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關於死亡,我們並不陌生。南亞大海嘯時,被巨浪衝上岸的浮屍遍野,新冠肺炎致死的人數迄今已達六百多萬;然而彷彿還不夠,教訓還不夠、警惕還不夠、顛沛流離還不夠,總是沒有贏家的戰爭,還是在烏克蘭境內烽煙四起。

於死亡,我們並不陌生。遠一點的,南亞大海嘯時,被巨浪衝上岸的浮屍遍野;近一點的,罹患新冠肺炎致死的人數迄今已達六百多萬,然而彷彿還不夠,教訓還不夠、警惕還不夠、顛沛流離還不夠,總是沒有贏家的戰爭,還是在烏克蘭境內烽煙四起。

戰爭,是人類最無明的表現,它除了滿足少數獨裁者對於「偉大」的渴求外,對一般民眾來說,戰爭帶來經濟蕭條、失業率攀升、民生凋敝之外,國與國之間,民眾與民眾之間(年長者長期觀看國營電台,年輕人以網路吸收資訊),源於認知的不同,對立也更加深。

以此次的烏俄戰爭為例,烏俄兩國在歷史上本就有幾次的分合,二○一四年後,俄國強勢地將烏南的克里米亞納入附庸國,煽動烏東的頓內次克與盧干斯獨立,更使兩國勢不兩立。

悲哀的是,不只烏克蘭境內有俄羅斯人,俄國境內有烏克蘭人,兩者之間,很多人的親友都是烏克蘭與俄羅斯人;這一點,從一週前的一起「意外」可以看出,當俄國的國營電視台Channel On正大肆播報此次的入侵乃出自「正義」的新聞時,名為奧斯雅妮可娃(Ovsyannikova)的編輯手持反戰標語,忽然衝進攝影棚,試圖告知觀眾一切都是謊言,這是一場無謂的戰爭,而事後根據消息得知,奧斯雅妮可娃的父親是烏克蘭人,母親是俄羅斯人,也因此對她而言,這次的侵略根本與正義無關,而是政客個人的野心。

戰爭的無明,在此次《經典》的【深入現場】,由特約作者Michał Olszewski所寫、國際攝影大師張乾琦所拍攝的《兵燹――烏克蘭戰場紀實》,以及張雍既寫且拍的《苦難的凝視――波蘭邊境上的難民群像》看得最為清楚。

Michał Olszewski是波蘭籍記者,作為有過類似遭遇的烏克蘭近鄰,沒有人比波蘭更知道受侵略者的痛苦;長期定居奧地利的張乾琦與住在斯洛維尼亞超過十九年的張雍,秉持著深厚的背景知識,分別在戰事發生之初,便趕往烏克蘭西境大城利維夫(Lviv)與波蘭邊境小鎮梅蒂卡(Medyka),他們的現場報導,不只將提供讀者更完整的視野,一張張貼近苦難的凝視,觸動人心的影像,將帶給人對於戰爭更深刻的反思。

在獨裁國家裡,獨裁者做決策時,政治因素往往大於經濟與民生因素。《經典》只盼望蒼天垂憐,因為百姓何其無辜,而戰爭,從不曾有過贏家。

四月,台灣的天氣逐漸轉暖,但願在北國的烏克蘭,春天也盡快來到。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本文出自

兵燹

【本期封面】攝影/張乾琦
戰亂下的烏克蘭,十八至六十歲男性都要被徵召,全民皆兵,保家衛國。俄烏戰爭發生以來,烏克蘭上下團結抗爭到底的決心,贏得外界尊敬,國際上的精神與物資奧援源源不絕地湧入,支持烏克蘭齊心對抗強國惡鄰。