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不管是淡水河,還是與它同名的小鎮,在自然的演變與人為的介入下,地貌不斷轉變,天際線更為零碎,但這樣的選擇究竟是好是壞?會不會有一天,一如台北市北門旁的高架橋一樣,在拆了之後,我們才知道加法不是唯一,減法有時更幸福?!

編者的話

當疫情嚴峻,眾生別無所求,只求活下來;但當疫情趨緩,食衣住行、功名利祿又馬上成為生活的重心,彷彿除此之外,生命便別無意義。

編者的話

高雄故事多,難以一一道盡。選擇從它地表上阡陌縱橫的鐵道說起,無疑最不會漏掉任何蛛絲馬跡,每一條路線的誕生與消失,重建與轉型,都是高雄演變的軌跡。

編者的話

在媒體大幅報導塔利班奪回政權之際,《經典》總編輯王志宏則再度想起二十多年前他在阿富汗的經歷,從一個攝影師的個人小歷史出發,讓人照見大歷史的不勝唏噓。如今,阿富汗仍處於劇烈變動之中,只期盼上蒼垂憐這個飽受蹂躪的國度。

編者的話

相較於幾個月前的疫苗荒,來自友邦捐贈、政府自購、民間協力採買的疫苗逐一到位,接下來,是大家踴躍接種,才好盡快達成集體免疫的目標。

編者的話

分流上班、在家上學,在度過最初的慌亂後,第三級疫情警戒下的台灣,有些找到新秩序,有些默默重新洗牌中,有些則張皇未定、苦撐待變……。

編者的話

台灣這一波疫情上的逆轉與驚嚇,希望只是一記棒喝。儘管距離四級防疫並不遠,但從上週末台北宛如空城般的自主封城來看,只要政府亡羊補牢,民眾做好個人防疫,轉危為安,是無須憂慮。

編者的話

習慣求快與差不多文化下,「出事」彷彿擊鼓傳花的遊戲,人人認為自己不是最倒楣的那個,卻讓所有人一起身陷不斷堆高的風險之中。這是原因嗎?或許無法定論,但對台灣社會而言,肯定是對重新上緊安全螺絲的沉痛呼喊!

編者的話

許多蔬菜的種植由於過於單一化,一旦受極端氣候影響,總是容易釀成龐大災損;加上社會上對於健康的追求,近十多年來,生命力極強,輕易便能春風吹又生的野菜,於是應時而起,形成餐桌上的一股新勢力。

編者的話

欲拒?還迎?日本東北海岸的巨型防波堤,引發居民正反兩極的辯論。相較於此,探討台灣海洋教育的受訪者幾乎都一致肯定,安全的前提下,台灣人對於海洋應更積極與無畏。人海之間,就像世上所有的關係一樣,不免隨著時空的轉換,要保有調整與彈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