Pictures
蘇丹士兵駐足回首曾經人聲鼎沸的艾沙比市場,如今景象冷清殘破不堪。二○二三年開始的蘇丹戰事,一年半後,戰亂仍看不到盡頭,期間十五萬人喪命、一千萬人流離失所,這個非洲面積第三大的國度,很快即將淪為全球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戰爭的禍首總自詡為正義之師,實則皆為金錢權力的利益盤算,受難的永遠是無辜的蒼生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